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

 

 


 

當初,我同時在網路上買下了《母性》和《藍寶石》,所以這兩本小說也幾乎是在同一個禮拜就看完了。

 

事實上,相較於《藍寶石》,我對《母性》懷有更深的期待。因為當湊佳苗在寫完這本小說後,說出了「能夠寫出這本書,就算從此不當作家也沒關係!」這句話。

 

我想,對一個作家而言,只有當自己寫出滿意至極的作品時才會這麼說吧!故對湊佳苗而言,能夠讓她說出這句話的《母性》,無疑是這樣的極致存在。

 

既然連作者都如此滿意了,那麼《母性》想必是一本會讓讀者驚喜的作品——懷著這樣的期待,已經看完《藍寶石》的我,一頁一頁地翻開《母性》。

 

……然而,看完後我卻想起了一句話:「期待愈高、失望愈深。」

 

 

 

看到這裡的人,或許會下意識認為:「啊,這本書很難看!」

 

然而,請注意,這完完全全是你心中的聲音,我卻沒這麼說喔!

 

我說的可是——「期待愈高、失望愈深!」而不是說:「這是一本難看的小說。」

 

這兩者有很大差別呢!

 

首先,因為受到湊佳苗那句話的影響,讓我對《母性》抱有強烈的期待,認為這本小說將會超越她過去的所有作品,成為她到目前為止的代表作,沒有之一。

 

在這樣的心情之下,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與她過去的作品進行比較。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埋下了閱畢後失望的種子。

 

我看過湊佳苗的作品其實不算多,僅有《告白》、《少女》、《藍寶石》、以及看到一半的《夜行觀覽車》而已,不過光是這樣就有足夠的比較樣本了。

 

再來,當我以深深期待的心情看完《母性》後,當下的感想卻只是自己又看了一本「湊佳苗等級」的小說,而不是「超越湊佳苗等級」的小說——而這正是我失望的來源。

 

不過,我這麼說並不是要否定《母性》一書。

 

事實上,《母性》可以用好看來形容。但若要作為湊佳苗的巔峯之作?我卻覺得不適合。因為我相信湊佳苗還可以寫出更好的作品。

 

但以上也只是我的想法罷了。

 

就某方面來說,對湊佳苗並不公平。

 

因此,我試著站在湊佳苗的心態來思考——以一個女人的身份、一個媽媽的身份、一個作家的身份來看待《母性》。

 

書中所描寫的「母性」,充滿了糾結與矛盾。在女主角與母親的相處下,可以看見愛與被愛的單純關係;然而,在女主角與女兒的相處下,卻是一種複雜的關係。

 

這份複雜牽涉到很多層面——女主角失去母親的原因、女主角和丈夫的關係、女主角投影到婆婆身上的想法、婆婆對女主角的百般苛責、女兒深愛母親的心意、女主角對女兒的想法……

 

由於《母性》一書,是在女主角和女兒視角切換下進行,因此在面對同一個事情時,我們可以得知女主角和女兒的不同觀點。並且因為不同的觀點,造就了後續所發生的衝突——這樣的手法在小說中時常使用。

 

這樣的寫法不算簡單,但十分能夠引起讀者的情緒。

 

除此之外,在結局時接露的真相讓人眼睛一亮,因為那是一個從開頭就埋下的梗,讓人有種閱讀推理小說到最後大呼過癮的感覺。

 

我想,對湊佳苗來說,能夠寫出如此複雜的故事(當中可能也投射出自己的心情?),或許真的值得她說出:「能夠寫出這本書,就算從此不當作家也沒關係」吧!

 

只不過在我眼中,《母性》裡面的每個角色,雖然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可是卻讓人難以產生共鳴。

 

這正是《母性》的缺點。

 

我相信有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會設想當自己遇到相同的故事情節時,會有怎麼樣的舉動。

 

我也不例外,因此十分難以理解書中角色的做法。

 

我很想舉書中的例子來說明,但這會洩漏了書中大部分的情節,因此只能抽像地說明。

 

簡單地說,即使我明白世界上真的有這樣價值觀與性格的人存在(畢竟至今都還有人視馬英九為神了),但是正因為這種近乎偏執與扭曲的性格,與我們的現實相差太遠,再加上作者在處理角色的心境轉換時,讓人感覺不那麼合理,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實在難以對書中的角色放下感情——喜愛、憎恨、認同等等……

 

也因為如此,若要把我看過湊佳苗的作品排個名,那麼會是這樣——《少女》>《告白》>《藍寶石》>《母性》

 

連《藍寶石》都比不上了,我自然不認為《母性》值得被稱為湊佳苗的巔峯之作。

 

不過,再說一次,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

 

倘若換成一個媽媽來閱讀,或許會看見我沒看到的東西也不一定吧。

 

 


 

(閱讀滋味)

 

德國香腸鮮潤的光澤,在燈光底下閃閃發亮,讓人看見就忍不住流口水。

 

把叉子將它移到嘴邊,一口咬下,渾厚絞肉充滿了生命的嚼勁。

 

滿溢口腔的濕潤口感,讓人在咀嚼時不會口乾舌燥。

 

直竄鼻腔的這股香味,來自於多種香料的搭配,能讓味道更上一層樓。

 

只可惜……

 

「香氣太過厚重,因而掩蓋掉豬絞肉純粹的甜味。」

 

我一邊咀嚼,一邊遺憾地喃喃自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