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王家祖先牌位.jpg

【游永福平埔文化底蕴】

平埔生活区,番、汉情深

台湾的开拓史,因为多数汉人的进入与经营,原住民族群常有汉化的情形发生,除了生活习惯的调整,母语的流失乃是最为显著的现象了,平埔族群,便是最常被提起的例子。

原住民可以汉化,那么汉人可否「入籍变番」呢?

《安平县杂记》一书,的确有这样的记载,指述的是汉人来到南仔仙溪与荖浓溪两溪流域之后,因与该地的原住民四社平埔社群共同生活,而入籍为平埔族群的情形。只是,平埔族群一般都无族谱下传;汉化后虽然也有安设公妈牌位,但是公妈牌位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打开来一睹其详,尤其是外人,所以,要找到入籍变番的实例,若非因缘具足,门都没有。

民国百(2011)年的318早上,最具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出现了,就在甲仙、杉林与六龟等四社平埔社群生活区,笔者就读小学时的王同学,在请示祖先之后获允许打开牌位,让我们见证了汉、熟之间的转折,只希望,这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后一例。

王氏家族,依一世二十五年推算,是在清道光三十(1850)年左右,从大陆来到台湾,来台第五世成员王同学,曾看过已失落的先人纸本原居地记录,是写为「梅县」,只是,有幸进行祖先牌位内容检视时,牌位正面上方的横书原居地,竟是写为「诏邑」,内部记载却又是「福州县新丁庄」;然而,王家的日本时代户籍,种族栏是注记为「熟」。

这「熟」字,即平埔族群是也;梅县,即广东梅县,属客家县份;诏邑,即福建漳州府诏安县,也是客家为主县份;福州县,则是福建省福州府之误,语言,则是与闽南语不同的福州语或地方话──这么复杂的景况,正显示清朝时期进入本区的客家乡亲,确实不易追查;但是也印证了《安平县杂记》所述均闽、粤人入籍变番者」的情形确实存在

闽、粤人士会入籍变番,《安平县杂记》指述:「迨后年久月深,有闽人到社为番妇赘婿者,亦有番民娶闽、粤各女为妻者,彼此婚配生传,不分气类。凡属闽、粤男女各有姓氏,生传嗣续,自从父母之姓。由此以来,故现在四社番各庄无姓不有。考其实在,若是番族脉络,只潘、金、刘三姓为正派;外此别姓之番,概非四社番之血脉,均闽、粤人入籍变番者。

这「四社番」即指四社平埔社群,生活区位处内山地界,交通不便,生活清苦,闽、粤人士却愿意委屈进入通婚,会是本身经济条件更差吗?而这一「凡属闽、粤男女各有姓氏,生传嗣续,自从父母之姓」的记录应该说明,一般都是通婚后生下的子女,几个传承父姓几个传承母姓,以各自延续香火。若只生一个,就必须两传了,两传之后,再由孙辈分别传承阿公与阿嬷两家的香火──这在南仔仙溪与荖浓溪两溪流域,很普遍。

长期下来,原住民四社平埔社群生活区,番、汉两个族群经过通婚、传承与生活,已经番中有汉,汉中有番,无分你我一家亲,且情深至极,可说为台湾型塑了族群良性互动的难得典范。

民国百零五(2016)年92日同步发表于《中华日报˙中华副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