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見一位來自古國的旅人

他說:有兩條巨大的石腿

半掩於沙漠之間

近旁的沙土中,有一張破碎的石臉

抿著嘴,蹙著眉,面孔依舊威嚴

想那雕刻者,必定深諳其人情感

那神態還留在石頭上

而斯人已逝,化作塵煙

看那石座上刻著字句:

「我是萬王之王,奧茲曼斯迪亞斯

功業蓋物,強者折服」

此外,蕩然無物

廢墟四周,唯餘黃沙莽莽

寂寞荒涼,伸展四方。

——《奧茲曼斯迪亞斯》

1986年,《守望者》系列漫畫問世,共十二冊。該漫畫不同於一般美漫,它的情節撲朔迷離,畫面華麗優美,主題宏大深刻,深入探討了正義的價值,對傳統英雄觀念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1988年,《守望者》漫畫斬獲科幻藝術界的至高榮譽雨果獎,此前從未有漫畫獲得此項大獎。

1989年,導演特瑞·吉列姆(代表作《12猴子》、《格林兄弟》)打算將《守望者》拍成電影,最終因不滿意劇本而停止拍攝,並認為這部漫改電影至少要拍成5個小時才能表達清楚原著思想。

2005年,《守望者》入選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的「1923年至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評委給出了極高的評語「冷峻的心理現實主義之作,它是圖畫小說史上的一塊豐碑。」

2009年3月6日,投資1.3億美金的《守望者》劇場版(162分鐘)在北美上映,首周票房3243萬美金,榮獲北美票房榜周冠軍。然而在原著粉貢獻完自己的綿薄之力後,《守望者》第二週的票房迅速下跌,最終北美票房慘敗,僅收穫1.07億美金。在評分方面《守望者》也遭受了不少影評人的惡評,MTC評分僅56分,連及格線都達不到。

可以說,十年前的《守望者》處於一個冰火兩重天的尷尬位置,一邊是慘淡的票房,另一邊是原著粉絲的肯定與吹捧,評價兩極分化十分嚴重。

由於扎克·施奈德基本照搬了漫畫的內容,除了對結局做出小小的改動外,劇情、人物、分鏡基本都跟漫畫保持一致,原著粉絲把它奉為漫改電影的聖經;而普通觀眾則對它嗤之以鼻,認為它冗長、沉悶、不知所云,整部電影充斥著大量的倒敘,讓人如墜雲霧。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扎克·施奈德也不是完全服務於原著粉,作為一個商業片導演他也知道普通觀眾纔是觀影的主力軍,只有讓更多沒有看過漫畫的觀眾坐下來觀看這部長達160多分鐘的R級電影,票房纔有保障。所以扎克·施奈德特意製作了電影開場的兩個介紹性片段。

第一個介紹性片段通過電視節目告訴觀眾此時美蘇局勢緊張,「末日時鐘」的指針被撥到了差五分鐘到午夜,全球核戰一觸即發。

第二個介紹性片段通過簡單的回憶,告訴了觀眾守望者聯盟的由來、主要歷史事件以及民眾對超級英雄態度的轉變。這個介紹性片段極其流暢,而且十分注重細節,比如下面這個鏡頭:

這是美國民眾慶祝日本投降,超級英雄側影擁吻自己的女朋友,致敬了歷史上著名的戰爭之吻。

同時這也為側影的死亡埋下了伏筆,注意動圖裡側影右後方紅衣女性的面部表情,她原本是微笑著和身邊的女伴說話,結果看到側影擁吻護士後,微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臉鄙夷和厭惡。

此時美國對同性戀的態度非常保守,對同性戀充滿了歧視,側影這一吻暴露了自己的性取向,隨後不久就被民眾槍殺。

就這樣,在鮑勃迪倫的名曲《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的伴奏下,導演跟觀眾娓娓道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主要的人物,從民兵組織到守望者,從美國在廣島投擲原子彈到美國登月成功,整個畫面極其流暢,在敘事的同時還做到了致敬、玩梗,沒有一個鏡頭是浪費的。施耐得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普通觀眾更容易看懂《守望者》的故事。

但是事實證明這樣做並不能很好的解決施耐德擔心的問題:在沒有重大事件推動故事劇情的情況下,如何抓住觀眾注意力,讓他們在接下來的20分鐘內接受大量超級英雄的出場。

要知道,這些超級英雄的名號根本比不上超人、蝙蝠俠、鋼鐵俠,很多人壓根就不認識他們,除了曼哈頓博士這個發著光的藍人有點超級英雄的氣質外,夜梟、絲鬼、笑匠、羅夏怎麼看都像是個變裝的普通人,觀眾不瞭解他們的故事,這使得這些超級英雄趨向於「臉譜化」。於是,很多觀眾「失焦」了,他們不知道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誰身上。他們會困惑究竟誰纔是主角?是那個面具圖案會變化的男人還是全身藍色的曼哈頓博士?

而施耐德的敘事方式使得失焦更加嚴重。兩個介紹性片段結束後電影進入正片,從這時開始,扎克·施奈德幾乎是照著漫畫拍攝,極大程度地還原了《守望者》漫畫。這樣的敘事方式當然深得原著粉的喜愛,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心頭之好被複刻然後推向全世界一樣。

但是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樣的敘事方式卻會加劇他們的失焦。在長達3個小時的電影裏,有非常多塑造角色的倒敘鏡頭。比如曼哈頓博士的誕生、曼哈頓博士幫助尼克松結束越南戰爭、笑匠和夜梟二代鎮壓「反對義警」遊行,這些情節都是必要的,都服務於電影本身,然而當如此龐雜的信息以倒敘的、不連貫的形式呈現給觀眾時,觀眾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容易感到混亂,無法理解這些情節的用意,越是混亂就越是抓不住電影的主線,以至於有的觀眾看到後面甚至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電影究竟講了什麼故事」?就像《今日美國》評論說的:「隨著故事的展開,影片反而變得越來越乏味、複雜而且容易被遺忘。」

另外《守望者》也不是一部主流的超級英雄電影,他的主旨並非弘揚英雄主義,而是反思英雄主義,這使它的基調是嚴肅的、壓抑的,甚至可以說是黑暗的。當影迷談起《守望者》的時候,只會拿諾蘭的《黑暗騎士》和它對標。

在《黑暗騎士》裏,諾蘭重新定義了超級英雄,把蝙蝠俠拔高到了以往的超級英雄不曾到達的高度。而《守望者》則反過來,它不製造神話,而是嘗試解構超級英雄這個神話。這裡的超級英雄充滿了悲涼的味道,他們並不是一直被羣眾喜愛,側影因是同性戀被殺害,飛蛾俠因為酗酒被抓進精神病院,民眾遊行示威要求約束守望者......就如小丑對蝙蝠俠說的:「對他們來說,你和我一樣,都是怪胎。他們只是現在需要你。一旦他們不想要了。他們會像趕麻風病人一樣掃你走」。

整部電影就像一場頭腦風暴,它不斷挑戰你既有的觀念,試圖跟你探討更深層次的內容。這對於想看超級英雄精彩打鬥和拯救世界的觀眾來說是難以接受的,當然也有觀眾試圖去理解它,結果因劇情太過複雜而繳械投降。

這不全是導演的問題,要在沒有獨立電影支撐的情況下讓觀眾記住這麼多超級英雄是非常有難度的,漫威的《復仇者聯盟》之所能成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提早佈局,推出了單個英雄的獨立電影,先讓觀眾熟悉這些超級英雄,然後再來上演羣英會。另外,劇場版是被院線刪減過的版本,這影響了電影的流暢性和觀感,不少情節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總的來說《守望者》的票房慘敗是多方面的結果。

後來的扎克·施奈德又製作了《守望者》導演剪輯版(186分鐘)和《守望者》終極版(215分鐘)。相較於劇場版,導演剪輯版的確算得上是一部不錯的電影,施耐得在劇場版基礎上加入了一些細節伏筆,使得電影更加流暢,更能體現原著所要表達的思想,比如加入了夜梟一代的死亡:

一羣小混混對羅夏的越獄感到十分不滿,為了發泄心中的怒火他們找到曾經和羅夏合作過的夜梟一代出氣,於是曾經的超級英雄在《鄉村騎士》的悽美配樂中,被小混混拿著獎盃殘忍殺害。

而終極版則在導演剪輯版的基礎上再插入了一部名為《黑貨船傳奇》的動畫來表達一個隱喻,這部動畫長達26分鐘,充斥著瘋狂、腐爛、絕望的氣息,隨處可見的殘肢斷手,不時出現的血腥場面,比電影本身更加令人覺得黑暗和壓抑。

這個隱喻並不難懂,黑貨船隱喻的就是核戰爭。

古巴導彈危機後,核戰爭這艘黑貨船留下驚魂未定的人們,消失在血色的夕陽裏,沒人知道他將駛向何處,人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禱它永遠不要靠岸,一旦靠岸,帶來的只有無盡的殺戮,全球核戰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了人類頭頂。

而動畫裏的船長隱喻的則是維特。

在扎克·施奈德看來,維特被伸張正義的憤怒迷失心智,結果因為擔心全球核戰爆發,不惜殺害無辜的1500萬人來促使美蘇結束冷戰,把和平建立謊言之上。

但是,真的有必要加入《黑貨船傳奇》嗎?別忘了扎克·施奈德是站在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去評價維特,在我們這個世界裡,1991年蘇聯將會解體,所謂的全球核戰就像船長擔心的殺戮一樣,不曾出現過,這1500萬人的犧牲是沒有必要的,

但是《守望者》的世界跟我們不一樣,它是一個虛構的世界,或者可以說是我們的平行世界。電影的很多線索都在提醒著觀眾《守望者》的這個世界雖然也有美蘇冷戰,也有尼克松總統和越南戰爭,但是跟我們的世界卻存在著差別:

一、美國取得越南戰爭的勝利

現實世界裡,這場長達20年的戰爭以美國失敗告終,美國戰後25年的經濟繁榮就此結束,經濟狀況急轉直下。冷戰中美強蘇弱的局面被改變,「尼克松主義」應運而生,美國中止了自二戰結束以來的過度擴張,在70年代實行適度收縮政策。同時越南戰爭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不少國民開始反思戰爭帶來的影響。

二、羅夏殺害水門事件記者

現實世界裡,《華盛頓郵報》的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並沒有被暗殺,他們經過鍥而不捨的調查,找到尼克松掩蓋真相的證據,迫使尼克松在1974年因政治醜聞下臺,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內辭職的總統。

三、尼克松連任5屆美國總統

現實世界裡,尼克松任期1969-1974年,最終因水門事件下臺。

所以,在《守望者》的世界裡,美國沒有經歷過戰敗,沒有反思過戰爭,在位總統更是手握曼哈頓博士這個最強大的武器,堅信一旦發生核戰勝利女神一定會站在自己這邊。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

平行世界裡的1985年,當美蘇再次對峙的時候,你是否會回憶起被古巴導彈危機支配的恐懼?

1962年10月24號,古巴導彈危機第9天,整個世界正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一邊是美好的人間,一邊是燃燒著熊熊烈焰的煉獄。肯尼迪大膽地運用了博弈論裏的邊緣策略,把國防等級提升到紅色二級,做出封鎖古巴的決策,讓整個世界往煉獄的方向傾斜了一點:

一、1436架美軍轟炸機,145枚洲際彈道導彈進入警戒狀態。

二、25萬美軍(二戰後最大的登陸部隊)在佛羅裏達集結,隨時準備作戰

三、發動68個空軍中隊和8艘航空母艦為90艘軍艦護航,這90艘軍艦從佛羅裏達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個弧形,像鐵桶一樣封鎖了古巴海域

做完這一切後,肯尼迪後把核按鈕丟給了赫魯曉夫,讓他去決定毀滅還是和平。

但是肯尼迪顯然沒意識到在這麼特殊的時期,人類的命運並不完全掌握在赫魯曉夫手裡。任何一個小小的意外,都可能導致全球核戰的爆發。

1962年10月27日,美國飛行員查爾斯上尉奉命駕駛U-2戰略偵察機前往北極執行採集空氣樣本的任務,結果導航系統在極地強磁場的幹擾下失靈,再加上極光的影響飛行員無法依靠星座判斷方位,在世界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候查爾斯駕駛著U-2戰略偵察機誤入前蘇聯領空。

同一天,美軍「蘭道夫號」航空母艦帶領艦隊追蹤前蘇聯B-59號潛艇,「科尼號」艦投擲了五顆訓練用的深水炸彈逼迫潛艇浮出水面。與此同時,B-59號已經兩天沒和莫斯科取得聯繫,在深水炸彈爆炸和衝擊波的震蕩下,艦長瓦連京?薩維茨基中校誤以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打響,憤怒的他拒絕浮出水面,下令準備發射核魚雷。

這一天,幾個小人物差點就按下了那個毀滅世界的按鈕。

現在,1985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透過海面上的濃霧,你又看到了那個熟悉的陰影,黑貨船又出現了,你能感受他正在緩慢地向你駛來。那份埋藏了20幾年的恐懼再次填滿你的內心,更可怕的是你發現這一次的美國一點都不畏懼,甚至希望可以一舉毀滅蘇聯,哪怕付出整個東海岸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坐在末日時鐘前的官員忽然變成了奇愛博士,面帶笑容地討論核戰爆發後的損失,放佛這是一筆划算的交易。

而維特,這個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這個速度快得能接住子彈的超級英雄,計劃犧牲1500萬人來結束美蘇冷戰,換來全球和平。

知道真相的你會如何評價維特?

正義?邪惡?救世主?屠夫?偉大?殘忍?理智?瘋狂?

要知道蘇聯在六年後解體的歷史不一定發生。

要知道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會落下。

要知道全球核戰的午夜時鐘可能被撥到零點。

總要有人做出選擇。

所以,最終維特和羅夏的衝突把一個古老的命題呈現在觀眾面前:結果是否能證明「程序正義」?或者說「程序正義」與「結果正義」何者更重要?

這是一個兩難的命題,甚至可能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命題。

不可否認,維特的選擇充斥著功利主義,他對正義的標準就是社會福祉的最大化,所以在他看來犧牲1500萬人拯救世界絕對是筆划算的交易,絕對是值得冒險的嘗試。也許你不贊成維特的做法,但是至少你不會傲慢地認為維特就是《黑貨船傳奇》裏的船長,被正義沖昏頭腦做出了不必要的犧牲,你不會天真的以為和平是理所當然的存在。

你看懂了維特,你也就知道了羅夏的永不妥協有多麼耀眼。

所以,被扎克·施奈德的擁躉吹上天的終極版在我看來反而不如導演剪輯版,這個版本就像一個學生因審題有誤而寫出的一篇作文,充斥著一種理所當然的傲慢。另外,即使是導演剪輯版,我也不會認為它是神作,它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如果當時影院放的是這個版本,也許票房和評分都會有所改觀。但是無論是哪一個版本,電影裏的分鏡、臺詞、人物獨白,都是照搬漫畫的,這不禁讓人發出這樣的疑問:是不是漫畫的偉大成就了電影?

其實很多原著粉沒有意識到,你越是在意電影與漫畫的相似度,就越說明原著對你的重要性。所以與其說電影神作,不如說是漫畫神作,與其說扎克·施奈德厲害,不如說是大鬍子阿蘭·摩爾、畫師大衛·吉布斯以及上色畫家約翰·希金斯太過牛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