(央視財經《國際財經報道》)不少家長都會給孩子報一個課外學習班,日本的父母們同樣如此。爲了提高數學成績,中國家長熱衷讓孩子學奧數,但在日本流行的卻是珠算。

  距離東京3個多小時車程,位於日本伊豆市的這所珠算培訓班,每週五下午都會有十幾名小學生來這裏學習珠算。除了集體練習外,老師還根據每位學生不同的學習程度進行單獨指導。

  這所珠算培訓班已有近60年的歷史,許多學生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小時候也曾經在這裏學習。

  78歲的佐藤老師是這所珠算培訓班的創始人,現在她和妹妹一起給孩子們授課。

  她告訴記者,珠算在日本長期以來一直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從400年前的江戶時代開始就把“讀寫加算盤”作爲學習的基礎,珠算技能還曾是許多行業招聘的必備條件。

  儘管隨着現代計算工具日益發達,珠算在日本學校教育中被大幅壓縮,但在課外培訓領域卻始終人氣不減。學生們每週來這裏學習兩次,每月費用爲5000日元(約合人民幣300元)。

  日本伊豆市佐藤珠算培訓班教師 佐藤雪子:現在來學珠算並不是出於實用目的,更多是爲了提高計算能力,開發右腦潛力。

  儘管由於少子化等原因,日本全國的珠算培訓班比30多年前減少了一半,但仍有6700多所遍佈城鄉各地。另外,日本國內還有多個珠算普及機構定期舉辦等級考試和競賽,以“全國珠算教育聯盟”爲例,包括珠心算在內,每年有超過50萬人次參加該機構主辦的珠算等級考試。

  據考證,算盤最晚在明代已經從中國傳入日本,但在形制上逐漸發生變化。中國算盤一般採用圓珠型算珠,樑上兩顆、樑下五顆;日本算盤則普遍使用菱形算珠,樑上一顆、樑下四顆,並且至今還保留着傳統製作工藝。

  距離神戶大約1個小時車程的小野市是日本最大的算盤產地,佔日本全國市場份額的七成左右。作爲一項傳統手工業,當地生產算盤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今年78歲的宮本一廣從15歲開始學習製作算盤,他告訴記者,看似簡單的算盤需要經過90多道工序,而且一半以上仍然需要手工完成。以算珠爲例,除了要靠眼力選擇相同紋樣並檢查瑕疵外,還要一顆一顆地檢測算珠撥動時的手感。

  日本算盤匠人 宮本一廣:算珠既要能動,還要能穩定停下來,算珠老打滑不行。

  一把算盤完成基本組裝後,還要經過反覆打磨才能上色。出於對各種細節的追求,這部分工序佔到了製作總時間的一半。經過這些工序製成的算盤,單價最高可達1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000元。

  日本算盤匠人 宮本一廣:花紋就得這樣斜着切開、對齊貼好,這是匠人在乎的地方。

  小野市的算盤產量最多時曾經達到年產350萬把,但隨着電腦時代的到來,如今年產量已下滑到7萬把,當地算盤作坊的數量也從500家銳減到10家左右,傳統工藝開始面臨傳承危機。

  今年44歲的高山辰則原本是一位電腦程序員,5年前他回到家鄉、拜宮本老先生爲師,轉行成爲算盤匠人。跨界的經歷讓他覺得算盤與電腦各有長處,兩者並不是簡單的零和關係。

  日本算盤作坊學徒 高山辰則:學習珠算培養的計算能力,對我之後從事電腦編程也有幫助,兩者可以並存。

  爲了保存傳統工藝,小野市生產的算盤已被日本經濟產業省指定爲傳統工藝品。

  面對市場萎縮的困境,當地匠人和企業也開始嘗試開發與算盤相關的紀念品和智力玩具等周邊產品,通過開發新市場來促進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創新。

  供稿編輯:王靜怡(實習)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