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只是好奇心的一部分。

這個問題應該換成如何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在不損害他人和自我利益的前提下控制好自我受挫程度。

興趣愛好的保持就是尋找一種平衡,在自我滿足和求知難度之間的平衡。這個時候千萬不要過分強調結果的正確率。有的孩子喜歡數學,但是如果老是埋怨他背不了乘法表,老是埋怨他分不清幾何圖形,老是糾正他數學語言的表達錯誤,那麼你可能會毀了一個數學家。

天才的比例很小。不可能每個小孩兒都會名垂青史。人類文明的發展有時候不是刻意地追求和去完成一個既定的目標,而是好好生活,享受每一天大自然的恩賜,善待周圍的人和物。這一點雖然很難,但讓孩子明白這一點,生活在這個邏輯裏,還是很值得的。


不是培養好奇心,而是保護好奇心!

自我求知的能力也是如此,需要保護!讓孩子多些自由,而不是被迫學習一些知識!


你提出的這個問題相信也是很多育兒父母的心聲,好奇心和自我求知能力對於小朋友更好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在這裡我們來探討下。

小朋友常常喜歡在家裡「搞點破壞」,比如找幾個瓶子來回來去地倒騰水,將不同的紙片、樹葉、各種物品粘在一起,或者把各種各樣的東西扔得到處都是。這也常常是我們大人覺得頭大的時刻,哦天哪,又有的收拾了。


當然,我們今天要聊的不是如何讓孩子收拾房間的話題。孩子的小破壞表面上看起來讓人頭大,但實際上,可能是他正在試驗他對世界的想法,是一場小小的科學探索呢!


為什麼孩子要從小做實驗?當孩子躍躍欲試想做實驗的時候,我們怎麼幫他更好地實踐科學思維?雖然不一定能保證你家的整潔,但一定能讓你在孩子「搞破壞」的時候,壞事變好事。


首先來說說, 為什麼孩子要從小做實驗?

實驗這個詞聽起來很高大上,讓你聯想起的可能是白大褂、顯微鏡、各種溶液和試管……這些東西,真的跟孩子扯得上關係嗎?


先說說做實驗這件事到底有多重要。


事實上,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在高中、大學裡,也沒有做過多少實驗。我們學習物理化學生物,就是聽課,然後做很多道題來應付考試。那些看書做題學來的知識,學的快,忘得也快。「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仔細思考,沒有做實驗驗證過的東西,我們其實沒法理解得很透徹。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學了很多年物理,連燈泡也換不好這種事兒,學了一大堆理論,根本派不上用場。


當知識與實際脫節,被遺忘的命運就難逃了。


更大的問題是,只是通過看書、做題這種單通道的輸入,孩子會特別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最大動力是求知啊,但想想我們經歷的無數次考前死記的磨練,和以後再也不想學那些東西心情,作為家長,我們當然不希望孩子不僅遺忘了知識,又失去了興趣。


實驗,是打通從具體到抽象的橋樑,是從假設到驗證的探索,是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的必不可少的一步,為什麼這麼說呢?


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做實驗讓孩子更有主見和判斷力,更不容易盲從。


你一定知道著名的比薩斜塔拋鐵球的實驗。亞裏士多德曾經斷言,兩個球從同一高度落下,重的那個會先落地。學過高中物理的你,肯定知道這是錯誤的,因為重力加速度與物體的重量無關。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51 節內容

鹽選專欄

培養科學思維,讓孩子贏在智能時代

郝景芳 雨果獎獲得者,兒童創新教育項目童行計劃創始人

51 小節 | 10 小時

¥118.00 會員免費


孩子本來就有這很強的好奇心,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他(怎樣把好奇心用在「正面」),別約束他的好奇心,


父母做出好學上進謙虛謹慎的示範,孩子就照著學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