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君:内调外修——景德镇城市修补实践与思考

来自专栏规划论衡4 人赞了文章

导读:在2018第六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城市双修:导向 · 认知 · 对策」分论坛上,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城市保护发展研究一所所长徐慧君《内调外修:景德镇城市修补实践余思考》为题,分享了清华同衡在全国双修试点城市景德镇的实践与经验。

城市双修的提出,其背后输出的是发展思路的导向,是对未来城市建设价值观的修正。对于地方而言,是梳理问题和制定清晰工作路线的机会。对规划设计而言,双修是一个在有限资源里全盘筹划的工作,需要在工作方法上有新的应对方式。清华同衡在全国双修试点城市景德镇的实践,旨在探寻更加合理的工作路径。

景德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类城市问题突出。要知道修什么、补什么、复什么,首先要基于「我们希望景德镇未来是个怎样的城市」这个前提。景德镇目前正处在产业升级的重要转型期,要实现「成为与世界对话的国内文化一线强市」的发展目标,一个核心诉求是使城市空间与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景德镇现状问题汇总

破题

景德镇未来城市愿景

一、诊 断

景德镇现存城市问题的根源分析

从景德镇的城市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造成目前众多城市空间问题的原因。

(一)围绕瓷业生产链条自发形成的旧城,在历次生产方式的变化中,呈现破碎和无序的特征

众所周知景德镇是因瓷而生的城市,最初围绕御窑厂形成了瓷业生产生活区,而临江是贸易区。建国后进入了国营瓷厂时代,所有的生产生活空间都是围绕厂区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小社会」来完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随著国营时代结束,厂办社会解体,景德镇逐渐进入民营及个体经济活跃期,大量的城中村、私人作坊区生长起来,加上城市建设管控处于空白状态,老城区剥皮开发现象严重,使景德镇进入了城市建设问题的高发期。

建国前景德镇城市发展结构示意图

国营瓷厂时期景德镇城市发展示意图

国营时期结束后城中村及剥皮开发模式示意图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景德镇的城市空间是围绕不同时期的产业链自发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当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城市的物质空间并不能随之变化,导致城市的用地呈现极度碎片化的特征,呈现出我们现在看到的景德镇旧城。

景德镇各时期陶瓷产业相关空间分布图

景德镇旧城区典型风貌

(二)新区拓展过快,产业动力不足,全城人口分布极度不均衡

与国营时代结束几乎同时,90年代后景德镇新区也开始了猛烈拓展。国营时代后,景德镇逐渐失去了全国的生活用瓷市场,艺术瓷成为瓷业的支柱。但艺术瓷的制造主要依靠小型工作室或家庭作坊,并不需要批量生产的大规模厂区,加之扩张速度过快,所以景德镇拓展出来的开发区、工业园至今都发展动力不足。用青山绿水换来的却是一座座有城无产的新区。

因为产业空间的分布不均,导致目前全城的人口分布、活力分布,都呈现出极度不均衡的特征。

近十年消失的山体分布图 部分新区现状照片

景德镇中心城区产业POI分布图(城市活力仍聚集在老城区)

景德镇老城区各社区现状人口密度分布图

综合以上分析,徐慧君认为「人与瓷」是影响景德镇城市空间的最重要因素。景德镇目前的无序,很大一个原因是在生产链条中,人、空间、流线相互穿插杂糅,或断裂造成的。在城市转型的今天,使人、瓷业、空间协调起来,犹如使各肌体器官顺畅配合,高效良性运转,是景德镇城市提质的先决条件。

二、治 疗

确定「内调+外修」的整治方案

在此认识基础上,针对凸显的城市问题,工作团队确定了「内调+外修」的治疗方案,而「内调」无疑将成为本次城市双修的首要任务。

(一)内调促进人、瓷业、空间协调发展

1、基础工作:摸清瓷业链条中人的参与方式、对空间的需求

首先来看人。现状陶瓷从业人口大致可分为陶瓷大师、下岗职工、「景漂」、学院派在读学生及私人业主五类人群。通过分别摸查他们日常活动空间的分布状况,了解不同人群在陶瓷生产链条当中的参与方式,从而了解不同类型人群对产业空间的不同需求。正是这五类人群的日常活动,勾画出了对景德镇影响最重要的城市轨迹。

陶瓷从业人员构成图

陶瓷从业者聚集地分布图

例如,目前景德镇最常见的生产模式是由艺术家与民窑合作进行生产,艺术家人群包括独立创作人、部分「景漂」、以及学院派的大师教授等。雇佣的工人中则有很大一部分是当年的下岗职工。而每个生产环节中的从业人群对于空间都有不同需求。多数艺术创作及生产是在极其没有安全保障的旧厂或私宅中完成的,生产环境及安全设施亟待完善。而经营者普遍反映存储、物流配送等配套功能的缺失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在瓷业销售环节,7成以上是在线上完成的。

陶瓷产业模式人群参与示意

陶瓷产业链各环节空间需求分析图

通过以上对瓷业从业人群、合作模式、生成链条,以及所需空间的深入分析,徐慧君提出,目前景德镇的民间瓷业生产链条中,存在著与城市空间不匹配的问题,而在这个城市中,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与此相关,从而造成效率低下和品质不佳等问题。应基于此,重点对与瓷业生产关联最密切的城中村、老旧厂区及历史城区等城市空间制定详细的空间调整建议。

2、基于瓷业需求的空间调整建议

首先,对于满布于全城的城中村及作坊聚集区,应在对其综合价值的审慎认定的基础上,决定其未来方向。一些历史久远、业内知名度高、产品有特色,或是能为「景漂人群」和下岗职工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和生活服务的城中村和作坊区,正是景德镇民间特色的精华所在。对这些区域要积极保留提质,配套存储、物流中转等功能空间,制定生产垃圾的处理规则等。并且为艺术家与民窑经营者的亲密合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和衍生功能空间。

相反与升级型的产业链无关联的、以单一烧造为主的、污染大、对周边居住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的,要逐步更新置换。

老鸦滩村功能修补及提升规划图

再来看老旧厂区,除了在工业遗产角度的评价因素外,将厂区与未来产业链条相关度作为重要判断依据。例如对于廉价租赁给私人作坊主作为仓库或生产车间的,并不需要与生产链上其他环节产生关系的,进行拆除更新。对于目前已自发聚集人气,形成城市活力的厂区,如雕塑瓷厂等,一方面可通纳散落的不规范的私人经营者,同时进一步培育衍生业态。此外,还有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的厂区可更新为城市公共设施,以完善城市功能。

居住在老旧厂家属区的下岗职工群体,多数以在私营瓷厂或工作室打工为生。因此,老旧厂区更新中的居民安置区选址应考虑与生产功能相对集中的用地结合。建议与陶瓷生产功能及一部分陶瓷销售功能一起向河西新城疏解。新城也在产业的带动下逐步产生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老旧厂区功能提升方向示意

厂办社区分布图

3、修补社会经济:陶瓷产业链升级策略

景德镇国营时代结束后,产业塌陷严重,目前的一大诉求是将陶瓷产业升级,向文创方向迈进。目前景德镇逐年增加的大量年轻艺术家聚集,使得陶瓷相关的衍生产业有相当肥沃的土壤。本次双修规划在保留现有产业特色的同时,在策划的基础上,重点对陶瓷衍生、市场推广、教育等产业链条进行补足,将衍生业态所需的空间进行规划和落位,重点体现在一些具体的更新项目当中。尤其在针对历史城区人口和产业塌陷的问题上,重点以「产业生态圈「模式带动实现产业复兴。

产业链升级示意图

历史街区产业复兴示意图

4、修补社区结构,补足日常所需

在完善瓷业生产链条的同时,还从补足日常生活所需的角度,对交通、基础设施、开放空间、公益设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修补。尤其针对过去工厂办社会时期造成的社区割裂问题进行了改善,并针对历史城区空心化制定「造血计划「。

「三红一光」瓷厂片区公服设施完善分析图

徐慧君指出,内调是通过扎实的研究人的生产生活模式及其所需,将人、产业、用地三者的关系调节顺畅。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向西医做手术的做法,而是更像中医,调理章法,把原来交织混杂的生产生活链条理顺,同时给民间的瓷业活力足够的包容和自由度,鼓励他们互相激发,引导走向良性循环。

(二)外修建立基本空间秩序

在内调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外修工作。景德镇长期以来的城市建设由产业驱动,多从经济的角度考量,但在城市形象维度,缺乏基本的管理秩序。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校核城市容量、高度及肌理分区,建立城市空间基本秩序。进一步提升由建筑风貌、广告店招、街道空间、公园绿地、夜景照明等构架的城市感知系统,并落实到管控导则,或形成技术标准,以便于进行长期管控。同时帮助地方政府建立城市双修项目库,制定完善的城市提质行动计划。

1、校核城市容量、高度、肌理管控分区

城市容量分区图 城市高度分区图 城市肌理分区图

2、形成城市感知系统

城市感知系统各专题

3、落实管控导则及制度保障

景德镇城市管控导则及技术标准示意

4、制定城市双修项目库及行动计划

景德镇城市双修项目库落点图

三、思 考

对双修工作的认识及应对策略

徐慧君认为,对规划设计而言,双修是一个在有限资源里全盘筹划的工作,需要在工作方法上有新的应对方式:

第一,诊断环节的研究时间大大加长,深度大大加深,内容大大扩展。不仅要找准问题,还要摸清问题之间的逻辑,探究问题的根源。

第二,做双修更像各科室大会诊,方法上关注系统思维和内在逻辑,操作上要有效落地。对于我国日积月累的复杂城市问题,「内调「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判断一个对象是病灶还是有益组织,必须在看重整体价值的基础上,负责任的进行甄别,不能一刀切。

第四,要通过切实好用的成果输出制定规矩,起到长期预防的效果。

第五,做家庭医生,提供跟踪式服务指导。

最后徐慧君指出,城市双修的提出,其背后输出的是发展思路的导向,是对未来城市建设价值观的修正。对于地方而言,是梳理问题和制定清晰工作路线的机会,不能当作短时期内完成任务来对待。试点城市的意义不在于回应任务的全面,也不在于出形象的速度,而在于探寻更合理的路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