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袁顥庭╱臺北報導】

工研院在2018生技展上宣佈,投入眼科新藥領域,以國內首創的「眼滴劑新劑型技術平臺」,增加眼部曝藥量高達23倍,可降低治療所需給藥次數。現場也展示包括「智能化射頻熱消融腫瘤系統」、「貼片式超音波心血管參數感測裝置」等15項精準醫療、智慧醫材的創新科技,協助產業搶攻智慧醫療4.0商機。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表示,工研院積極推動5+2產業創新之生醫產業,以前瞻技術、攜手產業跨領域整合,並將單點式的技術提升到系統式的整合平臺,希望讓生技產業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此外,工研院也積極扶植、育成新創公司,2008年迄2016年間,工研院共衍生了11家生技產業新創公司,許多都已成功技轉、商品正式銷售,也展開上市櫃計畫,成功在國際市場打響臺灣名號。

2009年自工研院新創成立的臺微醫,首創出「微創導航釘脊椎固定系統」,手術時單一傷口僅2.5公分、失血量不到100cc,病人最快24小時內即可出院。如今高階醫材產品已陸續拿到歐美、中國證照,即將在2019年上半年走進資本市場。由於心衰竭目前缺乏積極的治療性藥物,由工研院新創成立的健裕生技,開發出治療心肌梗塞的心肌再生植物新藥,目前已進行臨牀二期試驗,可望在今年上櫃。

今年生技展上,工研院共展示16項精準醫療與高階智慧醫材領域技術,在精準醫療部分,現代人因用眼過度、導致使用眼藥水頻率大增,間接引發黃斑部、視網膜病變機率提升,工研院發表國內首創「眼滴劑新劑型技術平臺」,所需藥物劑量僅為1/8,可增加眼部組織曝藥量最高達23倍,點藥次數從1天4次降低至2次,可減少副作用。也突破以往眼滴劑不易達到眼底黃斑部與視網膜的困境,目前在動物試驗效果已達顯著,已在洽談技轉。

在高階智慧醫材部分,工研院也扮演整合平臺,投入像是超音波模組、光學檢測模組與數位X光模組等關鍵元件技術,未來可搭配治療方式與大數據整合,讓醫療更有智慧。例如國內唯一結合影像導引系統,可打擊肝腫瘤的「智能化射頻熱消融腫瘤系統」,或結合生醫、電光技術與雲端系統的「貼片式超音波心血管參數感測裝置」,目前已帶動超音波相關組件共約新臺幣2.5億元產業效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