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代表民企「坑死」民企

工業化、城市化是一次性需求,因此,客觀的社會訂單量呈現拋物線走勢,在上升階段,旺盛的訂單會吸引企業瘋狂舉債,擴大產能滿足社會需求。這帶來的必然結果是所有領域產能都會走向相對/絕對過剩(如圖)。簡言之,城市化拐點之前,是相對過剩;城市化拐點之後,是絕對過剩。

相對到絕對過剩的拐點具有突發性。一旦陷入絕對過剩,90%的企業將由盈利走向虧損,失去還貸能力,虧損的企業是負資產,信譽(抵押能力)急劇下降,彼時,滿眼都是垃圾企業與產能。幾十個點債務危機同步引爆的結果是整體債務危機,恐慌將導致流動性消失,大量企業希望賤賣以清償債務,但卻沒有接盤者。因此,實體的破產潮遠勝股災,想想前年的股災,大家的表現是什麼?大部分人絕望的認為自己手中的籌碼是「垃圾」,有理性嗎?沒有政府出手救市,底部在哪裡?

請注意:股市是一個簡單市場,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入場,股市立刻可以止跌,但實體市場則是複雜的信息不對稱市場,如果100萬億規模的銀行貸款是由國企和民企平分的,那麼,政府根本沒有能力(資金不足),也沒有義務拯救民企(老百姓憑什麼同意救民企?)。

很多經濟學家在詬病銀行不給民企貸款的同時,應該反向思考一下。如果銀行給民企大量貸款,拐點出現,民企如何自救?如果沒有資金入場救市,連續虧損的產能和負債產會以什麼方式賤賣?李嘉誠、外企為什麼撤出中國?原因是他們熟悉市場規律,知道結構性拐點一定會出現,如果是民營經濟主導的自由市場,這種撤退會導致流動性危機,使大部分虧損資產變得十分廉價,他們會在再凱旋英雄的身份以低廉的價格瓜分中國市場的饕餮盛宴。這就如同5000點他們撤退了,跌到2000點,股民哭爹喊娘尋求救市主,人家又回來了。一出一進,籌碼已經易主了。拉美、俄羅斯、東南亞都是前車之鑒。

反觀現在的機制,微觀上對民企很不公平。但宏觀上,國企貸款(舉債),通過工資和採購釋放到社會之中,由民企和大眾賺走,當危機發生,國企被政府罩著,成為一個聯合體貸款人集團,銀行不擔心,不恐慌,不擠兌(按照正常標準,很多重化行業企業早就會被銀行逼債了),這就給市場調整贏得了充分的時間。

註:債生錢,貸生存。Others的債是Self的錢。貨幣是一種債務關係,而非實際存在。因此,貸的穩定性決定經濟的穩定性。實際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的終極比拼是穩定性。絕對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是為領先者量身定製的規則,按照這種規則,中國的穩定性遠遠不如美國。

笨蛋,信息可以對稱

經濟學假設的基礎:信息不對稱。

但客觀情況是:在技術上,信息已經可以對稱。但張維迎等經濟學家為了維護自己投身幾十年時間的理論的正確性,仍然固執的認為:信息不對稱,根源在於:屁股決定腦袋。如果信息對稱,經濟學家就如同農業社會的馬車夫跑到現代社會,其技能將變得毫無價值。然而,未來不在現在之中,更不在過去之中。任何個體都不能阻擋信息對稱的歷史洪流,「天圓地方」式的謊言終將會因社會的進步而被自然淘汰。

1、銀行已經失去配置資源的能力

如圖,產融是垂直關係,即合作關係。

產業發展的順序:農業、運輸、生產、交付和信息。

銀行的主要職責是將內層產業利潤配置到外層產業之上,通過投資外層產業,提升社會效率,使整個社會共享社會效率的提升。但是,銀行對資金的配置能力止於智能化。互聯網企業是銀行的天然競爭對手,微信、支付寶和每個APP內都可以有所有銀行、股市、保險能力之和。透過現象看本質,金融的本質是一種演算法(會計準則),這種演算法如果以軟體執行運轉,一個軟體就可以搞定全部,這是效率的奇點。也就是說,信息產業效率已經實現智能化,這種智能化會逐漸向內配置到交付、生產、運輸和農業之上,使所有產業實現智能化——無人化。

這種客觀趨勢要求:全民能夠直接投資外層信息產業,通過信息產業獲利,繼續投資內層產業,使所有產業實現智能化和無人化,使分紅逐漸取代工作成為收入的主體。

主觀行為:經濟學家提供的理論以保護的名義扼殺大眾投資信息產業的機會。因此,代表你說話的、保護你的,往往也是坑你坑的最恨的。

2、讓信息透明的實踐,全民持股雲錢包

雲錢包內有56億股,

28億股由全民自由領取——一送到底。

22億股送給入駐的中國製造——一送到底。

3億股送給雲錢包早期宣傳者——一送到底。

3億股支付雲錢包及其他公共網路平台建設的成本——全民領(股權),承認自己賬號的股權,中國製造就承認,公共網路自然有人建設。因此,完成股權,領取,信息對稱。中國人認為每股值3萬人民幣就值3萬人民幣,認為每股值3萬美元,它就值3萬美元。

債務危機的本質是群體關係危機。

群體關係危機只有群體參與才能解決。

群體關係危機解除後,經濟學家將成為信息對稱市場的馬車夫群體。


張維迎和林毅夫的辯論並不新鮮,張維迎和林毅夫的觀點並不是他們自已的,一個代表亞當·斯密的經濟理論,一個代表凱恩斯經濟理論。

張維迎信奉亞當·斯密的觀點,經濟的問題通過市場來解決,一切經濟問題都通過市場這隻手來解決。

林毅夫信奉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應該由政府說了算,政府決定一切經濟發展。

其實經濟學就是兩隻手,一隻手是政府,一隻手是市場,這兩個經濟思想是兩個偉大的經濟學家的思想,一個是亞當·斯密的經濟理論,一個是凱恩斯經濟理論。

實際上經濟問題的解決從古到今一直都是這麼解決的,當市場有效時就讓市場解決,當市場無效時政府就出面解決,這本來就是經濟發展的兩面。

那麼,張維迎和林毅夫為什麼要辯論呢?為什麼吵得不可開交呢?這與張維迎和林毅夫各自代表的利益有關係,張維迎是民營企業家把他養起來的,張維迎就只能藉助亞當·斯密的經濟理論站在民營企業家的立場上為民營企業家代言。林毅夫是從台灣到大陸的,投靠的是政府,政府把林毅夫養活著,林毅夫只能藉助凱恩斯經濟理論,認為經濟發展必須是政府決定一切。

讀者朋友如果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關注並給我點個贊,以鼓勵我為您們寫更多的有價值的文章。謝謝。


張維迎有些執念,或者說「信仰」,為之不惜蒙上眼睛忽視中國的基本事實去捍衛。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是制度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在當代不合理的世界經濟體制尚存條件下,對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和超越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和理論抽象。林毅夫的理論更有實際意義和原創性,而張維迎的理論建樹,沒看到像樣點的貢獻。林毅夫是實踐者,張維迎是書獃子。林毅夫試圖構建能夠解釋中國成功經驗的經濟學理論,並以第三世界國家的應用和推廣加以實證;張維迎基本上是亞當斯密、弗里德曼以降,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擁躉,生搬硬套,生吞活剝為主。


經濟的未來形態

從人類對經濟有了理性思考及認識開始,分權的無形之手與集權的有形之手之爭就持續的爭執著、交鋒著。

馬克思主義的精義在於生產資料的公有化,由此形成的社會制度,本質在於分配。但在社會實踐中,由於社會總資本的缺乏,而忽略了激勵,這也是改開的最本源的動力。

用辯證法的觀點,市場經濟的基本面一定是自由市場而形成的價格及配置。但在實踐中,市場往往無法形成最優的配置及信息不對稱和壟斷,就需要宏觀的調控,即有形之手。這也是改開幾十年的重要經驗。

如果再往後100年,人類回頭反觀經濟史時,最大的矛盾及著力點一定發生重大轉向,即人工智慧的出現。

人工智慧的出現,使林先生及張先生的爭論失去了任何意義,因為,任何一種交易都建立在信用,按需求生產,公開交易,生產者—消費者的兩元模型之上,及大規模計算機中來計算分配。

這樣的未來經濟形態,肯定會到來,而當前正是初級的階段。微觀是個人需求,宏觀是大數據,個人的一切都將轉換成了數字信息。

而我們將迎來真正的「上帝」即「大數據」。無所不在,無所不包……


張維迎、林毅夫以及楊小凱都是經濟學家,但是在楊小凱先生逝世10周年討論會上,張維迎和林毅夫兩位國內知名經濟學者進行了一場學術爭論,這已經不是張維迎和林毅夫之間的第一次爭論了,想必大家可能多多少少有所耳聞。至於兩位知名經濟學者爭論的就是中國要不要實行產業政策。

張維迎和林毅夫兩位教授在經濟方面都是知名專家,各自的辯論觀點以及發言的內容肯定是專業的,故對張維迎和林毅夫在紀念經濟學家楊小凱逝世10周年討論會上的爭論,筆者只談下自己的觀點,僅供參考。

我國要不要實行產業政策,首先,制定產業政策就很難,就像人不可能預知未來發生的事情一樣,對於國家也是一樣,不能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制定的產業政策是否符合未來發展,近些年新興產業發展迅速,這些產業崛起速度快,比如說現在的共享經濟,筆者身處二線城市,共享單車好似雨後春筍一夜之間多家共享單車進入我們視線。

各企業之間惡性競爭,管理漏洞,導致城市交通路況更加擁堵,違規停放,當然共享經濟出發點是好事,在有限資源下可以讓更多人帶來便利。很多企業運營不到半年就出現問題,很多人押金都無法退回,對於類似這樣的新興產業,國家該怎麼樣制定產業政策,以及如何實施。

技術變遷日新月異,往往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我這麼說吧,中國的經濟學家都的理論都是殘缺的,不,應該說世界的經濟理論都是殘缺。

無論是張維迎的自由經濟框架,還是林毅夫的政府調控構造都忽略了經濟發展的本質。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通過升級生產力為人類獲取更多生存物質。

張維迎的經濟理論是資源由市場自由分配,林毅夫的經濟理論資源由調控進行分配。

張維迎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市場供需信息不對稱,需要通過市場自髮式調整來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從而形成完善的經濟結構。

林毅夫的經濟理論是建立信息對稱的基礎上,通過全面掌握市場的供需關係,通過政策調控把資源進行快速優化配置,快速建立高效的經濟體系。

其實嘛,無論是張、還是林、他們都沒有一味的自由,和一味的調控,而是張的經濟理論偏向自由的作用,林的經濟理論偏向調控作用。

我這麼說,無論張維迎還是林毅夫,乃是世界的經濟學家在定義經濟供需關係的時候,都犯了一個錯誤,他們把供需關係看作成一對相對固定的常量。其實這是經濟理論脫離現在的錯誤存在。

無論經濟如何發展,供需兩者關係都是一種混合型的供需關係,經濟學理論往往忽視這點。

什麼叫混合型供需關係?(要解析這個非常複雜,寫完的話,大概可以寫五千字)

混合型供需關係是經濟運行中最不穩定變數,現在所有的經濟學家和經濟理論為什麼對經濟的分析上無論有多大的數據支撐都無法準確的掌握經濟,就是因為這個變數的存在。

無論自由經濟也好,有限自由經濟也好,往往都忽視了這個變數。

這個變數隨著經濟規模的增大,掌控難度就越高。經濟規模越大就越脫掌控。

打個簡單的比方,

一百個人沒有鞋子

那麼這一百個人只需要一百雙鞋子嗎?

或者說一百個人會需要到一百雙鞋子嗎?

如果一百雙鞋子都只有一個款式。

會出現什麼情況?

如果這一百雙鞋子中有兩個款式,

會出現什麼情況?

三個款式……或者一百個款式。

會出現什麼情況?

每款數量相等會出現什麼情況?

每款數量不相等會出現什麼情況?

每款的價格相同會出現什麼情況?

每款價格不同會出現什麼情況?

其實就單單一百個人沒鞋子穿,供需關係就出現如此複雜的情況,其實情況還單單不止如此。

如果需求的鞋子遠不止一百雙,有的人要幾雙呢?隨遇需求變數的擴大,變數就越大,也許會增加款式種類,增加價格差別,款式數量的不同,情況就越複雜。

這只是鞋子供應的變數而已,還有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經濟實力高低……等等,變數實在太大。

供需關係中,無論是供給方還是需求方都會存在雙向選擇,但這個雙向選擇往往是虛假的雙向選擇,因為無論需求和供應都會存在無選擇性供需關係、和有選擇性供需關係。

打個比方說

世界上只有一個款式的鞋子,那麼所有人都沒有選擇,因為只有一款鞋子可以買。

如果世界上有無數款鞋子可以賣,所有人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購買,那麼就變成有選擇供需。

但是有選擇性供需關係中,依然有人選不到自己喜歡的鞋子,最終也只能在不喜歡中作出選擇。有人選到喜歡的式樣但價格承受不起也同樣被逼作出退步選擇。

供需關係的矛盾就在這裡,而這個矛盾經濟發展潛在的增長點。

需求永遠無法滿足,需求在不斷的細緻化,而供給永遠是被動滿足需求,供給無法做到主動滿足需求。

因為這個供需矛盾永遠存在,所有每一個行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都無法避免一個由盛到衰落的死循環。其實表面看是由盛但衰,但實際上是一種集中供應和分散供應之間的轉化關係。

由於這個矛盾的存在,無論自由經濟還是有限自由經濟,都無法避免所有行業中的大企業最終走向死亡。

雖然大企業最終會走向死亡,但也法誰也無法阻止行業大企業的產生。

因為這個大企業的產生和死亡是生產力進步的體現,是生產力發展到成熟的過程。大企業的產生是生產發展的動力,大企業死亡是生產力成熟的葬禮。

自由經濟和有限自由經濟在發展中都會催生大企業,大企業在這兩個經濟結構中,由於掌握對資源龐大的掌控能力,往往會由於它的頑性生存阻礙生產力的進步。

如果合理性的一個個讓大企業壯大,然後再一個個把他們埋去棺材,才是最實現最有效的資源配資。

經濟發展中會涉及到金融對資源的配置作用,金融對資源的配置能不能起作用,就看他是否準確的對一個行業生產力由發展到成熟的正確認識。

如果金融對生產力發展過程沒有正確的認識,不但不能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還會嚴重阻礙經濟正常的發展。

世界上為何會有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無論金融危機還是經濟危機,危機發生的因素中金融的錯誤配置佔了80%。

一個國家的金融越繁榮,配置出錯率越高,危機發生率就越高。

經濟是為生產力進步服務,生產力進步是為人類的生存方式服務。

人類的生存方式是不同,在中國就存在南北差異,北方的供應需求和南方的供應需求就有著明顯的差別。

世界各地的生存方式也不同,供應需求始終圍繞著不同到相同,再到不同,在分聚變化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打個比方,北方車和南方車使用的機油就會存在差異。冬天的時候,北方車只能使用北方車的機油,南方車可以選擇使用北方車的機油或者南方車的機油。

但生產力提升研究出一種更更便宜,而且適合北方和南方都適合使用的機油,那麼是不是由不同再到相同。

假如南方研究出一款更便宜但只能針對南方氣候使用的理由,是不是又開始南北分化了?

在這個變數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一款便宜南北通過的機油出現,就催生出一間大企業出現,統一全國市場。但再出現一款比他便宜的南方車機油,那麼就會危險他南方市場的佔有率,它在南方市場肯定沒有優勢,大企業會出現什麼情況?

這是一個由分到聚再到分的過程,假如研發出一兩新車不再需要機油,那麼整個車用機油的市場又會有什麼變化?以前大量投資車用機油的市場的資源肯定浪費。那麼這些企業走向死亡和轉型是必然的。

新的產業興起再次重新配置資源,經濟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分聚循環。

其實這些都是理論上的東西,這裡有很多變數需要解析。

而且經濟流通中的三架馬車,商品、貨幣、信息,在流通速度上具有差異化。這個差異化就成為了經濟管理中最大挑戰,但也是經濟活力的三要素。

好的經濟模式,外部構造要圍繞著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內部構造要保證經濟活力,也就是生產力發展的動能。不要一味的追求經濟總量,經濟總量其實就虛腫的胖子,華而不實。


國家產業政策不是計劃經濟的翻版。說產業政策是計劃經濟上故意混餚概念,是胡說八道。國家產業政策是合理配置資源,節約發展成本,促進資源合理流動,加快產業升級,合理調整經濟結構的有理措施。產業政策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思路或戰略目標,具體落實還是市場化運作。國家不可能也不應該大包大攬,主要靠市場主體有序實施。進而最大限度達到微觀效益和宏觀效益的統一。


雖然沒看,但是通過自己淺溥的了解,張是學者,愛國者,市場經濟學說的捍衛者,同情張教授,因為目前國情,他的理論不符合統治者,註定不被重視。受排擠也是正常。林教授己成為理論和實操都強悍的政客,為啥能上位?因為教授理論符合國情而己。將來會證明他們兩位的對錯。無需我操心。還是明天繼續搬磚賺錢養家吧。唉


這些所謂的經濟學家,不過是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理論,拉大旗做虎皮,呼又國人,以示其理論高深,還稱家了,他們的理論這麼正確,這麼有用,怎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老牌的英,法,德,後來的美國,他們的經濟這麼差勁,所以說他們的經濟學,也是圖有其表,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這個張維迎更不是東西,維有迎合西方的教條,搞什麼私有化,經濟才能發展,一派胡言,按他說的中國早就發生經濟危機了,到那時我們將萬節不付,所以說他是在危害國家,是美狗,是內奸。我國的一些研究經濟的,不能說他們是家,替心研究一下社會主經濟,才是正道,因為我國六十多年的經濟發展,要比西方的好,我們沒有出現過大的經濟危機,好好總結一下,一定比西方的經濟理論強,要有經濟自信。讓張維迎之流們見鬼去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