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三國演義」的劇情發展,張飛、趙雲是沒有能力活捉曹操的,不是說二人武力值不強,而是因為曹操方的兵力情況不弱於張、趙二人;

兩人分別領了三千軍馬阻擊曹操;可當時曹操身邊的兵力,應該不止這三千;除了赤壁一起逃出來的兵士之外,又匯合了馬延的三千兵馬,雖然之後又與甘寧打了一陣,但損失應該不是很大;而且後面還匯合了張郃的一支隊伍,所以在曹操遇到趙雲的時候,曹操方的兵力應該大於趙雲;被趙雲殺了一陣之後,遇到張飛的時候,曹操方應該也還有幾千兵馬,加上眾戰將的拚死相護,張飛依然沒能力活捉曹操;

所以!只有在華容道的時候,關羽有可能將其活捉;

為什麼呢?可以看一下,曹操逃出張飛的阻擊圈之後,原文是怎麼介紹的!

「此時人皆餓倒,馬盡走乏。焦頭爛額者扶策而行,中箭著傷者勉強而走。衣甲濕透,個個不全;軍器旗旛,紛紛不整。大半皆是夷陵道被趕得慌,只騎得剗馬,鞍轡衣服,盡皆拋棄。」

可以看出!此時的曹魏方,眾兵士人困馬乏,疲憊不堪,人皆無甲,馬皆無鞍;再也沒有戰鬥力可言了;

而且!在經過華容道的時候,大部分兵士都死於泥濘之中了;三停人馬,一停落後,一停填了坑塹,一停跟隨曹操,曹操回顧眾將,僅三百將士跟隨。當行至華容道,關羽放曹操過去的時候,曹操回顧眾將,僅僅二十七騎,期間又死了不少;

雖然其中有幾員大將,但也都是人困馬乏,人無甲,馬無鞍;反觀關羽方,除了關羽自己,還有關平、周倉外加五百校刀手,這是關羽的標準配置;所以以關羽方的實力,完全足夠抓住曹操這二十七人!

那麼?諸葛亮、劉備為什麼不讓關羽捉住曹操,以威脅曹魏呢?

實際上!活捉曹操,就等於自掘墳墓;

你抓一個曹操就能威脅曹魏嗎?就能逼迫曹魏割地嗎?顯然不能,曹魏不可能受你威脅,因為這個威脅是沒有底線的;

而且在曹操沒死之前,曹魏是不會提前上演「立嗣之爭」的,頂多只會找曹丕暫代曹操之位;

而之後,他們的第一舉動,肯定是攻打劉備,逼迫劉備交人;

此時的東吳,同樣不可能站在劉備這邊,東吳不但不會幫劉備,反而還會藉機將其吞噬,奪取荊州全境,施行二分天下之計;

所以!劉備活捉曹操,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不但威脅不到曹魏,反而會使自己率先滅亡;


誠邀,如題。這個問題樓主有點想當然了,所謂劉備為何不讓關羽抓住曹操以獲得曹魏資源,其實只是一句空話。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沒有曹操的曹魏陣營不一定會救曹操!

亂世之中,最缺的就是忠義。一旦曹操失去了權利,成為階下囚,那麼曹魏內部必然會爭權奪利,諸公子爭位,等到新的領導人決出來以後,他還會救曹操回來,影響自己的位子嗎?看看南宋高宗就知道了,所以曹操不一定能帶來利益。

其次,孫權可還看著呢

劉備聯盟孫權,用的是打敗曹操國賊的名號,結果劉備自己利用國賊牟利,怎麼也說不過去,反而有點與曹操同流合污的意思,再者,就算曹魏給錢了,曹操放不放?不放?你賴賬,放了?天下人怎麼看,給東吳什麼交代,難道明著說我要放了曹操以抗衡東吳?自然不能,所以實際上曹操是個燙手山芋,自然不願意留著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主要是劉備根基不穩,殺了曹操,曹操的繼承者必然要出兵,孫權就會漁翁得利,蜀弱吳強,兩家結盟必會瓦解,劉備兩面受敵,不死脫層皮,放走曹操。

兩家聯盟才會穩固; 諸葛亮知關羽重義氣,會放走曹操是讓關羽還了曹操人情。讓關羽立下軍令狀,主要是關於比較傲,加上請諸葛亮出山時受了點氣,當時關於並不是很服氣諸葛亮,諸葛亮示之以威,典型的蘿蔔加大棒。

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三分天下,這也是凸凸顯諸葛亮的才智過人,如果換了張飛之流,估計曹操都領盒飯了,那麼招來的必是魏國的拚死報仇,說不定孫權也會打著為丞相報仇雪恨的口號功打劉備,那麼等待劉備的就是提早滅亡。


三國演義是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羅貫中文采再好,也不能虛構歷史。但是很多沒有的故事情節,他能巧妙的構建並且讓劇情按照歷史來發展。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根據真實的歷史來分析才能看清楚。演義是文學作品,歷史是不能改變的。

赤壁之戰之後,三國強弱的順序沒有改變。雖然曹操輸了,但是曹操的勢力還是當時最大的。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計,索性又一把火燒掉所剩戰船,率軍經華容向江陵一路敗退。孫劉聯軍則水陸並進,尾隨曹軍,緊追不捨。其實,當時曹操雖然失敗了,但面臨的形勢並沒有三國演義中的那麼嚴重。赤壁之戰之前,孫權和劉備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挫敗曹操的強大攻勢,使曹操不得渡過長江,以保全自己的勢力範圍,或保證自己不被曹操消滅掉。

而赤壁之戰後,吳蜀聯軍只是阻止了曹操的步伐,並不能一站定輸贏。他們沒有也無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敗退的路線上去設伏。所以,曹操在敗退的路上,雖後有追兵,卻前無伏軍。

歷史情況:曹操從赤壁敗退,走的確實是華容道,但並沒有關羽;曹操在途中確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諸葛亮與周瑜智謀不足,而是笑劉備雖有計謀卻遲緩;曹操笑後確也出現了敵情,但已無驚無險。

所以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只是演義中為了塑造關羽的形象而編出來了。為了小說的可讀性和人物設定的需要。歷史中根本沒抓到曹操,何來的要挾魏國呢?難不成演義真的要改寫歷史嗎?所以雖然問題很好,可是只能在演義中。


謝謝邀請。

回答範圍限於《三國演義》。

呵呵,已經獲得大批資源啦,荊州方面不說,單單曹操逃亡,他的潰兵在一路上的丟盔棄甲簡直多不勝數。

劉備集團能在赤壁之戰後有質量上的大幅度提升,不能不說是建立在此基礎上。

再說了,活捉曹操可能比直接殺死曹操更令劉備集團頭疼。

畢竟三方鏖戰,曹操自已一夥,劉備和孫權是一夥。

戰前,曹操老大,孫權老二,劉備老三;

戰後,形勢發生變化,活捉和殺死曹操,不可避免都會將孫權拱上老大位置。

孫權當老大了,容得下劉備繼續當不能掌控的老二?

所以放走曹操才是正解,趁機搜刮和掠奪才是王道。

讓曹操當一名慘敗的老大,讓孫權當一名慘勝的老二,非常符合劉備集團的利益。

若是捉了曹操,恐怕孫權會以此為借口向劉備集團索人,不給就翻臉,給了擺明是便宜孫權。

一家之見,僅供交流。


趙雲與張飛與曹操相遇時,雖然曹軍已大敗,但曹操身邊還有很多武藝高強的戰將,他們會以死相拼保護曹操的,人還未困,馬還未乏,若擒提其中某一員,他們也會互相幫助,群起相救,談何容易。趙、張二將只斬了些無名小卒,截獲些軍馬器械作戰利品。到華容道就不同了,造飯還未吃上,飢腸咕嚕,更經大雨洗禮,道路坎坷,真的是人困馬乏,手無縛雞之力了。關羽不是擒得他們,關羽的性格是傲上而不忍下,更何況曹操曾有恩於他,與張遼又是好友,罷罷罷!一發放掉算了。通過關羽的「放",作者用心是凸顯關羽的義,把關羽的義升華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一一「拚將一死酬知己,至令千秋仰義名。」這真是作者的用心良苦啊!


其實這個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係,個人覺得歸根結底八個字:放虎歸山,只求自保。為何這麼說的?當時的背景下曹操的勢力和東吳實力很強大,劉備還沒有真正的安身之處和地盤,基本屬於流寇級別的,如果曹操死在了華容道關羽手裡,那麼許都短時間內必然會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那麼就會出現二種可能:一是劉備必將面臨曹家繼承者瘋狂的報復,這點不是諸葛亮願意看到的,要麼孫權很有可能利用短時間的混亂乘勝追擊,劉備被推向風口浪尖做炮灰,這也不是諸葛亮願意看到的。而面對一個佔據了北方和江東的孫權,劉備的失敗就只是時間問題。即使是孔明先生也無力回天。所以,殺了曹操便宜的只能是東吳,曹操當時還不能被毀滅,只能放虎歸山。還不如索性多要一些糧草輜重,以發展壯大自己的軍隊。


首先,歷史是歷史,演義是演義,演義是對歷史的再加工

事實上,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里赤壁之戰寫的很精彩,也虛構了華容道的故事

反而讓很多人以為曹操就是那麼狼狽,事實上火燒赤壁的時候曹操損失並不大,歷史上說的赤壁之戰是加上後來的一系列戰事總稱赤壁之戰的,

歷史上把南郡攻防戰也是算到赤壁之戰的。

華容道一段純屬虛構,當時火燒赤壁實際上只是打亂了曹軍的建制,事實上曹操也沒有陷入到如演義里那樣的絕境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看每個讀者的觀點:我認為當時的「三國」魏國實力、地盤較強大,即使提了曹孟德也不能把他怎麼樣,權且求同存異,求得「三國」統一。但後來司馬懿平歸一統,改為"晉朝",直至最後的"南北朝」!????感謝各位朋友點評點贊互動關注!??????????????????????????????????


此乃演義,非史實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