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八十萬字,皆爲甚深廣大法界因緣與因果,非常難以明瞭。這大福報就好像電能一樣,因電壓很高,不能直接轉化爲我們所用的光明。諸大祖師因此應運而生,其中最重要的一位爲華嚴宗第一位祖師——法順大師。

—— 如孝法師

法順大師,唐代雍州萬年縣杜陵人,後人尊崇他爲“杜順”:“杜”既是他的家姓,又是他所生活的地名,是對他的尊稱。

與生俱來的功德

杜順大師小的時候,他家後面有一個冢。他每天的遊戲就是坐在這個冢上,猶如坐在法座上一樣,給小夥伴們說法。十五歲隨其兄長參軍,有過一段軍旅生涯。十八歲舍俗入道出家。

杜順大師有一些很不可思議的祕行,比如說會治病。有的人得了很重的病,來看他一次就會好,他的這些不可思議的功德與生俱來。

隋文帝時代,隋文帝對他非常恭敬讚歎,頂禮供養。到了唐太宗時期,唐太宗曾經向他親問法義,當時太宗出了一身透汗,疾病痊癒,非常歡喜,就賜他一個國號——“帝心”,就是諸帝的心,猶如皇帝的寶藏一樣,以此感恩大師對他的加被和開導。

鞋不丟失的因緣

杜順大師曾經有一次在長安城最繁華熱鬧的街道上,把自己的一雙鞋掛在大道旁邊。三天三夜,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但是沒有一個人來取他的鞋。

皇帝很奇怪,問他:“別人的東西放在家裏都會丟,你的東西怎麼放在大街上都沒人取?”他說:“我從無量劫來,沒有拿過別人的一根草,所以就有這樣的因緣。”

燒不毀的紙書

杜順大師經常住在終南山靜修著述,一生著述等身。他對《華嚴經》非常歡喜、非常有信心,也看到《華嚴經》是小智、小機、小福之人很難契入的。於是他發廣大的慈悲智慧願心,解說了《華嚴經》的核心,叫作《法界觀》。

文章做好之後,他在僧衆前生了一盆烈火,說:“我做的這個《法界觀》文,是否符合《華嚴經》的密意,請諸佛爲做見證,爲做評判。”說完就把《法界觀》文投到烈火中。火一直燒,可是紙質的書竟然始終沒有被燒掉。

龍椅上往生

八十四歲那年,杜順大師在長安的南郊,即終南山一帶的義善寺開了廣大的法會——和大家告別的法會,也是爲自己開的一個追悼會。

開完法會,杜順大師就回到長安城,直接往太極宮而去。當時是貞觀十四年,也沒有電話手機,太宗李世民正在那裏上朝,也不知道他來做什麼。宮裏宮外無論是皇帝還是軍人、宮人、奴婢對待他如佛一般,所以杜順大師直接走到太極殿,這個殿相當於紫禁城的太和殿一樣。

朝堂之上,太宗坐在龍椅上正和大臣論對國事。杜順大師直接走到太宗跟前說:“我今天來,看你這個寶座很好看,我能不能坐一坐?”太宗皇帝說:“老和尚想坐這個還不簡單,你坐就是了。”說完就下來讓杜順大師入座。老和尚一坐上去,就端坐而走。

太宗非常悲傷,整個朝廷放假三天,舉國哀悼——因爲國家的精神支柱沒有了,這是最大的損失。後來爲杜順大師肉身修了一座七層的塔。據佛典記載,只有佛纔可以修七層塔。

近在眼前的文殊菩薩

杜順大師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這在唐代有很多證據。他有一個弟子跟着他學《華嚴經》,所以對文殊菩薩很有信心。在大師圓寂前一段時間,他很想去五臺山朝拜文殊菩薩,杜順大師說:“好!好!你去吧,你去吧。”他就去了。

到了五臺山,看着荒山野嶺,他也不知道文殊菩薩在哪裏,就對着黃土坡拜,想文殊菩薩肯定在。這時護法神顯身了:“你到這裏來祈求什麼?”他說:“我想見文殊菩薩一面。”

護法說:“哎呀,你怎麼搞的?你天天守着文殊菩薩,還想見文殊菩薩的面。”他說:“文殊菩薩在哪裏?”“杜順大和尚。”“啊?!”他說:“我真的是有眼無珠啊!”趕緊往回跑,但回來時大師已經圓寂了。

他看到的一直都是杜順和尚,卻沒看到文殊菩薩,這就是信心的重要。

杜順大師的七級寶塔是什麼樣的呢?西安白馬寺西邊的七級寶塔——法界塔,是按照杜順大師塔1:1 的比例復原的。

杜順大和尚的肉身在杜順塔裏面還是完整保存着。前幾年文物普查的時候曾打開過塔,法師的肉身還是完整的。由此可見,諸佛菩薩都有他們的誓願。

一生行持華嚴

《華嚴經》是諸佛證悟到的甚深的法界的體性、境界、德相和業用,非常不可思議!杜順大師是它的一個業用——從《華嚴經》當中流露出來的一份作用與我們分享,真是光照千古!

杜順大師完整地解密了《華嚴經》,讓我們對《華嚴經》有了非常清晰的瞭解。杜順大師用其一生的行持爲我們作證明,給我們帶來了榜樣、信心和方法,讓我們能徹底看到佛陀無量劫如何修因契果,修菩薩行,莊嚴自心,最終獲得生命的莊嚴和自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