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籌曾起訴發起人還錢 網友:更願意麵對面借錢給別人 新聞 第1張

近日,德雲社簽約演員吳鶴臣(本名:吳帥)因腦出血住院、其家屬在水滴籌平臺為其發起籌款的事件頻登熱搜,引發大眾的關注、質疑和探討。

一方面,是籌款發起者的家庭情況、病人實際需要的治療費用引發質疑。與此同時,籌款平臺水滴籌的審核門檻和審核能力飽受爭議。網友們一方面贊同網絡互助可以高效、便捷地為有需要之人提供溫暖,另一方面也擔心自己的愛心遭受欺騙。

因病籌款百萬惹爭議,多方回應

大眾質疑的重點聚焦在吳鶴臣有車有房,為何還要向社會尋求百萬元的捐助?隨後,涉事各方紛紛給出回應。

吳鶴臣妻子表示,設置籌款金額為100萬元,是因為“首次發起募捐籌款,不懂平臺規則,於是輸入了一個上限額度。”至於車和房,她表示因為某些原因二者都不能賣掉。此外,5月3日,她在微博上說,“截至目前為止我一共籌到十四萬八千一百八十四元”“水滴籌已經關閉”。5月4日,其在微博上補充道,“截至目前善款依舊在水滴籌平臺,也將會為水滴籌提供醫院官方賬戶;一切費用,公開透明;並且全部用於醫療及醫療相關費用。”

5月4日,德雲社在官方微博發布“關於吳帥(藝名:吳鶴臣)病情及若干問題的聲明”,表示“公司已開展內部募捐活動,且公司及郭老師本人也將繼續向吳帥提供一定程度的經濟援助。”對於吳帥之妻發起的“水滴籌”籌款,德雲社稱,此舉系其私人行為,“對於吳帥之前受捐的款項,家屬表示將按照平臺規則由平臺方直接劃入醫院賬戶,用於吳帥後續的治療,且相關花費的明細將由家屬自行公開。”

對於水滴籌平臺是否核實了籌款人的房產、治療費等質疑,水滴籌回應媒體稱,有房有車也可以發起籌款,勾選“貧困戶”是發起人誤操作;曾與醫院溝通,但醫院稱病人正在治療中,醫療花費醫院也沒辦法給出。

水滴籌曾起訴發起人還錢 網友:更願意麵對面借錢給別人 新聞 第2張

用戶調查:更願意麵對面借錢給別人,而不是通過水滴籌

伴隨着德雲社演員籌款事件的發酵,其使用的水滴籌平臺也陷入輿論中心。平臺是如何審核發起人資質的,又是如何保證募捐款項切實用於病人醫療的?

新京報記者自水滴籌APP瞭解到,籌款需要提供五部分材料:1、發起人信息;2、患者信息;3、收款人信息;4、醫療證明材料;5、增信材料補充。

通過進一步體驗,記者發現填寫基本信息後,APP可自動生成求助說明。內容除介紹籌款人基本信息外,會有許多渲染悲傷感情的句子,比如“看着家人因我而受苦,我就禁不住的心酸……”“我真的很想活下去,收到的每一分錢都是我活下去的一份希望”“我的人生不應該就這樣匆匆結束了”等等。

另外,平臺倡導但不強制籌款人提供個人的財產證明等資料,籌款人可以在提供增信材料時自主決定是否補充這部分資料。

記者隨機採訪多位用戶瞭解到,作為捐款者,完成捐款後,並不能看到自己捐的錢的實際使用情況,籌款鏈接只會提示你曾經捐款的金額和次數,以及通過你的轉發,你的好友是否為該病人捐款以及捐款金額。

王浩(化名)表示,我就只捐認識的或者朋友認識的,不認識的不建議捐款。因為我知道好多人一生病就籌款,家裡不捨得花錢。有的老人生病子女直接籌款,但實際比我們過得還好,我見過(這樣的情況)。

芳聞(化名)說,我一直想吐槽一下,現在的人一生病就是水滴籌,真的比較討厭。親屬條件都不錯,要是傾盡全力的話,錢湊夠肯定沒問題,也不知道有沒有湊,反正天天朋友圈喊着捐錢,因為知道這個錢拿了不用還。所以我還是更願意麵對面借錢給別人,而不是通過水滴籌。

5月5日,水滴籌方面針對此事給新京報記者發來書面回復,水滴籌表示:“截至籌款結束,該項目共籌得147959元,5269人次參與贈與,暫未申請提現。”“關於患者治療情況和款項用途,水滴籌將持續向公眾公示。”

關於水滴籌平臺規則,公司方面表示,“當前車產、房產、存款等家庭經濟情況普遍缺乏合法有效的核實途徑。為了讓贈與人充分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予以幫助,水滴籌要求發起人向贈與人最大化、真實地公示患者的疾病情況、治療花費情況、家庭經濟狀況(主要是房產、車產等信息)、預期款項用途以及享受醫保、商業保險情況。同時,水滴籌將第三方驗證機制、監督舉報機制與平臺審核機制相結合,對患者相關情況進行核實。”

水滴籌累計籌款金額超過120億元,曾起訴發起人還錢

新京報記者瞭解到,水滴公司成立於2016年。2019年3月27日,水滴公司正式對外宣佈完成B輪融資,總融資金額近5億元人民幣,本輪融資由騰訊領投,高榕資本、IDG資本、藍馳創投、創新工場、DST Global創始人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原騰訊電商控股公司CEO吳宵光等知名投資人跟投。

水滴公司的核心業務有水滴籌、水滴互助、水滴保等,目前主要在微信體系內通過公眾號、小程序開展業務。

記者自水滴公司官方獲悉,水滴籌是一個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也是網絡大病籌款0服務費模式的開創者。截至目前,水滴籌已成功為幾十萬名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提供了免費的籌款服務,累計籌款金額超過120億元,捐款人次超過4億次。

根據新京報此前報道,2019年3月25日下午,水滴籌作為原告起訴用戶追討善款案在朝陽法院開庭審理。原告認為被告莫先生作為父親,沒有將通過“水滴籌”籌得的所有款項用於兒子治療,放棄治療後孩子死亡,為此起訴要求其返還籌款15萬餘元。庭審上,通過視頻應訴的莫先生說:“放棄治療是因為醫院稱治療不了,可以還款,但得和妻子共同承擔”。

水滴籌曾起訴發起人還錢 網友:更願意麵對面借錢給別人 新聞 第3張

律師觀點:“自律+監管”,是肅清和整頓行業亂象的良藥

在這起籌款風波中,新京報記者梳理輿論觀點發現,大眾在質疑籌款人家庭情況、病人自身治療能力、募捐平臺審核能力之餘,也表達了另外一種訴求,那就是“不要謀殺我們的善良”“如果大家對水滴籌產生了質疑,不再願意捐款,那真正的窮人要怎麼辦”……

對此,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主任、中國慈善聯合會法律顧問張凌霄告訴新京報記者,“吳鶴臣妻子在水滴籌發起捐款是一個明確的個人求助行為,我國法律對於個人求助行為並沒有禁止;個人求助雖然沒有納入慈善法律體系監管,不受《慈善法》調整,但屬於《民法總則》、《合同法》、《刑法》等法律的監管範圍。”

那麼,水滴籌平臺有沒有責任?張凌霄分析稱,在此事件中,通過吳鶴臣妻子在水滴籌的籌款頁面,我們可以看到“該求助信息不屬於慈善公開募捐,真實性由信息發布者負責,水滴籌提示您瞭解詳情後方可進行幫助”的提示信息。“可以說,水滴籌履行了風險提示義務。”

張凌霄告訴新京報記者,“相較於傳統的求助方式,高效、便捷的互聯網服務,更大程度的為公眾求助或幫助他人提供了便利和保障。然而,在成效顯著的背後,也存在着一些亂象。誇大病情、造假詐捐、籌款過多、隱瞞實際家庭背景、炒作營銷、平臺核實和監管機制缺位、收取費用等輿論頻見報端,屢屢遭受公眾的質疑。”

此次事件中,水滴籌作為網絡籌款平臺審核籌款人及病人的標準和能力飽受大眾質疑。對此,張凌霄認為,“如何規範互聯網慈善及個人求助行為,不僅關乎患者的利益,也關乎網絡籌款平臺的信任度。因此,想要構建良好的行業生態,各家互聯網服務平臺就必須更主動地擔負起監管的責任和義務,避免因為越來越多被曝光的個體事件而損傷整個行業的形象。”

此外,張凌霄表示,在《慈善法》“大慈善”概念下的個人大病求助,是一個有益的救助形態,要走的路還很長。大病救助行業是一個“新生兒”,需要各方面的呵護和成長,法律完善、政府監管、平颱風控,缺一不可。因此,“自律+監管”, 是真正肅清和整頓行業亂象的良藥。

新京報記者 閻俠 實習生 劉達 編輯 王進雨 王宇 校對 吳興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