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塘和乐邨是最「年长」屋邨之一。

【星岛日报报道】(星岛日报报道)政府有意调整沿用多年的公私营房屋「六四」比例,增加公营房屋供应,除了填海造地、开发棕地和私人农地外,据了解,港府亦有意接纳经民联的建议,研究将部分楼龄过高、地积比低高龄公共屋邨进行重建,借此增加公屋供应;预料即将公布的《施政报告》估计亦会触及有关问题。消息指,由于现时维修高龄屋邨的单位费用不菲,房委会已计划稍后为高龄屋邨再进行「体检」,如发现结构状况转差,不排除会建议拆卸。

房委会辖下现时有不少的高龄屋邨,楼龄超过四十年的屋邨,最新已增至超过二十条,而同样位于港岛的模范邨和西环邨,楼龄更双双超过六十年。房委会于二○一三年完成评估二十二条非拆售高龄屋邨的重建发展潜力,但其后随即澄清,有关名单是只是作为日后考虑进一步进行更详细重建研究的起步点,绝非决定有关屋邨会于短期内按确定时间表进行重建;房委会在过去数年,只曾决定拍板重建白田邨、美东邨和华富邨,比例相当低。

不过,随著可供发展公屋的用地渐见紧绌,当局对屋邨重建的想法正酝酿改变。消息指,当局留意到现时有不少旧邨的用地,其地积比率皆未用尽,重建该类屋邨是其中一个可以提升房屋供应的方法,更估计个别旧邨有机会透过重建增加数倍的单位,作为中短期房屋供应来源,这增加房委会再次推出屋邨重建的可能性。

资料显示,马头围邨和福来邨是高龄屋邨之中最矮的屋邨,楼高分别不足四十五和五十米,而楼龄同样达五十六年的和乐邨的彩虹邨,楼高亦普遍在六十米以下,具备透过重建而增建单位的潜力。

房委会现时辖下的最「年长」屋邨,如西环邨、模范邨、马头围邨、彩虹邨和和乐邨等,大部分于十年前曾经通过结构勘察测试,在维修配合之下,可以保存最少十五年,只有华富邨被纳入清拆计划。据了解,房委会早前曾经讨论,高龄屋邨在进行结构勘察后,已经过十年时间,距离建议保留时间只相距数年,是时候再进行另一次结构勘察。

消息人士指,公屋单位楼龄愈高,维修费用愈贵,为个别单位进行大维修一次,就需要高达五万元,倘若部分屋邨在是次「体检」中,被发现结构状况转差,不排除会建议拆卸。

一直提倡重建高龄屋邨的经民联,今年较早前曾发表报告,称加快重建「年老」屋邨,可提升土地使用效益,更曾邀请运房局局长实地视察尚未重建的石硖尾邨单位。

经民联副主席林健锋指出,本港现存的不少高龄屋邨,居民早年也是以「开荒」性质入住,但随著大型运输系统落成,纷纷成为位置优越的市区屋邨,一旦进行重建,除了能以较高地积比率发展,亦可带来今天最为缺乏的市区单位,「这些其实是熟地,地积比率即使不是倍增,最少亦可增加三至四成。」

房委会过去一直忧虑,本港缺乏接收重建屋邨居民的土地,担心推动公屋重建反而增加轮候公屋的时间。林健锋认为,启动重建后首一、两年,虽然或会拖长「上楼」时间,但由于重建完成后可以增建单位,长远有助缩短轮候时间。他又建议当局在屋邨物色空间,例如球场或商场,先兴建一至两幢楼宇用作原区安置,其后再为地区补回相关设施,料可减低对轮候家庭所带来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