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出自蘇軾《稼說送張琥》一文。“說”是古代的文體之一,類似於隨筆式的論說文。以“說”爲體的文章常以比喻說理,蘇軾此文亦不例外。文章雖言學,卻從種莊稼說起:富人田多而肥,故能按時耕種,莊稼成熟了才收割,不僅能保全地力,收穫的莊稼還很好,“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而窮人地少,耗竭地力養家,地力枯竭,莊稼產量低,質量差。

接着,蘇軾從養地說到養才。他認爲並不是古人之才大過今人,而是古人善於自養其才,通過學習,由弱而剛,由虛而實,具有真才實學之後,才慢慢有所表現。因此,蘇軾希望張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博觀就是一個通過學習廣泛積累的過程,約取則是在博觀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過程。猶如種地,只有養好了地力,種出來的莊稼纔好才精。蘇軾這篇不足500字的小文,深入淺出地點出了人才培養、自我修養存在的普遍問題和其中深刻的道理。

其實,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哪裏又侷限於種地養才呢。

做人應不應當“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當然應當。做人之博觀,在於縱觀古今中外做人、爲人之成敗得失,近視當今芸芸衆生之人生百態,何可贊?何可貶?何可學?何可棄?學要學其精華,取要取其精華。厚積什麼?厚積做人、爲人的能力和實力,只有具備了做人、爲人的能力和實力,才談得上回饋社會、回饋他人,社會、他人也纔可能認可你、回報你。如果沒有能力和實力回饋社會、他人和家人,又有什麼資格怨天尤人,嘆息命運不公?

做事應不應當“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當然應當。做事之博觀,在於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應當通過廣泛的知識估量這件事的價值,應不應當做?在於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應當通過廣泛的知識瞭解前人在這件事上都做了些什麼,做到哪種程度,用了些什麼樣的方法,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決定做不做、怎樣做。只有這樣,我們做的事纔會有價值。

蘇東坡十個字,說盡了古今多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其實這道理並不深奧,難的不是我們不懂,而是很多人雖懂卻不這樣做,或者只是要求他人而不要求自己。“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做人、做事都會很漫長、很寂寞、很辛苦,與現在很多人喜歡的短平快等相去甚遠。讀東坡此文,品東坡此語,彷彿他早就預知我們的問題所在似的。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曾棗雲,四川大學教授、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名譽會長)。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