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君:內調外修——景德鎮城市修補實踐與思考

來自專欄規劃論衡4 人贊了文章

導讀:在2018第六屆清華同衡學術周「城市雙修:導向 · 認知 · 對策」分論壇上,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城市保護髮展研究一所所長徐慧君《內調外修:景德鎮城市修補實踐餘思考》為題,分享了清華同衡在全國雙修試點城市景德鎮的實踐與經驗。

城市雙修的提出,其背後輸出的是發展思路的導向,是對未來城市建設價值觀的修正。對於地方而言,是梳理問題和制定清晰工作路線的機會。對規劃設計而言,雙修是一個在有限資源里全盤籌劃的工作,需要在工作方法上有新的應對方式。清華同衡在全國雙修試點城市景德鎮的實踐,旨在探尋更加合理的工作路徑。

景德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各類城市問題突出。要知道修什麼、補什麼、復什麼,首先要基於「我們希望景德鎮未來是個怎樣的城市」這個前提。景德鎮目前正處在產業升級的重要轉型期,要實現「成為與世界對話的國內文化一線強市」的發展目標,一個核心訴求是使城市空間與陶瓷文化產業發展相得益彰。

景德鎮現狀問題匯總

破題

景德鎮未來城市願景

一、診 斷

景德鎮現存城市問題的根源分析

從景德鎮的城市發展歷程中,可以發現造成目前眾多城市空間問題的原因。

(一)圍繞瓷業生產鏈條自發形成的舊城,在歷次生產方式的變化中,呈現破碎和無序的特徵

眾所周知景德鎮是因瓷而生的城市,最初圍繞御窯廠形成了瓷業生產生活區,而臨江是貿易區。建國後進入了國營瓷廠時代,所有的生產生活空間都是圍繞廠區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小社會」來完成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但隨著國營時代結束,廠辦社會解體,景德鎮逐漸進入民營及個體經濟活躍期,大量的城中村、私人作坊區生長起來,加上城市建設管控處於空白狀態,老城區剝皮開發現象嚴重,使景德鎮進入了城市建設問題的高發期。

建國前景德鎮城市發展結構示意圖

國營瓷廠時期景德鎮城市發展示意圖

國營時期結束後城中村及剝皮開發模式示意圖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景德鎮的城市空間是圍繞不同時期的產業鏈自發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當生產方式發生變化,城市的物質空間並不能隨之變化,導致城市的用地呈現極度碎片化的特徵,呈現出我們現在看到的景德鎮舊城。

景德鎮各時期陶瓷產業相關空間分布圖

景德鎮舊城區典型風貌

(二)新區拓展過快,產業動力不足,全城人口分布極度不均衡

與國營時代結束幾乎同時,90年代後景德鎮新區也開始了猛烈拓展。國營時代後,景德鎮逐漸失去了全國的生活用瓷市場,藝術瓷成為瓷業的支柱。但藝術瓷的製造主要依靠小型工作室或家庭作坊,並不需要批量生產的大規模廠區,加之擴張速度過快,所以景德鎮拓展出來的開發區、工業園至今都發展動力不足。用青山綠水換來的卻是一座座有城無產的新區。

因為產業空間的分布不均,導致目前全城的人口分布、活力分布,都呈現出極度不均衡的特徵。

近十年消失的山體分布圖 部分新區現狀照片

景德鎮中心城區產業POI分布圖(城市活力仍聚集在老城區)

景德鎮老城區各社區現狀人口密度分布圖

綜合以上分析,徐慧君認為「人與瓷」是影響景德鎮城市空間的最重要因素。景德鎮目前的無序,很大一個原因是在生產鏈條中,人、空間、流線相互穿插雜糅,或斷裂造成的。在城市轉型的今天,使人、瓷業、空間協調起來,猶如使各肌體器官順暢配合,高效良性運轉,是景德鎮城市提質的先決條件。

二、治 療

確定「內調+外修」的整治方案

在此認識基礎上,針對凸顯的城市問題,工作團隊確定了「內調+外修」的治療方案,而「內調」無疑將成為本次城市雙修的首要任務。

(一)內調促進人、瓷業、空間協調發展

1、基礎工作:摸清瓷業鏈條中人的參與方式、對空間的需求

首先來看人。現狀陶瓷從業人口大致可分為陶瓷大師、下崗職工、「景漂」、學院派在讀學生及私人業主五類人群。通過分別摸查他們日常活動空間的分布狀況,了解不同人群在陶瓷生產鏈條當中的參與方式,從而了解不同類型人群對產業空間的不同需求。正是這五類人群的日常活動,勾畫出了對景德鎮影響最重要的城市軌跡。

陶瓷從業人員構成圖

陶瓷從業者聚集地分布圖

例如,目前景德鎮最常見的生產模式是由藝術家與民窯合作進行生產,藝術家人群包括獨立創作人、部分「景漂」、以及學院派的大師教授等。僱傭的工人中則有很大一部分是當年的下崗職工。而每個生產環節中的從業人群對於空間都有不同需求。多數藝術創作及生產是在極其沒有安全保障的舊廠或私宅中完成的,生產環境及安全設施亟待完善。而經營者普遍反映存儲、物流配送等配套功能的缺失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在瓷業銷售環節,7成以上是在線上完成的。

陶瓷產業模式人群參與示意

陶瓷產業鏈各環節空間需求分析圖

通過以上對瓷業從業人群、合作模式、生成鏈條,以及所需空間的深入分析,徐慧君提出,目前景德鎮的民間瓷業生產鏈條中,存在著與城市空間不匹配的問題,而在這個城市中,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動都與此相關,從而造成效率低下和品質不佳等問題。應基於此,重點對與瓷業生產關聯最密切的城中村、老舊廠區及歷史城區等城市空間制定詳細的空間調整建議。

2、基於瓷業需求的空間調整建議

首先,對於滿佈於全城的城中村及作坊聚集區,應在對其綜合價值的審慎認定的基礎上,決定其未來方向。一些歷史久遠、業內知名度高、產品有特色,或是能為「景漂人群」和下崗職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和生活服務的城中村和作坊區,正是景德鎮民間特色的精華所在。對這些區域要積極保留提質,配套存儲、物流中轉等功能空間,制定生產垃圾的處理規則等。並且為藝術家與民窯經營者的親密合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和衍生功能空間。

相反與升級型的產業鏈無關聯的、以單一燒造為主的、污染大、對周邊居住環境造成嚴重干擾的,要逐步更新置換。

老鴉灘村功能修補及提升規劃圖

再來看老舊廠區,除了在工業遺產角度的評價因素外,將廠區與未來產業鏈條相關度作為重要判斷依據。例如對於廉價租賃給私人作坊主作為倉庫或生產車間的,並不需要與生產鏈上其他環節產生關係的,進行拆除更新。對於目前已自發聚集人氣,形成城市活力的廠區,如雕塑瓷廠等,一方面可通納散落的不規範的私人經營者,同時進一步培育衍生業態。此外,還有一部分處於閑置狀態的廠區可更新為城市公共設施,以完善城市功能。

居住在老舊廠家屬區的下崗職工群體,多數以在私營瓷廠或工作室打工為生。因此,老舊廠區更新中的居民安置區選址應考慮與生產功能相對集中的用地結合。建議與陶瓷生產功能及一部分陶瓷銷售功能一起向河西新城疏解。新城也在產業的帶動下逐步產生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老舊廠區功能提升方向示意

廠辦社區分布圖

3、修補社會經濟:陶瓷產業鏈升級策略

景德鎮國營時代結束後,產業塌陷嚴重,目前的一大訴求是將陶瓷產業升級,向文創方向邁進。目前景德鎮逐年增加的大量年輕藝術家聚集,使得陶瓷相關的衍生產業有相當肥沃的土壤。本次雙修規劃在保留現有產業特色的同時,在策劃的基礎上,重點對陶瓷衍生、市場推廣、教育等產業鏈條進行補足,將衍生業態所需的空間進行規劃和落位,重點體現在一些具體的更新項目當中。尤其在針對歷史城區人口和產業塌陷的問題上,重點以「產業生態圈「模式帶動實現產業復興。

產業鏈升級示意圖

歷史街區產業復興示意圖

4、修補社區結構,補足日常所需

在完善瓷業生產鏈條的同時,還從補足日常生活所需的角度,對交通、基礎設施、開放空間、公益設施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修補。尤其針對過去工廠辦社會時期造成的社區割裂問題進行了改善,並針對歷史城區空心化制定「造血計劃「。

「三紅一光」瓷廠片區公服設施完善分析圖

徐慧君指出,內調是通過紮實的研究人的生產生活模式及其所需,將人、產業、用地三者的關係調節順暢。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是向西醫做手術的做法,而是更像中醫,調理章法,把原來交織混雜的生產生活鏈條理順,同時給民間的瓷業活力足夠的包容和自由度,鼓勵他們互相激發,引導走向良性循環。

(二)外修建立基本空間秩序

在內調的基礎上,逐步推進外修工作。景德鎮長期以來的城市建設由產業驅動,多從經濟的角度考量,但在城市形象維度,缺乏基本的管理秩序。基於以上研究分析,校核城市容量、高度及肌理分區,建立城市空間基本秩序。進一步提升由建築風貌、廣告店招、街道空間、公園綠地、夜景照明等構架的城市感知系統,並落實到管控導則,或形成技術標準,以便於進行長期管控。同時幫助地方政府建立城市雙修項目庫,制定完善的城市提質行動計劃。

1、校核城市容量、高度、肌理管控分區

城市容量分區圖 城市高度分區圖 城市肌理分區圖

2、形成城市感知系統

城市感知系統各專題

3、落實管控導則及制度保障

景德鎮城市管控導則及技術標準示意

4、制定城市雙修項目庫及行動計劃

景德鎮城市雙修項目庫落點圖

三、思 考

對雙修工作的認識及應對策略

徐慧君認為,對規劃設計而言,雙修是一個在有限資源里全盤籌劃的工作,需要在工作方法上有新的應對方式:

第一,診斷環節的研究時間大大加長,深度大大加深,內容大大擴展。不僅要找准問題,還要摸清問題之間的邏輯,探究問題的根源。

第二,做雙修更像各科室大會診,方法上關注系統思維和內在邏輯,操作上要有效落地。對於我國日積月累的複雜城市問題,「內調「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判斷一個對象是病灶還是有益組織,必須在看重整體價值的基礎上,負責任的進行甄別,不能一刀切。

第四,要通過切實好用的成果輸出制定規矩,起到長期預防的效果。

第五,做家庭醫生,提供跟蹤式服務指導。

最後徐慧君指出,城市雙修的提出,其背後輸出的是發展思路的導向,是對未來城市建設價值觀的修正。對於地方而言,是梳理問題和制定清晰工作路線的機會,不能當作短時期內完成任務來對待。試點城市的意義不在於回應任務的全面,也不在於出形象的速度,而在於探尋更合理的路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