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看小說時是可以腦補到很多作者沒完整寫出的東西,但自己寫作的時候總想著極盡詳細的描寫出腦海里的畫面,細微到一抬頭一低眉,自己都覺得累,感覺很僵硬

不知該如何改正,沒辦法客觀評價自己的作品


其次你自己已經發現問題了哈。

我有個同學是學設計的,她的老師也說過她的作業太「滿」,有匠氣而無靈性。她聽得進去,但自己不知道糾正的辦法。

我也算了解她,她是喫飯不會剩飯菜的人,能喫的一點也不留,想做的,能做到的,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她畫出來的東西也是一樣,每個細節都花夠了心思,每一處都處理得很完美,但老師卻說她「有匠氣而無靈性。」

這是什麼原因呢?

從結構和內容上來說吧:

一、結構

只需要簡單的舉一個例子:一個美女。

假如作者呈現的是這樣一個美女,她的頭和肩一樣粗,腰和屁股一樣粗,胸和腰一樣粗,大腿小腿一樣粗,你會覺得這是個美人嗎?

顯然不會。

那麼對於一本小說,一個設計,也是同樣的,它的男主和女主,配角和龍套,當然不可能花一樣多的篇幅去描述,否則出來的作品就像是一條毛毛蟲,而不是一個前凸後翹的美女。

除非你寫的是一本羣像小說,但西遊水滸三國這樣的作品仍然有主次關係,也就是說,該詳細的地方詳細,不該詳細的就一筆代過。

二、內容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一本小說整體上是有詳略的,那再往下,細緻到每一個人,每一條線,也都是有詳略的。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上中學時寫議論文時提到引議聯結,老師會跟你說,第一段最好是引用某文人的詩句,再展開議論,這時候第一個部分,不要超過多少多少個字。

換到小說的例子裏來,一個章節三千字,那你在一章裏安排了多少情節?比如要寫一段武俠小說,父母雙亡的男主在某座山上學藝,這時候有個以前的部下找上門來,告訴他,殺他父母的仇人已經找到了,讓他下山報仇。

等找到故事開始寫的時候,先描述一段(1)男主練劍的情景,或者他還有個(2)小師妹來送水/送飯,然後有個童子來稟報,說(3)師父找他,於是他進到師父的房間,師父請他和找人的人一起坐下來,這時候作者把構思好的(4)男主的身世說出來。

這麼多的內容安排一章大概不夠,按照現在的摻水程度,四五章也是有的。

這裡有4個情節,人物也是四個。假定小師妹是女主角,那男主和女主顯然是描述的重點,師父和部下隨便提一提就行。

如果是武俠小說,那就多描寫一點練劍的情景;如果言情武俠小說,就多寫一點小師妹和師兄的感情;如果是劇情流,就補充一段男主練的是什麼什麼功,師父給了他什麼道具,下山要找什麼人,當初男主上山喫了多少苦等等。

會不會有那種情況,小師妹今天穿的這件衣服很好看,然後忍不住多寫了幾段,或者說這個門派的風景也很好看,是我精心設計的,多寫個幾百字,男主的模樣很俊俏啊,我好不容易想到這幾個字,一定要貼上去。

細節是為劇情服務的,不是為了展現你的文筆。

(題外話:可以想像到讀者的感覺,女主的衣服的印象把男主的劍法的印象沖淡了。或者是他們兩坐在那裡膩歪了大半天,師父和部下已經準備好了,他們還在聊小時候的糖葫蘆,這顯然是一本女頻言情,而不是男頻武俠小說了。假設談戀愛的情節加進去,篇幅合適,可以作為氣氛的一種調劑,或者是一種對比。

但要注意的是,情節快速地從風花雪月轉入血雨腥風中時,過渡一定要得當。

如果刻畫得好,那就是:「To die or not to die,It is a questiom!」

如果刻畫不好,像新笑傲江湖,鏢局滿門被滅的時候,林平之還在泡妞,便很容易讓人齣戲。

當然不是不可以泡,而是在泡妞的時候要帶入一種悲傷的情緒,前面一個情節和後面一個情節,必然是鋪墊的,而不是割裂的。

區別在於:

一個不諳世事的富二代談戀愛

一個面臨著家破人亡的危機的富二代談戀愛

這當然是有不同的。

隨著故事的發展,這個人的人設在持續地更新。(當然,有的人的主角人設永遠是一個樣的,可能是因為他的男主角性格堅韌,不易改變)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留白是什麼。

八個字:詳略得當,突出重點。

舉個例子應該是:男生給女生髮信息:我聽見窗外的風聲很大,你記得明天出門時帶一把傘。

像羅貫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還有那誰誰的: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如果要追求這種留白,那就很少有人能幫助你了。比如

漫天夕陽下,

少女看著少年舞劍,

衣袂飄飛,

他忽然回頭看了她一眼

女孩子笑,

眼睛也成了月牙

我覺得創作,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情感,很多東西,只有從生活中體會到之後,才能將它改造、添加到小說裏去。

比如琵琶行的這一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也許你能感覺到這一句話,儘管你沒有見過琵琶女,但是你也一定感受過,在某某精彩的演講過後,觀眾們通常都是沉默的,過去一段時間之後,雷鳴般的掌聲才會爆發出來。

沉默的過程就是聽眾為琵琶女的表演沉醉、震撼的時候,而這個時候他們通常不能立即做出反應,因此,纔有了「東船西舫悄無言」這一句。

留白是什麼?

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你不用說,我懂。

因為在很多時候,我們要呈現的是意,而不是事情的全過程,不需要巨細靡遺,只需要情感到位。偵探小說除外(我鄙視只有情感沒有細節的偵探小說)。

如果情感到位,山盟海誓不說也無所謂,如果情感不到位,話說得太多,女人反而會覺得你輕浮。

如果真的找不到問題所在,你可以把自己的寫的東西列印出來,和魯迅,顧城,張愛玲的擺在一起,逐一對照。

覺得之前的寫得不夠好,所以修改了一下,謝謝大家。


降低心理描寫的佔比,提高動作描寫的佔比


「寫有用的」。

其實這個我也在被這個問題困擾著,也談不上懂,就扯扯個人體會。

之前問過老師,老師反問,你覺得你多寫出來的細節,是有用的嗎?我說,是,我覺得有用。但看的人嫌我囉嗦。老師說,你覺得有用,你就去寫。因為別人是不會完完全全理解你的構思的。

所以,細節多,不要擔心,只要這是有用的,就大膽地細緻地寫。

小說創作的「留白」來自於個人創作時候的對文章的判斷。如何能具有這種判斷的能力,一要多讀經典,二要多寫,三要觀摩其他的藝術門類的經典作品(如電影和美術音樂)做到觸類旁通。

再到純技術層面來說,就是根據文章中此時此刻的1,情境2,人物情感狀態3,這個情節的目的來安排。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裏的男女主角初見,

1,情境――闖仇人宴會,見到了仇人之女。

2,人物情感――我羅密歐正因單戀不得而尋死覓活。

3,目地――一見鍾情。

4,作者選擇的留白――羅密歐之前單戀的那個女孩。羅的朋友們。朱麗葉的追求者狀態。

5,作者的重點――男女主交流。朱麗葉的父親的反應。爆炸因素女主哥哥。

如果這是小說的話,男女主交流的細節,包括何時拿酒,何時跳舞,跳舞時候她的裙子是不是碰到了他的膝蓋之類的都是「有用」的。

旁觀者是可以提的,一般也就一筆帶過,因為最高權威父親是作者選擇的詳寫點,他可以作為仇人方的代表,所以旁觀者的各種就可以適當「留白」。

至於對羅密歐前戀的姑娘一點不提,這就是大師之所以為大師的一筆啊!!【交出膝蓋

嗯(′-ω-`)好像跑題了。個人感覺個人感覺哈,我個人也在這個裡面努力掙扎中。題主加油⊙▽⊙


留白,這東西太高深,我不懂。但題主的情況,我覺得完全用不上這麼高深的詞。

小說要有細節,但不是每個細節都要寫,要寫那些有用的細節。


小說寫得太細緻、太囉嗦的話,慢慢練習應該會有所進步,關於留白,留白的部分應該能讓讀者展開聯想,並讓讀者相信就是自己想的那樣。


提前寫出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