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課堂上討論「教育機會均等」的議題,而理想中的教育機會均等是為了要減少不公平的現象,藉由提供給每位學生公平的教育機會,改善因經濟、文化、社會、象徵等不同資本所造成的影響。

 

 

[喜歡邊喝飲料邊思考!]

    而「教育分流」是希望透過「選擇」的方式,讓每一個人依照自己的能力、興趣、性向接受適合的教育,可以讓個人發展自己的才能。但是,教育分流看似因材施教,但是實行時又可能違反了教育機會均等,例如:有學生在高級中等學校時選擇進入高職,但是下個學習階段想進入大學的可能性卻降低許多,因為能進入大學就讀的多數是從高中畢業的學生,讓原本想讀高職學校的學生,不得不勉強自己去唸高中,就是害怕自己會遭到淘汰。

    此外,在哪個學習階段要讓學生進行教育的分流也是個問題,在高中時進行教育的分流是否太慢?但效法國外在國小階段進行教育的分流是否太快?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教育是什麼,卻讓多數的學生跟著社會的潮流走,隨波逐流,可惜有勇氣選擇自己想要的學校,能承擔風險的學生和家庭並不多。這樣的教育方式讓目前就讀高等教育的學生,只是為了拿到文憑而進入大學念書,至於選擇的學校和科系真的符合自己的能力、興趣和性向嗎?這樣在未來培養出來的人才,能符合社會所期待嗎?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好好去思考。

    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是我在高中以前只是盲目的從眾,直到就讀大學時,才懂得去思考自己想要和適合什麼,慶幸自己在大學的老師會要求學生去批判思考,雖然剛開始「思考」這件事讓我很喫力,對於不同的事物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並向人說明自己的原因和理由,真的很不簡單。但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慢慢地我會去思考自己的能力和想要做的事。因此,我在和孩子討論時,喜歡讓孩子去「思考」眼前看到的事物,其背後原因可能是什麼,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原因又是什麼,透過這樣的討論方式,讓孩子可以慢慢的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批判思考的能力。期望這樣的方法,讓孩子可以不再盲從,成為自己的主宰者,至少能夠瞭解自己選擇的理由,畢竟在未來,要為選擇的結果負起責任是他們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