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蜀漢丞相,位高權重,曹操是漢相。同樣位高權重,但是他們得評價卻不同,他們雖然都是權臣,但諸葛亮被後人稱為忠臣的楷模,而曹操卻多被人們貶低。

那為什麼人們對同是漢相權臣的諸葛亮和曹操褒貶不一呢?

首先,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他被定為拖孤輔政大臣,他雖然位高權重,卻以蜀漢劉禪為主,所做之事也多數是得到劉禪的支持才去做。

同時他對蜀漢忠心耿耿,他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託孤重任,對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他是權臣,卻少有越規之事,劉禪雖然知道諸葛亮權利過大,但諸葛亮卻沒有讓劉禪感覺到威脅。

所以劉禪在做皇帝還是很安穩的,同時諸葛亮做蜀漢丞相,也都是為蜀漢、劉禪著想的。

其次,曹操在東漢末年起兵,勢力逐漸強大,在漢獻帝落難之時,他雖然迎接漢天子,但之後卻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封為丞相,以天子之名征討四方,雖然他在當時卻是對大漢有功,但他也卻有欺壓天子之事。

漢天子在曹操手裡也猶如傀儡,當時不單漢獻帝的帝位受到威脅,就連漢獻帝的人身安全也受到極大的威脅。

而曹操隨著挾天子以令諸侯征討四方功勞也越來越大,又加封魏公,之後又晉位魏王,對漢天子不僅有架空之實,亦有取代之趨勢。曹操所做的不僅有越規之實,也超過的權臣的範疇。

最後,諸葛亮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蜀漢操勞而死,他去世後,劉禪還是做了很長時間的安穩皇帝,雖然後來劉禪投降、蜀漢滅亡,但卻是蜀漢本身內部的原因,卻非諸葛亮之故。

而曹操在去世之前,已經是魏王,他因為位高權重,手下有很多文臣武將,他也為曹魏政權奠定了基礎,雖然他沒有登基為帝,但在他去世後,其子曹丕繼魏王位,沒多久就篡漢登基,東漢也正史滅亡。

曹操雖無篡漢之實,卻為曹丕篡漢奠定基礎,他雖曾有功無漢室,但也難免受到人們的貶低。

所以諸葛亮和曹操是蜀漢丞相、東漢丞相,都位高權重,但人們對他們的評價卻褒貶不一。


首先,所謂對曹操的"貶低"是從宋朝開始的,具體的歷史背景是:市井文化的興起,使得歷史知識被以通俗的形式講出,不免有所改編;第二,當時理學逐漸興起,對於君臣等秩序的規範愈加嚴格,曹操的一些所作所為自然被拿出來當做反面教材;第三,北宋由於面臨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所以轉而從文化上尋求一種"正統"的優越感。因此,蜀漢從此之後被當做正統,曹操的名聲自然臭了。

實際上,曹操的對於漢室的功績,一點不比諸葛亮少,在宋朝之前,也一直是正面評價居多。但具體來看,曹操還是有一些爭議的。

最大的爭議在於曹操說的那句話,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所以,後人認為,這是曹操在暗示讓自己的兒子曹丕篡位。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這個說法不太可靠:第一,曹操如果真是這個意思,他不會說出來被人當做把柄;第二,完全沒有必要,他說出這句話會讓自己在後人的評價中比自己直接篡位還臭。因此,這句話的意思可以大概就是說自己不想篡位(因為周文王本身也沒這個心思)。但不管這麼說,曹操這話,的確惹了爭議。

其次在於他殺伏皇后。皇后即為國母,曹操這麼做,自然是大逆不道。這一點,無論他出於什麼目的,都是難以說得清的。

所以,曹操雖然是忠心於漢室,但他的很多做法具有很大爭議。

諸葛亮卻不同。首先,諸葛亮從來沒有僭越的事情,他雖然位高權重,但對劉禪,還是畢恭畢敬,嚴守君臣之禮;而劉禪對於諸葛亮,也是發自內心的信任。

其次,諸葛亮輔佐朝政,這是有根據的,根據就是劉備在白帝城的託孤。此時劉禪年齡尚小,諸葛恪又才能很高,且劉備已經驗證了他的忠誠。所以,劉備很放心地託孤給他。因而,諸葛亮的做法,是經過"先帝"許可的。

所以,諸葛亮的評價和曹操大為迥異。


感謝你的邀請,在此我作出以下評論:

首先我們看看劉備去世後對諸葛亮·說的一句話: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句話什麼意思,諸葛亮你的才華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安定好蜀國,完成復興漢室。如果我的子嗣(劉禪)可以有才華可以,請你一定要好好幫助他,但是如果他沒有才華,你可以取而代之。

無論劉備說這句話是不是出自真心,但也可以看得出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再者諸葛亮在在任是被稱為相父,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把諸葛亮對父親一樣敬重。

然而曹操呢?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人都知道他的意思。軟禁劉協,當時劉協能叫動的只有跟頭的幾位太監侍女。在曹操看來劉協只是他的一個工具。

這種區別對待,就可以顯而易見的表達出來人們褒貶不一的原因了。

以上就是我對你問題的一些見解,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諸葛亮從出山到成為蜀漢國相一直為復興漢室為宗旨。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就跟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不管劉備出於什麼目的臨終前給諸葛亮說這段話,但是劉備是選對了託孤大臣。

諸葛亮成為相國後以為劉備討賊興復漢室為責任,治理蜀漢內政,積極組織北伐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為實現抱負,對於幼主劉禪也沒有完全架空,平時處理政務也是讓劉禪在旁邊學習,自己出征劉禪留守益州,對待幼主劉禪也沒有絲毫僭越。最重要的是諸葛亮並沒有建立自己家族的接班勢力,沒有開府,沒有加九錫,(漢朝權臣要完成這些步驟才能讓皇帝禪讓)一直到死後才被追封武鄉侯。

曹操跑到洛陽把漢獻帝接到許都,就是因為他比袁紹他們有眼光,知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剛到許都曹操對漢獻帝劉協還算客氣,隨著實力的增長,漢獻帝這塊牌子用處在減少,曹操把漢獻帝當成傀儡。對漢獻帝的態度越來越差,開始剪除支持復興漢室的大臣,先是借口謀反殺了漢獻帝的皇后伏壽和董貴妃。把所有追隨漢獻帝的漢室大臣,伏完、董承、孔融等,即使對他功勞最大的軍師荀彧也沒放過。當袁紹被打敗後曹操不再滿意「三公」丞相的位置,要漢獻帝開府封魏王,加九錫。雖然曹操因各種原因沒有走最後一步,取代漢朝,但是他已經為自己兒子曹丕能對漢朝取而代之做好了一切準備。曹操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我覺得原因可能有四,其一破壞了漢朝幾百年的規矩異姓封王,二他的兒子直接稱帝導致漢朝直接滅亡,三可能是曹操對漢臣和和獻帝比較跋扈,四是大家受演義的影響覺得曹操很壞。而諸葛亮就沒有以上四方面的問題,還在不斷的樹立他忠臣形象!曹操和諸葛亮相比諸葛亮對蜀國沒有立下什麼特殊功勛,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蜀國沒有多少人是跟著他諸葛亮混的,基本,都是蜀國和劉備的人,他也不敢造次。曹操即是軍閥又是門閥,曹操的班底基本上都是忠於曹操而不是獻帝。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孫權和劉備諸葛亮要在法理上站的住腳就的讓曹操在法理上站不住腳,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使勁的宣傳說曹操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他們倆人都是權力凌駕於皇帝之上的權臣,但他們又有本質上的不同。

一是如題所言,曹操是挾持了漢獻帝劉協,注意「挾持」兩個字,基本等同於綁架。而諸葛亮之於蜀漢後主劉禪完全不同,諸葛亮是劉備臨終前的託孤重臣,是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的,並且要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以父親之禮事之,如此之來作為父親為兒子大小事情拿主意那是合情合理的了。

二是曹操挾持劉協的目的當時為天下人知曉,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就被認為政治動機不純,包藏有狼子野心。

三是對待皇帝的態度兩人截然不同,曹操可以帶著武士直入皇帝殺死劉協的皇后,然後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劉協。可以說基本把皇帝看成放在砧板上魚肉,想怎麼切就怎麼切。而諸葛亮雖天天被劉禪稱為「相父」,但對劉禪一直都謹守君臣之禮,畢生未越制半步。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只說誰把誰架空了,究其原因,還是實力和能力的問題,就行劉備與諸葛亮,劉嬋與諸葛亮,為什麼有人說,諸葛亮把劉嬋架空了,為什麼沒人說諸葛亮把劉備架空了呢?無論是現在還是歷史,都是一樣的道理,打鐵還須自身硬。

東吳的孫氏,孫策身遭不測,孫權接位之後,為什麼沒有被架空,也沒人敢架空孫權呢?


因為曹魏架空劉協己經到了名存實亡的程度。而諸葛亮架空劉嬋有迫於無奈的因素和形勢,再者,也沒到那種程度,所以,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你想想曹操乾的事,殺皇后,誅貴妃,稱魏王,立世子,說自己做周文王。諸葛亮幹啥了,除了管理國家,輔佐漢室還幹啥了。怎麼得到相同評價!!


諸葛亮全心全意保蜀國,曹操是全心全意保漢室嗎?曹操殺皇后,諸葛亮有殺皇后嗎?諸葛亮有勸戒劉禪「親賢臣,遠小人」的心,曹操有嗎?所以褒貶就不一樣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