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一般占15分左右,考得主要是简答题、名词解释题、选择题,能考到的最大的题是两个推导题,一个是外贸乘数推导,,另一个是升贴水公式的推导。)

一、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直到推导新效用为止全部掌握,8分题)

提出人:亚当斯密

内容: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

数学说明:分工前 X Y 分工后 X Y 其中AB是国家,XY是商品

A 1 2 A 3 0

B 2 1 B 0 3

(图解:原本生产一单位X商品A需要投入1个劳动力,B国需要投诉2个劳动力,生产一单位Y商品A需要投入2个劳动力,B国需要投入1个劳动力。分工后A国全部三个劳动力全都生产X商品,B国全部劳动力全都生产Y商品。分工后,全球角度来讲,比分工前多生产了1个x和一个y。原本A只需要1个x,b只需要1个y,多出来的2个x和2个y就可以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劳动投入没有变,总财富却增加了,效用水平提高了)

以A国为例图解边界可能性曲线

根据上面的推导得出上图,边界可能性曲线,即一国将所有资源用于产品生产时得到的产量的组合。

分工后福利水平的变化如上图所示:

仍然默认xy两种商品的价值是1:1的。假设原本没有交换和分工的时候,A国生产X1个X产品和Y1个Y产品,在边界可能性曲线上的位置是C点。在进行分工后,A国只生产X产品,产量为X上面一横,则比A国原本所需的X1多生产出的X一横 - X1那部分则用于交换,将出口部分立起来垂直于X轴,对应到Y轴上的位置为Y2,X1、Y2两点的交点E即为新的效用点,比原本X1和Y1组成的效用点C的效用要高,福利得到增加。

评价: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只能解决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问题,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较难解释。

二、比较利益学说

提出人:大卫李嘉图

内容: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图解:商品 分工前 X Y 分工后 X Y

国家A 6 4 A 0 10

B 1 2 B 3 0

分工后A国生产2.5个Y商品,B国生产3个X商品。

分工后,A国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Y,在边界可能性曲线上的位置由Y2变成更靠近Y1的Y3点,则Y3-Y2为由分工所带来的多生产的部分,这部分可用于交换,将Y3-Y2的长度投射在X轴上,则X轴上的距离为X3+(Y3-Y2的距离),原本A国自己对产品Y的需求量为Y2,则用Y2和新的X的点的组合的效用为F点,因为无差异曲线越远离原点效用越高,即新的效用点F的效用比原来分工交换之前的均衡点C的效用高。

评价:1、解释了穷国和富国之间的贸易为什么会发生 2、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在自由贸易下,穷国和富国都会获益。(富国得到的好处更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