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課堂上討論了兩篇文章,從杜威的《思維術》到教學的藝術特質,讓我們對於教師在「教學」上應該要有什麼樣努力的方向,有更具體的認識。

 

 

    在第一篇的文章中,作者認為「教學的成效」在於引發有效學習,而「學習成效」可從學習活動中學習者表現出的思維品質判斷。但是,實際上要如何讓學習者表現出良好的思維品質呢?這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有效的思維」需要留意學生外在生活需求和內在好奇心,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保有好奇心以及解決問題的需求。

    從我自己的求學經驗來說,大部分的老師並不喜歡學生保有好奇心,更不會去留意到要創造一個讓學生想要解決問題的情境。當在學生提問為什麼,多數的教師會請他記下來就好,別問這麼多,大家都是這樣學習的,以後就會知道了。此外,學校也會有考試進度的壓力,造成教師們把上課的內容塞得滿滿,也無法在意學生是否有聽懂、吸收。當時的我其實充滿了困惑,過去只要拼命地念書,就會得到不錯的成績,可是,我也覺得迷惘,為什麼要念書?學這些有什麼用?但不念書,又能做什麼?

直到我上大學後,我才第一次有真正「思考」的體驗。雖然,我不擅長思考,更具體一點,我不知道要怎麼去思考,不知道怎麼提問,只知道記下來,努力背,但這樣的學習方式,並不能讓我真正的完整學習。在大學培養的「批判性思考」中,儘管過程辛苦,但是讓我慢慢地懂得發問,也會開始對於學問產生興趣,第一次感到學習的樂趣。「學習是自己的責任」這句話,我到大學才能深刻的認同。而「反省」也是相當重要的能力,透過反省,讓我可以思考失敗的原因,如何來修正方法,才能慢慢的成功。

在大學畢業後,我曾代理中年級的班導師,剛開始的教學我並不曉得要如何教孩子,請孩子先將知識記下來,並不斷的練習。但是到後來在參與一些研習後,我發現從國小就要開始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因此,我開始調整我的教學方式。慢慢的,孩子們的表情從黯淡變成充滿神采,我也很喜歡那種教學氛圍。

最後,今天聽到了杜威說:「教學就是一種藝術,真正的教師就是藝術家。」期望自己在未來,能更加充實自己的教學,讓自己成為一位教學的藝術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