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上最慘的一幕,在這場戰爭中,秦國與趙國兩敗俱傷,秦軍死傷過半,而趙軍因主帥趙括戰死而投降秦軍,結果被白起統統坑殺,據說人數有四十萬之多。

這場戰爭讓歷史記住兩個人,造成兩個人千秋萬代的污點——一個是白起,因坑殺40萬趙軍而被稱為「殺人狂魔」,一個是趙括,被稱為「紙上談兵」。

說起趙括,不得不說他的父親趙奢,那可是一代名將,立下赫赫戰功。「虎父無犬子」,這也是趙孝成王選擇趙括的重要原因。

趙括小的時候就喜歡談論兵法,講起排兵布陣頭頭是道,他曾與趙奢辯論,戰陣布設之道,而趙奢也被他的口才打敗。雖然如此,但趙奢對這個兒子憂心忡忡,認為他不是名將的材料——

趙奢對妻子說:「戰爭,是關乎士兵生死存亡的大事,趙括卻說得如此輕鬆,將來趙國如果不用他便罷,如果任用他為將,讓趙軍一敗塗地的,除了趙括,並不做第二個人選。」(「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將領要愛兵如子,因為這些士兵都是替他賣命,替他送死的,趙奢為將領的時候,親手捧著飯碗伺候士兵吃飯,得到君王賞賜的財物都給了士兵,而且忙得連家都沒法回,在兵營里和士兵同吃同住,這樣帶出來的兵,一定會為他盡全力,即使戰死也心懷感激。

趙括則不同,他沒有責任心,也沒有父親那樣的愛心,他吝嗇貪婪,不僅將君王賞賜的金帛都拿回家藏著,還到處買地。私心太重的人,勢必急功近利。

後來趙孝成王一定要任用趙括為將,換下作戰經驗豐富的廉頗,此時他的父親已經死了,母親竭力阻攔,趙孝成王不聽,其母說:「我現在只有一個要求,日後他一旦不稱職,我能不受株連嗎?」趙孝成王答應了。後來趙括戰死,其母逃過一死。

趙孝成王為何要臨時換將,他不知道比起初出茅廬的少年趙括,久經沙場的老將廉頗,對戰爭局勢更為了解,對敵人的計謀更為洞悉嗎?

其實,要從當時趙國的國力說起。

在長平之戰開始之前,廉頗與王齕已經耗了三年了,城中的糧食都快吃光了,別說士兵沒的吃,再耗下去趙王的口糧也不夠了。而秦國的國力要勝於趙國,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庫糧食充裕,但秦國是侵略戰國,長途跋涉,糧食要從陝西運到河北,也是越來越吃力。

有人說,即使不臨陣換帥,最先崩潰的也是趙軍,因為趙國農業經濟落後,沒出現像商鞅這樣的人進行改革。

在這種情況下,趙王十分急躁,也很怨恨廉頗,在謀臣的唆使下,他認為廉頗堅守不出是貪生怕死,對廉頗的防禦戰術認為是廉頗怯戰。

對廉頗而言,這是他的一個策略,堅守不出,目的是挫傷秦軍銳氣,找個機會進行殲滅。而且廉頗做過進攻,但失敗了,他一看敵強我弱再打下去對趙軍不利,就錯開秦軍控制的小道(剛好是趙括在這條小道上被秦軍包抄的),依託有利地形建造防禦工程,堅壁清野,讓敵軍無懈可擊。

與此同時,秦國發現廉頗的戰術毫無破綻,他防禦的城池無懈可擊,就心生一計,讓姦細范雎帶著千金到秦國去收買人心,順便造謠,說——「秦國不怕廉頗廉頗老了,不中用了,秦軍就怕趙奢的兒子趙括,讓趙括做統帥,秦軍必然全軍覆沒。」

在平原君趙勝的唆使下,趙孝成王決定換趙括代替廉頗,趙括也信心滿滿,他說——「如果秦國派白起來,我得慎重,現在是王齕統帥,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括這番話也並不自大,可惜秦昭王就是想用白起換下王齕,來跟趙括對決,他讓秦國上下嚴守秘密,走漏消息者格殺勿論。

當年輕的趙括帶著零作戰經驗和一顆年少輕狂的心,率領二十萬趙軍到長平戰場時,他沒想到,一隻老狐狸正等他自投羅網。

白起一開始就用計,不戀戰,假裝一觸即潰率兵逃跑,趙括以為王齕這個不中用的貪生怕死,就乘勝追擊,一直追擊到秦軍大營。

白起命令一支精銳部隊從背後襲擊趙軍,趁趙軍大亂,讓一支五千人的騎兵插入趙軍和營壘之間,將趙軍一分為二,彼此孤立,然後派人截斷趙軍的糧草和後勤援助道路。

趙括被迫就地建立防禦,等待救援,整整四十六天,士兵差點餓死,吃樹皮啃草根,糧食早已吃光了,此時救援還未趕到。

趙括險中求勝,率領士兵突然衝殺出來,想要衝出包圍圈。當時趙軍一波一波向前衝鋒,其威力讓秦軍也為之膽顫,可惜趙括不慎被亂箭射死,趙軍群龍無首,只能投降秦軍。但誰也沒想到,白起將四十萬投降的趙軍集體坑殺,此舉震驚各諸侯國,白起也得到「人屠」的罵名。

歷史將錯誤都歸咎於趙括,說他只知道死讀兵書而不懂變通,但其實言過其實,並不公允。

當趙括率兵到長平戰場時,五十萬趙軍齊聲歡呼,這說明他們都知道這個少年是個有能力的人,都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在《白起·王翦列傳》里,白起曾對秦昭王說:「秦軍經過長平之戰,死傷過半……」如果白起沒有能力,又如何能在斷糧的情況下,以疲憊的軍隊,滅掉秦軍一半的兵力呢?值得一提的是,秦軍五十萬大軍死傷過半,而趙軍在戰爭後還剩下四十萬人,死了十萬,戰鬥力孰強孰弱呢?

趙王和趙括誰都不知道,他們的對手是60歲的白起,而非王齕,趙括初出茅廬,敗給白起並不丟人,也不能說他能力低下。

趙括不是低能,只是差了時運。

那麼趙孝成王為何不用經驗豐富的李牧對付趙軍,這樣不是更穩操勝券嗎?

因為李牧早被安排在代郡防禦匈奴,這個地方戰略位置重要,一旦有失,趙國危矣,所以趙王不敢動李牧。

而田單樂毅,兩個都是客將,是逃跑到趙國求收留的,樂毅曾經為燕國立下大功,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差點讓齊國亡國。他們剛到趙國,其心未歸附,趙孝成王怎能放心將趙國壓箱底的兵力交給兩個來歷不明的人?

無論如何長平之戰是歷史的悲劇,其勝負榮辱,是非功過,只能留待後人評說了。而那長埋在異國的年輕的四十萬趙軍的魂魄,卻時時刻刻在想念自己的祖國,他們又何其無辜?或許實他們才是歷史真正的主角。

青山有幸埋忠骨。


長平之站不管是誰來打結果都註定是趙國敗秦國勝。

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這是兩國之間國力比拼,不是單個將領能決定的勝負,換個高明的將領或者可以減少一定的傷亡,但並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

長平站開始雙方對陣將領是名將廉頗對陣秦將王齕,剛開始幾次對陣交手廉頗都是敗陣王齕的,並不是說作為四大名將的廉頗指揮技術不如王齕。整體來講趙國士兵的作戰能力相比秦國來說本身就不行,兩軍列陣誰都剛乾不過秦國,不論從士氣還是裝備都是有很大差距的,在那個時區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是經過商鞅變法強秦開始就打下建立的超強軍隊。各國都被秦國打怕打慫了,面對秦軍壓境各國都是天然的恐懼。

廉頗對陣打不過秦軍,轉而通過修築防線堅守不出的方式來跟秦軍對戰,畢竟秦國是跨境作戰,遠離本土本身強調的就是速戰速決,趙國最先制定的策略是跟秦國打消耗戰,秦國占不到便宜,加之戰線長後勤保障困難自然而然就會退兵,從而奪取戰役的勝利。

但有一點趙國沒有預料到的是秦王決心如此堅定,舉全國之力也要打這一仗,雙方前線對峙,秦國打不過防線,趙國也不敢出壁壘。這時候拼的就是誰先撐不住,雙方几十萬兵馬陳列,拼的就是後方經濟國力的支撐,原料想秦國長途作戰後勤會跟不上率先撐不住,誰曾料想秦國打通便利的交通運輸線,雖然是長途作戰,但是糧草物資運輸主要以水路為主,反而比趙國的短途要便利,運輸成本反而是趙國消耗更厲害,加之本身趙國經濟相比秦國就不行所以首先受不了的就是趙國。

廉頗是名將一直得到重用,趙王再昏庸也不會比咱們想像的那樣傻,臨時換將這是大忌,但廉頗不敢出戰,就算出戰也是輸,但國庫已經空了,找鄰國也愁借不到糧食,雙方已經對峙兩年,秦國拖的起,趙國已經拖不起,已經到了非要決戰不可,要麼戰死要麼被拖死,戰還有機會,不戰就會馬上就要死,這個時候怎麼辦?

秦國也想儘快決戰,雖然消耗沒有到無法支撐地步,但也真心耗不起,於是趁趙王急於決戰目地,使用反間計撤換掉廉頗,再沒撤掉廉頗之前秦國並沒有啟用戰神白起,因為沒有用,攻打城池誰來都奈何不了廉頗,在換掉廉頗之後,秦軍悄然換上戰神白起,兩軍對壘戰術上白起身經百戰對陣趙括沒有經驗的將領自然更勝一籌。

趙括也不是一無是處,敢戰敢死,也不愧為名將之後,你就是換成李牧還是其它將領,面對秦軍虎狼之師為沒有勝算可言,也許會減輕趙國傷亡,但不可能會取勝。


長平大戰初期,趙國任用廉頗為將抵擋秦軍,由於長平地區的地形複雜,廉頗利用地形組織了嚴密的防線,只守不攻,秦軍曾攻破第一道防線,廉頗繼續退守,以後便是漫長的對峙。

長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秦趙糧草供應都很困難,秦國相對更困難,為保證前線補給,秦昭王親自趕赴前線督運糧草,而趙國國力不如秦國,糧草供應同樣是問題,趙王決定要速戰速決,所以有了臨陣換將的念頭。

趙國當然能拿的出手的將領真不多,趙括的老爹趙奢已經駕鶴西去,廉頗年紀也不小了,平原君雖然有威望,作戰指揮不行,樂毅和田單這家老對手,同樣的功高震主被排擠,年紀也都不小了,被迫跑到趙國,基本處於養老狀態,而且長平大戰那會,田單估計還在齊國做丞相吧,他和新王的蜜月期還沒結束。

至於李牧,那會還是個帥小伙,估計還是小兵,他的傳奇人生才剛剛開始。李牧兩次大敗匈奴聲名鵲起的時候,白起的墳頭草估計都一丈高了吧。

趙括就不一樣了,老爹牛逼,打敗過秦軍,軍隊里好多將領都是他爹的部下,趙括又從小聰明,熟讀兵法,與其父辯論,說的他啞口無言。然趙奢對他評價很低,輕言兵事,沒有經驗,帶兵必敗,事實證明,知子莫如父。

趙王臨陣換將用趙括,客觀上講,趙國國力不行,趙王沒信心耗下去能贏,主觀上,又想主動進攻破局,我大膽猜測一下,趙國廟堂召開開戰前會議,趙括舌戰群臣,力主進攻,談兵事論謀略說的趙王心花怒放,然後趙王大筆一揮,好,就你了。

長平大戰,秦趙各40萬精兵,孫子兵法雲,十則圍之,倍責擊之,趙括熟讀兵書,估計心裡想,敵我雙方都是40萬,就算有陷阱,我也能衝出去,沒十倍的兵力,怎麼包圍我。

可惜,趙括的對手是白起,而且白起是秘密挂帥,後來,事情的發展大家都知道了。

說起廉頗,老爺子也是個悲劇人物,後燕趙打戰,趙王又臨陣換將,以樂乘替廉頗,廉頗氣的帶兵攻打樂乘,樂乘不敢應戰,後廉頗逃到楚國去了,後來就有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也不知道是廉頗人員不好,趙王老和他過不去。


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0年,這一年趙國有四大名將,分別是連下七十城的樂毅,連收七十城的田單,還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的廉頗和李牧,即使趙孝成王不滿意廉頗的固守,那麼他為什麼不用樂毅、田單、李牧,而偏偏用馬服子趙括呢?

我們先來看樂毅和李牧;

樂毅是中山國人,中山國被趙武靈王所滅後,他也就成了趙國人。他哪年生人那年死我們無從知曉,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知道的,他在趙國曾被人推舉做官,趙武靈王死後他離開了趙國到了魏國。

趙武靈王死是在公元前295年,這一年之前樂毅已經做過官了,古人二十行冠禮以示成年,所以這一年樂毅已經超過20歲了。

所以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的時候,樂毅已經超過55歲了,那時候超過40就是老人了,所以讓一位年近花甲甚至已經花甲了的老人指揮這一場戰鬥,是不合適的!

至於李牧死於公元前229年,長平之戰後的31年,而他死的時候,史書上對他未曾有過老將軍的記載,那麼他應該不超過40歲,而31年前的他,應該不超過九歲。

當然如果你認為這個理由太過牽強的話,但是李牧畢竟死於鼎盛時期,所以我們即使認為她死時已經50歲了,31年前他也只是一個毛頭小夥子,依舊不適合指揮這樣的一場大戰。

至於不用田單, 一是因為他不如廉頗,李牧,田單雖然成功的收服了70城,但是他打敗的是名將樂毅已經離開,具有很大比例打秋風、牆頭草的六國聯軍,他打仗更多靠的是奇謀,至於打硬仗,趙孝成王看的清楚,田單不如廉頗;

二是田單是齊國人,把舉國之兵交給一個外來的名將,把關係到國家命運的一場舉世大戰交給一個外來的名將,趙孝成王同樣看的清楚,這不合適;

至於為什麼用趙括,一是趙括早已經名聲在外,這傢伙自小就很牛,眾所周知;

二是因為趙孝成王當時自己也很年輕,他認為自己少有所成,他相信上黨是慕名而來,他是眾望所歸,所以他也相信同樣的趙括可以一戰;

三是廉頗惜名,所以只守不攻,而趙括是自己人,他會替自己瘋狂的進攻,事實證明,趙孝成王這一點看對了,長平一戰趙括的瘋狂的進攻令大秦傷亡過半國內空;

當然如果我們相信史記的話,第四就是秦國的反間計,令趙孝成王盲目的任用趙括的。


長平之戰,趙國最為重要的一戰,甚至說是戰國最為重要的一場戰役之一,也是秦統一還是趙統一中國的轉折之戰,那麼這麼重要的一場戰役,雙方都已經心知肚明,也為此拼勁了全力,趙國為何放著國內的李牧,田單,樂毅這些名將不用,卻啟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趙括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有以下幾點:

趙括劇照

其一就是忠誠度,我們知道輪名聲,輪實戰經驗,田單,樂毅這兩位名將在戰國的地位是肯定要高於趙括,但是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然君主不會完全放心,而且又是一場這樣的國運之戰,最為重要的是這兩位雖然有本事,但卻是客卿,不是趙國人,忠誠度大打折扣,即便再厲害,但是很少會有君主有這麼大的魄力敢去重用他們(當然放在秦朝或許還有可能),而趙括呢,趙氏宗親,名將之後,忠誠自然沒問題,還聽君主的話,又名聲在外,加上虎父無犬子,自然放心。

其二,對於為何不用李牧,而用趙括,這是因為當時的李牧名聲不顯,比起盛名在外的趙括大大不如,自然也就不會想到後來的李牧原來會這麼厲害,所以在當時的那麼條件下,可能壓根就沒把李牧這個人當做選擇對象之一來考慮的。

其三,趙括的選用也並不是趙王一時的頭腦一熱決定的,也是經過朝臣的討論推舉,以及諮詢樂毅等名將後的一種決定,畢竟如果大臣們都反對的話,後世也不會僅有說藺相如與趙母反對的聲音了,可以推測到,在當時這可能是一種大眾的選擇,這可能也是趙括的一種名聲和能力的體現吧。

當然,畢竟是成王敗寇,贏了自然就是萬世之名將,輸了自然人人唾棄,還是再無翻身之日的那種,就如同李牧,若是當初那場預謀一戰滅十萬匈奴之戰失利的話,那誰還會再去公正的去評說這樣一個人呢。


隨著趙國在長平戰場的失利,宣告了昔日曾稱霸北方威震諸侯的軍事強國也逐漸落下了帷幕,從此一蹶不振。

長平戰役以前的趙國仗著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這一強軍方針路線打下的良好基礎,可謂兵強馬壯國力雄厚,其地位在諸侯國中僅次於齊楚,影響力不容小覷。

懷著這樣的心理,趙孝成王在平原君趙勝的提議下決定接受被秦軍圍困的韓國上黨地區。既然戰略已定,那麼下來就是要挑選領兵將帥以面對秦軍的進攻,老將廉頗當然是不二人選。大戰前期廉頗一方面固守城池暫避敵軍鋒芒,一方面還要迎接從上黨郡逃向長平的韓國百姓。恰恰趙王視廉頗的這種策略為膽怯,秦軍在廉頗面前占不到便宜且又屬於長途作戰,軍需消耗嚴重的情況下,向趙王喊話:我們怕的是你們的趙括,只要不是趙括領軍,廉頗當然好對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面對這樣拙劣的激將法趙王居然真的撤掉了廉頗更換趙括為大將。那麼趙王在以藺相如、虞卿、趙勝等一干名臣的輔佐下為什麼還要重用一個從未獨自帶兵打仗的年輕人呢?至少史書上沒有記載過任何關於趙括在長平之戰前的作戰經歷。

我想原因有二。1.趙王對自己國家軍隊的戰鬥力有著相當的信心,這也源於當年的軍事改革,使得趙國人人皆兵。2.趙王對馬服君趙奢的兒子有著絕對的信心。與其說趙王對趙括有信心,倒不如說是他對自己在識人看人的方面上有信心。

鑒於著兩大信心,被人說成是「紙上談兵」的趙括走馬上任。上任後的趙括一邊將趙王賞賜之物往家裡搬運,一邊又忙著接受文武貴族的宴請,忙的不亦樂乎。在軍事上趙括將原來的編製打亂重新調配,認為這樣可以更好的發揮軍隊戰力。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這句話沒有錯。但錯就錯在了趙括對於時局的把控上,他沒有認真分析敵我局勢,便把兵力全部投入戰鬥,結果秦軍臨陣換將,中了白起的誘敵之計,使四十多萬趙軍被困,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困境中全軍覆滅。

分析長平之戰的失敗,一方面是由於趙國的情報工作做的實在太差,一方面是由於趙王的剛愎自用造成的。最重要的是在之前還向秦國提出過和談的要求,這就更讓本來還願意出兵救援趙國的國家放棄了打算。

趙王不用李牧、樂毅、田單其實很簡單,他壓根就不相信這些人。李牧雖然一直為趙國守衛邊境,但他的能力並為被趙王認可,而且李牧本人也很低調,之前也沒有什麼光輝戰績,偶爾還和趙王唱個反調,所以他不被重用也在情理之中。樂毅雖然有連克齊國七十城的輝煌歷史,但他終究還是被燕王猜忌。田單在當時任趙國國相,也只是名義上的,估計不會有什麼實權,因為他終歸不是趙國人。趙王之所以收留樂毅和田單是因為那點殘存的禮儀思想在作怪,用以向天下顯示其禮賢下士,吸納人才的崇高品德而已。像這種關乎國家命運的大型軍事行動還輪不到他們上陣。況且並不是每位君王每個國家都能向秦國那樣不分貴賤不分國界的重視和重用人才,趙孝成王也不會像燕昭王那樣的求賢若渴重用樂毅,更不會像齊襄王那樣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禮敬田單。說到底戰國時代的鬥爭就是法家和儒家等思想的鬥爭。

趙括雖然沒有為自己的國家贏得這場至關重要的一戰,但他在軍中斷糧46天,軍隊處於奔潰邊緣的狀態下,依然組織部隊向秦軍發起五次突襲,最後自己親自上陣遇箭身亡。他雖然不是一位出色的將領,但絕對是一個可以敢為自己祖國獻出生命的人,總比一些苟且偷生之輩要強得多。


謝邀。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秦趙兩大強國之間的直接對決,雙方都賭上了國運。秦軍起傾國之兵,並動用全國力量保障後勤,趙國因是本土作戰,也使用了國內可動用的軍事力量,雙方動用兵力超過百萬,時間長達一年多。

在長平之戰前期,因秦軍力量更為強大,趙國統帥廉頗決定避免過早地與秦軍直接交手,而是根據地形構築堅固堡壘,以逸待勞,形成僵持狀態,再尋找有利時機出戰。應該說這一戰略是切實合理的,畢竟秦國的後勤保障線更長。無奈之下,秦軍同趙軍不得不僵持一年多。

對於趙國孝成王來說,40萬精壯力量不事勞作,白白地耗費國力一年多,很想儘快結束戰爭,最終選擇趙括替代廉頗統帥長平方面軍隊。那麼,當時趙國名將如雲,如李牧樂毅田單等俱在,都是成名已久的戰將,為何不選他們,反而選擇沒有什麼亮眼戰績的趙括?原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秦國散布傳言說秦獨畏趙括出戰。趙括出身軍事世家,熟讀兵書。其父趙奢是趙國名將,趙括對其父留下的兵書討論得頭頭是道,名氣很大,但了解內情的人都知道其言過其實,對兵書掌握得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可是孝成王認為趙括年輕有衝擊力,把傳言當真。

二是李牧鎮守代郡防禦匈奴,不可輕動。李牧在代郡防禦有方,是趙國北部邊疆的重要閘門,一旦調李牧南下代替廉頗,趙國擔心代郡有失,畢竟李牧旗下的軍隊是李牧一手帶出來的,不到萬不得已,李牧不可輕動。再加上李牧旗下主要是騎兵,而長平前線大都是山地,不太適合李牧作戰。

三是樂毅田單畢竟是客將,趙國不放心把關係國運之戰交與他們。樂毅雖然算是趙國人,但先是出仕在魏國,後受燕昭王重用,立下率五國聯軍連下齊國七十多城的赫赫戰功,幾乎滅亡齊國,後與繼位的燕王不合,逃亡至趙國,封望津君。田單也是樂毅的老對手,在齊國僅剩兩城的情況下,利用燕國換將的時機,用「火牛陣」大破燕國,立下復國大功,後因在齊國不得意,流亡至趙國。雖然樂毅田單都是名將,但畢竟是客居趙國的外國將領,趙孝成王不太放心把關係到國運的40萬大軍指揮權交與他們。


謝悟空小秘書邀請,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讓趙括而不是讓其他優秀的將領來指揮的原因倒不是趙孝成王有多信任趙括。其原因有下。

首先,長平之戰開始時趙國的指揮者是廉頗而非趙括,趙括是後來才上去的。但後來趙王臨時換將換將的主要原因在於,趙王覺得廉頗表現的不好,達不到自己滿意的程度。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廉頗不沒有按照趙王的意願去打。由於趙軍出現後勤問題,而不久後就要到秋收的時節了。趙王下令廉頗要主動進攻並儘快的接解決戰鬥。但是廉頗覺得趙王速戰速決的念頭不切實際,他不了解戰場形勢,指揮徒增失敗幾率。後來趙王乾脆考慮臨時換將。

但是在換將上趙王也想過換一個經驗豐富的將領去指揮,但一想到如果被換上的這個戰場經驗豐富的將跟廉頗一樣不聽王令,自作主張該如何是好?到時候繼續換人,對趙國更加不利。何況趙孝成王才繼位不久。對於這些資格老的將領,趙孝成王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壓住他們。那這樣的話,趙王就大膽考慮讓後起之秀去頂替廉頗。那選誰呢?很快趙孝成王便想到了趙括,由於趙括在軍事排兵布陣上說的頭頭是道,加上趙括又是名將趙奢的兒子,很快趙括成為趙孝成王的不二人選。

再有趙國實力不如秦國,秦趙這次對壘,開始時雙方是對峙了兩年多後,趙國首先就因缺糧等問題耗不下去了。趙孝成王也知道這場戰爭有多重要,開始的時候,趙孝成王也採用消耗的方式耗走客場作戰的秦軍,可誰成想秦軍後勤如此的強,面對越來越緊迫的後勤問題,趙孝成王耗不住了,在這麼對峙下去,秦軍沒耗走,自己反倒被拖垮了。

再有除了趙國不如秦國能支撐外,就是大環境問題,當時各國都很樂見秦趙之間筋疲力竭好坐收漁利。而趙括再也不能容忍廉頗的防禦行為,他甚至認為廉頗這是怯戰了。加上趙括在軍事布陣上說的讓非軍事專業的趙孝成王感到趙括才是自己要用的人。而戰爭進入到這個地步,繼續消耗對趙國而言是得不到好處的。於是趙孝成王乾脆大膽啟用趙括讓他主動進攻秦軍。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秦軍使用反間計促使趙孝成王將廉頗換成趙括的決心。當時秦昭襄王聽取范雎的策略使用反間計向趙國散布廉頗有多麼不可靠,趙軍要打敗秦軍非趙括不可之類聲音。本身趙括就是名將趙奢的兒子,而趙括自幼就喜讀兵法,在軍事上很有見解。當然如果不是因為廉頗的不聽命令和趙國後勤問題的不支使趙孝成王求戰心切,趙孝成王也不會讓趙括頂替廉頗。畢竟趙孝成王也知道這場仗是關乎趙國國運的。


我在一系列關於長平之戰的答覆中一再強調戰爭是綜合國力的比拼。真正優秀的名將未戰之前一定會充分計算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孫子兵法第一篇,計篇。說的就是戰前的敵我分析何其重要!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我們來按孫子兵法所說的計算方法對比雙方實力看看。

主孰有道?關於雙方君王的對比,很顯然趙孝成王肯定不如老辣的秦昭王。

將孰有能?趙國最優秀的大將李牧,廉頗等誰能勝過秦國百戰百勝的武安君白起?天地孰得?天時地利趙國也比不上秦國,趙國是四戰之地而秦國有秦嶺天險。

法令孰行?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的法制是最先進的,趙國無法與之相比。

兵眾孰強?秦國用雄厚國力訓練的裝備精良的秦國新軍以銳士得威名威震天下,趙國的胡服騎射雖然也練就一支強大的趙軍,畢竟國力不如秦國,裝備也不如秦國。

士卒孰練?秦軍經過車英,司馬錯,白起等名將嚴格訓練,其軍事素養冠絕天下。賞罰孰明?那就更不用比了,秦軍的軍功進爵製造就了一支聞戰則喜的虎狼之師。趙軍完全比不上。

經過以上一一比較,你會發展每一項趙國都不如秦國。

所以即使更換李牧,樂毅,田單等名將結果都一樣!長平之戰,趙國必敗!

有些人愛強調個別名將的能力,好想只要有名將就能辦打天下,就一定能以弱勝強。別做夢了,歷史上發生的戰爭不計其數,以弱勝強的戰績就那麼幾個,微乎其微。除非秦國派出個低能兒領軍或打仗故意放水,你覺得有這種可能嗎?所以不要再爭辯了,歷史不會更改,長平之戰趙國必敗也不會更改,不管睡領軍都一樣!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原因是趙國政治腐敗,趙王年輕優柔寡斷,不重用廉頗李牧,平原君趙勝,貪圖利義,結果損兵折將,趙國最終滅亡。趙國廉頗被換掉,不用趙括,也可以用李牧樂毅田單啊!但是最後趙國用的是,從來沒單獨帶兵打過仗的趙括,最終使趙國四十萬趙軍先後被殺掉。表面上看長平之戰,趙國是因為比秦國實力弱,才打輸的。實際上是趙國政治腐敗,新的趙孝成王,己經不像他父親一樣重用廉頗,藺相如了等賢臣了。他急於用趙括換掉廉頗,因為趙括是趙姓趙國本家人,廉頗是外人。長平之戰,大將李牧為什麼不能上長平之戰當主帥,因為從趙惠文王,趙孝成王,到趙王遷,幾個趙王都不喜歡李牧,李牧經常不聽趙王的話,趙王讓他出戰攻打匈奴,他認為實力太弱,就不出戰。幾任趙王都對他很上火,但又沒有適合的大將防守匈奴,只好讓他在雁門關外吹西北風,亡國時才想過李牧,可悲。趙國對樂毅只是口頭上,給他封了個丞相。只是讓他在趙國震住燕國和齊國,跟本沒想過用樂毅做大將去長平打仗。樂毅雖然是趙國人,一生成名卻是在燕國,回到趙國是燕王不信任他。趙國有廉頗,趙括,自然不會考慮讓他去帶兵打仗的。大將田單,出奇制勝,使用反間計逼走大將樂毅,用連環計,火牛陣打敗燕軍。大將田單去做四十多萬趙軍主將,秦國大將白起也不一定能打過他,更不可能殲滅趙軍。可是田單是齊國人,不是趙國人。趙國不想用外國人帶兵打仗。想一想,當年兵聖孫武帶領吳兵打敗楚國,衛國人吳起帶領魏軍,打敗齊國,都是用外國人做統帥的。趙國不信任自己本國能打仗的大將廉頗,不用能攻能守的大將李牧,不想用一代軍事天才,樂毅和田單。長平之戰,不敗才怪呢?想想長平之戰,如果不換掉老將廉頗,繼續用大將廉頗,結果只能是秦國和趙國打個平手。秦國滅不了趙國,趙國也打不贏秦國。兩國同時實力下降,等二三十年以後,兩國實力恢復以後,是打一仗。如果長平之戰,趙國用大將樂毅或大將田單,白起絕不可能全殲趙軍,樂毅和田單的軍事才能和大將白起的軍事才能差不多。只可惜趙王年輕不會選將,四十五萬士兵全被消失了,可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