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其實是歷史遺留問題,因為所謂的東西魏,無非都是在高歡和宇文泰的股掌之間瑟瑟發抖的傀儡政權罷了。

北魏孝文帝改革後,雖然加速了北方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卻也加劇了邊境鮮卑人與內地之間的矛盾。而後的北魏政權,不僅沒有考慮他們的訴求,反而對他們盤剝的更加變本加厲。在這樣的背景下,六鎮起義爆發了。

六鎮起義爆發了,朝廷就要派人去鎮壓。而派去鎮壓的人叫爾朱榮,他自己是個厲害角色,帳下的也都不是孬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高歡和宇文泰了。

爾朱榮平定起義後就篡奪了最高權力,終於被皇帝所殺。而高歡在奉皇命幹掉爾朱家以後,自己就成了第二個爾朱榮,對皇帝也就愈發的不尊重起來。這個時候,翅膀逐漸硬了的宇文泰就動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心思了。不久,魏孝武帝討伐高歡,兵敗後向宇文泰求援,宇文泰立刻把他接到關中遵奉起來。

手上沒有皇帝的高歡也有辦法,另外擁立了孝靜帝,也稱大魏國。這就和關中那個政權形成了對立,他們全都自認為正統,那麼就根據其地理位置稱其為東西魏好了。

但是東西魏其實說了算的都不是皇帝,而是高歡和宇文泰這兩大權臣。兩國先後在潼關、沙苑、邙山等地多次大戰,互有勝負。終於高歡和宇文泰先後去世,他們的兒子繼承了爵位。這個時候再尊奉那個已經沒什麼用的元家皇帝已經毫無意義,因此東西魏紛紛稱為歷史,北齊和北周登上歷史舞台。


謝謝邀請!筆者對這段歷史很熟悉,可以給大家做一個通俗易懂的解釋,給大家理清思路。

北周和北齊是屬於南北朝里北朝的歷史範疇。很多人對於這段歷史時期不了解很正常,因為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和五代十國並列的最動蕩的時期。

要想弄清楚北齊和北周,東魏和西魏之間的關係。我們得先從三國說起。三國後期,司馬氏篡魏,建立了西晉,後來滅掉東吳,一統三國,中原基本大定。可惜西晉皇帝除了司馬炎,其它都是要麼無能,要麼是「何不食肉糜」的弱智皇帝,因此西晉蹦躂了沒多久就被北方的少數民族趕到了南方,衣冠南渡就是這麼來的。

而北方就進入了五胡十六國時期,也就是五胡亂華時期,北方大地的漢人基本被胡人屠戮殆盡,「兩腳羊」就是指的那個時候任由胡人屠戮的漢人,那個時候是華夏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了。

後來,北方十六國中的前秦政權基本統一了北方,前秦皇帝苻堅信心滿滿,打算一鼓作氣滅掉東晉,統一全國。可惜,苻堅太過於自信,最後是落得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淝水之戰全軍覆沒的下場。

淝水之戰後,前秦的北方政權土崩瓦解了。北方又陷入了一片混亂。大概過了半個世紀後,也就是公元439年,北方的一個鮮卑族政權統一了各個部落,也就是歷史上的北魏政權。北魏政權歷經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後,國力強盛,民族融合也得到增強,大有一統華夏之志啊!

可惜孝文帝死後,權臣高歡立元修為皇帝,也就是孝武帝。但元修實在無法容忍自己成為高歡的傀儡,於是在又很奇葩的跑去投奔長安的另一個權臣宇文泰。高歡這下懵了,皇帝跑了,咋辦?那我就另立一個吧,於是又立了元善見為皇帝,並把都城遷到了鄴城,這就是歷史上東魏政權,而在長安的那個,也就成了歷史上的西魏。

但是,東西魏政權都是曇花一現。公元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廢掉東魏,自己當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的北齊政權,北齊立國28年,有三代六帝。而西魏的宇文泰兒子宇文覺也效仿高洋,廢掉西魏,建立了北周。後來北周外戚楊堅奪權,建立隋朝,一統中華,這是後話了!

(歡迎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關注和積極評論呢!)


都說「時勢造英雄」,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正是北魏末年混亂的局面讓高歡、宇文泰這兩個梟雄驚然出世,勢均力敵的二人分別擁立了兩個傀儡皇帝、建立了東西魏。再後來他們的後代分別取代東西魏建立北周、北齊。所以與其說北周與北齊源於東西魏,不如說是源自北魏,東西魏只不過是這兩個權臣的過度政權罷了。

在權力輪換中滅亡的北魏

北魏末年,黨爭不止,內亂頻繁。先是胡太后臨朝稱制,緊接著是權臣罷黜胡太后把持朝政,隨後胡太后又發動政變奪回權力。公元528年胡太后為長期控制政局,毒死親生兒子北魏孝明帝元詡,將剛出生的皇女(元氏)冒充皇子立為皇帝,後又另立3歲的元釗為帝。邊境權臣爾朱榮以為孝明帝報仇為借口,率大軍南下,進攻洛陽。隨著洛陽的淪陷,爾朱榮順利的掌握了北魏的實權,成為了北魏的真正統治者。樹大則招風,因不滿爾朱榮的專權,北魏孝庄帝密謀除掉爾朱榮,不料消息泄露反而被爾朱榮殺害。原本是爾朱榮得力幹將的高歡以此為借口,消滅了爾朱榮的勢力,並與第二年擁立元善見為帝(即孝靜帝),遷都鄴城,建立東魏。作為爾朱榮的另一員得力幹將宇文泰也不甘落後,立元寶炬為帝(即西魏文帝),建都長安,建立西魏。

將稱帝機會留給後代的「周文王」

無論是高歡、還是宇文泰,兩人即便後來成為了東西魏的真正統治者,但這對昔日的戰友一致的想法都是只想當「周文王」,將取代東西魏的機會留給後代。公元550年孝靜帝禪位於高歡之子高洋,隨即高洋建立的北齊政權,自此歷時十七年的東魏政權走向滅亡。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後,第三子宇文覺繼任大冢宰,自稱周公。第二年年初,年幼的宇文覺在宇文護的幫助下廢西魏恭帝而自立,建立北周政權。

東西魏,一個存活十七年、一個存活二十二年,在這十幾二十年里,兩個政權的皇帝實際上都是權臣手中的傀儡,而這兩個政權只不過是披著一張「魏皮」罷了,骨子裡的一個姓周、一個姓齊。

看完朋友,記得隨手關注蘇子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內容等著你~~~


不請自來,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東魏西魏是從北魏分裂出來的。

公元534年 北魏孝庄帝殺死權臣爾朱榮之後,北魏大亂, 爾朱兆爾朱世隆殺害孝庄帝,朝政進一步混亂。混戰中北魏的實權落到了高歡與宇文泰手中。534年,孝武帝元修與高歡關係決裂,逃到關中投奔宇文泰,高歡於是在鄴城擁立 元善見為皇帝,是為東魏。孝武帝元修在年底被宇文泰所殺,宇文泰在長安立元寶炬為皇帝,是為西魏。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 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後,第三子宇文覺繼任大冢宰,自稱周公。557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史稱北周。

而東魏在實際掌握政權的高歡死後,先是長子 高澄襲位,高澄被刺殺後,其弟高洋襲位。高洋很快廢掉東魏的傀儡皇帝 孝靜帝,於550年即帝位,國號齊,史稱北齊。

北魏的分裂使得統一不久的北方再度陷入分裂之中,而東魏與西魏之間,北周與北齊之間征戰不斷,給北方百姓帶來了災難,最終北周消滅北齊重新統一北方。


那就簡單的概括一下當時的歷史,西晉崩潰後,北方大多是胡族的政權,氐族的前秦在短暫的統一,淝水之戰後逐漸走向滅亡。這時候鮮卑的拓跋氏逐漸積攢實力,最後再次統一了北方,北魏政權間接的有助於全國的統一(隋的前身北周繼承於西魏,也就是北魏分裂後的一支)。

(圖片來自網路,僅為了描述和評論)

東西魏是北魏分裂的產物,他們這一脈最開始姓拓跋,後來孝文帝拓跋宏把拓跋姓改稱元姓,因此很多朋友以為北魏和東西魏沒什麼關係(其實就是皇室的姓發生了變化)。

(圖片來自網路,僅為了描述和評論)

北魏的分裂來自於孝武帝的出奔,當時孝武帝為了擺脫高歡的控制,投靠宇文泰,不料剛離狼窩又進虎穴,後來被宇文泰殺害,另立元寶炬為帝。高歡一看皇帝跑了怎麼辦,那就再立一個皇帝,就這樣北魏分裂成了東西魏。

(圖片來自網路,僅為了描述和評論)

東西魏的表面掌權者是鮮卑的元氏一族(拓跋氏),但實際掌權者卻是高歡(漢人鮮卑化)和宇文泰(鮮卑人漢化)。幾經更迭東魏的高歡兒子-高洋篡位東魏,就是北齊代東魏的典故,同樣西邊的宇文氏一樣篡位,北周代西魏。

後來北周滅了北齊,北周也是隋朝的雛形,為中國的再次統一奠定基礎。


題主問的是北朝五國的承續關係,這個要從北魏說起。北魏由於內訌不斷,於535年正式分為東西魏,互為敵國,並和南朝梁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後東魏、西魏、南梁分別被北齊、北周、陳取代,仍是一個三國演義的局面。後三國最後歸於隋朝的大一統,而隋朝是直接繼承了西魏(北周)政權。下面請看詳細介紹。

北魏建立

386年,鮮卑人拓跋珪趁前秦淝水之戰大敗而四分五裂之際,建立代國,後改稱魏王。398年定國號為魏國,稱帝,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史稱北魏、拓拔魏或元魏。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進行漢化改革。但其後繼統治者治國乏術,北魏逐漸走向衰落,終於引起了六鎮之亂,爾朱榮家族趁亂而起。

河陰之亂內訌不斷

北魏武泰元年(528年),胡太后鴆殺北魏孝明帝元詡,立幼子元釗為帝。契胡(或稱羯胡)部酋長爾朱榮借端起兵,擁立孝明帝的堂叔元子攸為帝(孝庄帝),在河陰之陶渚(今河南孟津)溺死胡太后和元釗(距孝明帝被鴆殺僅兩個月),並縱兵圍殺北魏的王公百官兩千多人,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族大家被消滅殆盡,史稱「河陰之變」。

530年,孝庄帝不滿爾朱榮的專權,設計謀殺了爾朱榮父子。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復仇攻入洛陽,孝庄帝被俘,後被勒死,距爾朱榮被殺3個月。爾朱兆擁立元恭(節閔帝),重新掌控朝政。同時,爾朱榮的部將高歡(鮮卑化的漢人)擁兵自重,擁立元朗為帝(北魏後廢帝),對抗爾朱兆。532年高歡攻入洛陽,消滅爾朱氏殘餘勢力,擁立元修(孝武帝),鴆殺節閔帝,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

孝武帝西奔與「天子下殿走」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與高歡決裂,高歡帶兵從晉陽進攻孝武帝,孝武帝元修自知不敵,遂率一部分兵入關中投奔其妹未婚夫宇文泰(帶兵鎮守關中一帶)。

當時還有一個故事,南朝皇帝為梁武帝,534年夏, 熒惑入南斗。因有諺雲:熒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已經當了32年的皇帝、70多歲的梁武帝為了禳解,按照諺語的提示,脫了鞋襪光著腳丫在金鑾殿下跑了一圈 。不料,這天象示警卻應在北魏孝武帝身上。

北魏分裂東西魏及其結果

534年11月,高歡以元修棄國逃跑為由,遙廢其帝號,另立元善見為帝(孝靜帝),十日後遷都鄴,史稱東魏。535年2月,宇文泰以元修荒淫無恥為由(元修與三個堂姊妹姘居),殺死孝武帝,改立元寶炬為帝(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北魏從此正式分裂成東西魏。

東魏政權的把持者是高歡,公元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代東魏建北齊;西魏政權的把持者是宇文泰,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代西魏建北周。

當時一個奇特的現象是,西魏的宇文泰屬於漢化的鮮卑人,他推行的政策完全是對孝文帝漢化政策的全面反動,不遺餘力地試圖恢復鮮卑舊制。但是東魏的高歡屬於鮮卑化的漢人,因為六鎮勢力過強,東魏(北齊)儘管也出現了鮮卑化的逆流,但其實是北魏漢化改革成果的繼承者,而不是西魏系統。其後代替北周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楊堅進行去鮮卑化的大規模改革學習的也是北齊,繼承的制度大部分來自北齊,而不是北周。


北魏孝庄帝干到權臣爾朱榮後,爾朱兆和爾朱世隆也滅了孝庄帝,天下開始大亂,爾朱兆和爾朱世隆先後立元曄、元恭、元修為帝,高歡於韓陵山大敗爾朱氏軍隊,以晉陽為根基遙控朝政,孝武帝對此不滿,派大軍征討,被高歡大敗,後與宇文泰匯合。高歡在洛陽立清河王世子元善為帝建立東魏,孝庄帝後喝毒酒滅了。宇文泰擁立元寶炬為帝西魏。後高歡之子高洋自立為王東魏就此滅亡,宇文泰之子宇文覺也改朝換代建立了北周。

北魏孝文帝漢化,遷都洛陽,導致北部六鎮原有的士兵待遇下降,就造反了!爾朱榮平叛成功了,成為權臣,卻被魏庄帝所殺!爾朱榮部下造反殺皇帝!高歡消滅爾朱榮殘部,在鄴城立孝靜帝,逼走了北魏孝武帝元修(這個皇帝看不慣別人當老大,所以自己逃了!也是沉溺於光輝歲月,所以希望海闊天空,原諒我一聲放浪不羈愛自由,結果被宇文泰接受,又搞亂倫,和自己同宗姐妹有一腿!結果被宇文泰毒殺!)所以,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宇文泰和高歡的兒子,又篡位奪權(名義上是禪讓實際上是毒殺!)各自形成北齊和北周!


東西魏是從北魏而來的,然後東為發展成為北齊,西魏發展為北周,這寫短暫的王朝在我國曆上是曇花一下,最後要感謝趙匡胤先生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使我國歷史走向高速發展的大宋王朝


簡單點說,北魏分裂成東西魏,東魏變成北齊,西魏變成了北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