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從一個恆星級黑洞那兒看到了黑洞冕區域的X射線反光,發現冕區正在大幅減小……這可是難得一見的現象。它好像還一不小心向我們透露了黑洞演化的奧祕。

黑洞MAXI J1820+070藝術畫(來源:Aurore Simonnet/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近日,馬裏蘭大學和美國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艾琳·卡拉(Erin Kara)在西雅圖舉行的第233屆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介紹了一項新發現。他們利用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的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NICER,Neutron star Interior Composition Explorer)繪製了一個恆星級黑洞周圍環境的圖像,發現了來自該黑洞冕區的奇特變化。

這個發現源於一次意外。MAXI J1820+070(縮寫J1820)位於獅子座,距離我們約10000光年,是一個質量約爲太陽10倍的恆星級黑洞。按理說,如此量級的黑洞在那樣一個距離上是很難被我們發現的。2018年3月11日,同樣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日本航天局研發的全天X射線成像儀(MAXI,Monitor of All-sky X-ray Image)發現了宇宙中一次意外的爆發。短短几天裏,J1820就從一個原本完全未知的黑洞變成了最亮的X射線源之一。

“雨燕”衛星2018年3月11日拍攝的MAXI J1820+070(來源:NASA/Swift)

天文學家猜測它正在吸積旁邊一顆伴星身上的物質。黑洞吸積盤溫度可以達到幾百萬度至幾千萬度,因此靠近黑洞的吸積盤內側會發出X射線“光”。如果吸積盤不穩定,大量的物質會湧向黑洞,宛如洪水一般。J1820的爆發可能就源於這種不穩定性。不過是什麼原因造成不穩定尚不得而知。與此同時,與太陽類似,在磁場的作用下,黑洞磁極兩端(上方和下方)也會形成一個冕區,那是一個溫度高達10億攝氏度的亞原子粒子區域,會在高能X射線波段釋放出更強勁的光芒。但是,關於它的產生與演變也是未解之謎。

黑洞J1820的結構示意圖(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天文學家曾在超大質量黑洞身上發現過一個有趣的現象。(超大質量黑洞是幾百萬至幾十億倍太陽質量的巨型怪物,有着與恆星級黑洞相同的結構,只不過某些效應會顯得更爲明顯。)來自黑洞冕的X射線會通過兩種方式來到地球,一部分徑直地射向我們,還有一部分以不同的角度先射向吸積盤,然後再以不同的能量和角度射向我們,兩者到達地球的時間會有時差,被稱爲“時延”。這種效應可以幫助我們描繪黑洞的結構,就像我們使用聲吶設備對海底進行測繪一樣,天文學家把這種方法稱爲X射線反響映射(X-ray reverberation mapping)。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的內邊緣非常接近事件視界。黑洞冕也很緊湊,很靠近黑洞,而不是位於大部分的吸積盤上方。而恆星級黑洞略有不同,吸積盤的內邊緣可能遠得多,在視界半徑的數百倍開外。但是,NICER對J1820的觀測表明,它的結構似乎更像是它的遠房表親——超大質量黑洞。

X射線反響映射的原理。由於廣義相對論效應,離引力場越近的光線受到影響越明顯(圖中用顏色變化表示)(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從黑洞冕直接發出的X射線與經過吸積盤反射後的X射線“回聲”的時延正在減少。有兩種可能性,一是X射線在吸積盤反射前所行徑的路程變短了;二是吸積盤的內側邊緣正在接近黑洞的事件視界,即愛因斯坦相對論所說的“引力紅移”現象。爲此,研究人員考察了鐵元素的發射線(FeK線),它是由冕中的X射線碰撞吸積盤中的鐵原子所發出的。結果發現,FeK線是穩定的,沒有發生偏移,這意味着吸積盤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那麼,造成X射線時延減少的原因只能是——黑洞冕發出的X射線在打到吸積盤前的路程越來越短了。據估算,冕的大小可能已經從100英里縮小到了10英里。

J1820與超大質量黑洞有着相似的性質,也給天文學家一個非常難得的考察機會。要知道,那些超大質量黑洞演化時間往往是以幾千萬年、上億年來計的,這對我們人類而言是不可觀察的。而像J1820這樣的恆星級黑洞質量較小,演化速度快得多,在我們“有生之年”就有可能出現明顯的變化,這對我們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打 賞 通 道

訂 閱 通 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