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到這個問題,有一種特別親切感。我很喜歡杜牧的阿房宮賦,同時大學期間,我也多次登過驪山,也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做過三年的文博志願者。因此,想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出自杜牧的阿房宮賦,這句話的意思是阿房宮從驪北邊開始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在作答之前,我看了前面幾個朋友的回答,有人說阿房宮建在驪山上,這種看法明顯是錯誤的。登過驪山的朋友都知道山上並沒有阿房宮的遺迹,阿房宮的遺址也並不在驪山之上。阿房宮賦里之所會出現驪山,是因為阿房宮剛好就在驪山的北邊(古咸陽在驪山的西北方向),所以杜牧要描寫阿房宮的方位,就必須先選擇一個參照物(驪山),這樣他才能對阿房宮的位置進行描述。當然這裡杜牧也用了誇張的文學手法,對阿房宮的氣勢進行渲染。


其次,為什麼秦始皇將他陵寢建在驪腳下?我在兵馬俑博物館介紹秦始皇陵寢的位置時,經常會說到南臨驪山,北臨渭水,東到代王鎮,西到魚池遺址。驪山下有溫泉,古時又產金玉。可謂有山有水,依山傍水,從風水上來講,簡直就是絕佳的風水寶地。並且秦宣太后的陵址也選在芷陽驪山,恰好也說明這裡是風水寶地。山不高,有仙則名,驪山上仙人眾多,秦始皇可以死後,繼續尋仙訪道,在另一個世界裡尋求長生不老。所以秦始皇才會將他陵寢建在驪腳。

以上僅是我個人之見解,有商榷之處,還望多多指教。當然,喜歡我的也可以關注我哦。


秦始皇陵位於今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高大的陵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

阿房宮遺址位於今西安市以西13公里處的渭河以南,與秦都咸陽城隔渭河相望。

兩者直線相距50公里。

阿房宮的歷史要從千古帝王秦始皇說起,他即位後野心勃勃,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逐漸統一六國,這次歷史變革的必然就是有了焚書坑儒、統一貨幣、修建長城等大事件。

立下豐功偉業的秦始皇認為當時的咸陽城已經不足以彰顯他一統天下的雄偉霸業,他聽說周文王在豐城定都,周武王在鎬(hào)定都,於是覺得這兩個地方之間的地方一定就是帝王應該居住的地方了。於是秦始皇就開始在豐鎬周圍秦惠文王時所建但未建成的離宮基礎上,擴建新的朝宮,這座新朝宮即為後來的阿房宮。?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阿房宮正式開始修建,修建過程中,秦始皇去世,被葬於驪山,當時因為人力不夠,導致阿房宮工地上的勞力全部被調到驪山,施工暫停;後於次年四月,秦二世回咸陽後再次開工,但不到一年項羽就兵臨函谷關,秦朝大量軍隊和勞力都只好外派,最終阿房宮的修建和秦王朝都永遠的停止在了這一年。


驪山,是秦嶺北側的一個支脈,因其遠遠望去好似一匹駿馬,所以叫做驪山。驪山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秀麗風光,溫泉噴涌,草木殷實,從西周起就是帝王將相的常游之處。歷朝歷代,在驪山上曾營建過許多離宮別墅、宏偉建築,其中就包含我們耳熟能詳的阿房宮和秦始皇陵。

至於阿房宮和秦始皇陵為什麼都與驪山有關,那是因為這兩個建築群的選址人——秦始皇他老人家,就喜歡驪山。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秦始皇為自己修建的新朝宮。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直到秦朝滅亡也沒修完。阿房宮興建選址考究,規模宏大,它的興建本為秦始皇活著享受,卻至死未成。之所以阿房宮「驪山北構而西折」,除了能有效利用驪山的溫泉活水、秀美風光以外,還是出於對咸陽中軸線的考量。阿房宮下有古代河溝遺迹,在河溝上修建宮殿,意味著要改道流水、深挖淤泥、夯土回填,如此興師動眾,只為新宮與咸陽能保持在同一軸線上。

秦始皇將自己的陵墓也建在驪山之中,更是體現出他對這塊「風水寶地」的情有獨鍾。北魏時期的酈道元對此事是這麼看的:"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這也是廣受認可的一種說法。

不過事實上秦始皇也並非慧眼獨具,事實上也是不能免俗的一個。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依山造陵的觀念,依山傍水似乎成為了每位帝王選址建陵的必要考量。水經注里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這秦始皇陵在驪山中一番捯飭,形成了南面背山、三面環水之勢,根據古代風水學說來看, 可謂是上風上水,皇陵典範。

秦始皇統一華夏,收天下珍品,攬華宇風光,驪山這麼寶貴的山水資源,他又怎會不善加利用呢。


阿房宮是秦國最大的爛尾樓,「阿房宮」 也只是個臨時的代用名,原本計劃等建好之後另取名,沒想到直到秦滅亡也末建好。「阿」 是靠近的意思,顧名思意,是靠近房子的宮殿。結合現代考古對阿房宮遺址的挖掘,其應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阿房宮只是一個宏大的前殿。據史記記述,其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可納萬人,足見其規模!

秦國曆來與驪山有著莫大的淵源:周幽王在驪山烽火戲諸候時,在趕來救駕的群雄中表現十分耀眼的就有秦襄公,受到周平王重視被封為諸候並由此建立秦國;到秦昭襄王時,執掌大權數十年的太后羋月死後也安葬在驪山;秦大將章邯也正是將驪山的刑徒臨時組織成一支戰力兇悍的征討大軍;千古一帝秦始皇也將自已陵寢選在驪山,除了秦國與驪山的淵源,也因為戰國時期,諸候們尚都遵循周王室墓葬遺風,以彰顯自己的合法性與正統性。

只是秦時的墓葬文化強調的風水觀與後世略有不同,除 「背山面水」 這個傳統觀念外,更是以 「坐西向東」 最為尊貴,而秦咸陽附近最符合這兩條標準的,非驪山莫屬!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我的頭條號:大相無形


驪山鍾靈毓秀,歷史源遠流長。原始先民就曾在此繁衍生息。周以後,歷代都有在驪山修建行宮別苑,華清宮就是中國唯一的皇家沐浴聖地。

這裡山水交融、風光旖旎。秀美的驪山風光,森林茂密,鳥語花香。潺潺的溫泉水點綴其間,不盡溫柔潤滑。驪山晚照飛霞滿天,披彩流金,自然風光十分美麗。

據記載:「驪山崇俊不如太華,綿亘不如終南,幽異不如太白,奇險不如龍門,然而三皇傳為舊居,媧聖紀其出治,周、秦、漢、唐以來,代幸別館」。

所以,秦始皇會把自己的墓選在驪山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