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一下有沒有已經結婚工作的前輩選擇沒有要孩子的

過的怎樣?

會不會收到質疑或者來自父母親戚的壓力?

會不會擔心老無所依什麼的?


24不想結婚,沒有任何兩個人過的生活!一個人工作看書,一個人買喜歡的東西,和朋友一個喫喝玩樂,挺好,不累

為什麼要結婚


20歲怕是對這個問題還沒有深入思考過吧?就算深入思考過,也難以說是在擁有成熟價值觀的基礎上做出的。只是隨口一說,別人也可能只是隨口一答,一笑而過就好了。20歲的時間很短暫,用來努力讓自己變更好吧。人在實現了財務自由的情況下,「不婚不育」是一種洋氣的生活方式(到那時再討論題主這個問題就是時機了),不然,就變質成為類似「不孕不育」的滿街飛小廣告了,不用別人討論,可能自己主動就想「治」了。早前人的婚姻為什麼相對穩定?相互扶持著過日子,養兒防老。要不為什麼農耕社會家裡有那麼多孩子,因為人就是最大的生產力啊,有人就有希望。人們進入普遍小康了,婚姻不穩固了,誰離開誰不能過啊?放開二胎也不生了,留點時間和精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吧(這也會被人認為自私的,為了自己,不給孩子生個伴兒,將來孩子負擔重,吧啦吧啦)。未來,生孩子真不是必然選擇。再說說自己的經歷。沒有特別喜歡過小孩,但也沒考慮過自己不生。產後倆月至上班前,一個人帶孩子(豬隊友忽略不計),媽媽一度擔心我一個這麼不喜歡孩子的人,可怎麼一個人帶孩子?事實證明她多慮了,我不但帶了,還帶得挺好。

在這過程中,自己的心理也一路發生變化。首先是更珍惜生命。怕死,因為不捨得孩子。去年看《演員的誕生》,章子怡也提到這個問題。也想起來大學時,有個心理培訓的老師說:陳曉旭為什麼不接受治療?因為她沒有兒子,沒有兒子就沒有希望。個人覺得,是沒有孩子吧,不論是兒是女,孩子就是牽掛。

其次,教育理念的改變和實踐。專業原因,讀過很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書。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形成一種認知,家庭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假如我從事了教育事業,我這麼說可能會有人認為是推卸責任;假如我沒有深入學習過教育,可能我自己也會這麼認為。順便扯一句,希望我們更多的父母能注重教育學習,關注家庭教育,主動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父母的成長,不僅僅會推動教育改革,更實際的是,會帶給孩子更自由的人生。還有,就是對愛的理解。以前我認為,愛就是情感的需求和表達。後來認識到,愛是一種能力,依賴的是一個人積極的心態。而這種能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原生家庭。得到過無微不至的關懷,無私包容的愛,就更容易獲得這種能力。相反,淡漠或者極端的親子關係,則會造成這種能力的缺乏。所以,在家中做甩手掌櫃的爸爸或媽媽們,積極起來吧。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帶給每一個人幸福感,帶給孩子對世界對他人持續的善意和熱情。總之,不生是一種選擇,育兒也是挺棒的體驗。題主還年輕,加油,向未來。

如果你堅持過你想要的生活,你會遇到很多流言蜚語,但是,你會過得很幸福。

而那些人,並不怎麼幸福。


不請自來。

看到這個問題,想認真的回答一下,借這個機會讓自己也認真的思考一下。

先說說我自己,25歲,未婚,沒有男朋友。

按說我這種未婚的人,考慮要不要孩子,有點「未雨綢繆」了。

但是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很堅定「不想要孩子」的觀念。

從前沒想過養一個孩子對自己有什麼影響,直到某一天,突然意識到,或者說,醒悟了,「要孩子」並不是標配,不是每個人必須做的事。

或許是看到了一位阿姨和她先生結婚20多年,選擇不要孩子,兩個人輕鬆的生活,無需為其他人考慮太多,只為兩個人的小幸福努力就可以。

也或許是看到了同事拖著疲憊的身體來上班,吐槽孩子半夜哭鬧,孩子媽媽不得不睜開困頓的雙眼,為嗷嗷待哺的孩子打開糧倉。工作時,孩子媽媽不喫飯也要先把孩子第二天的奶提前吸好。更有甚者,出差的時候,每天要拜託同事幫忙把吸出來的母乳帶回家,給自己還沒斷奶的孩子。

又或許是因為自己父母分開的原因,感受到家庭溫暖對一個孩子有多重要,如果無法充滿責任感的生活,那麼選擇要孩子也是不負責任的。

曾經和我爸簡單說過這個想法,我爸的第一反應就是,你太自私了,沒有責任感。我同意,我真的是個自私且沒有責任感的人。我不能接受自己的生活突然變得雜亂無章,突然轉移了所有的重心到我的孩子上。

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同樣沒有信心。我不相信自己可以把他/她養成一個很好的大人,因為我本身也不是一個很好的大人。甚至,我的內心依然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小孩子,許多事會讓我有一種「呀,這是大人才會做的事,我也做到了」的感覺。

所以,要不要孩子,在人生的考試中,是選做題,不是必答題,可做可不做。你的選擇,不需要被無關的人影響和評判,只遵從內心就可以了。


結婚不認真對待,生了孩子又不好好養育孩子纔是最大的不負責任,這種親戚我見一個撕一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