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魏延和楊儀的死,並非是諸葛亮為了劉禪鋪路,魏延是被楊儀所構陷而死,楊儀是嫉妒蔣琬,自己作死,而蔣琬才是諸葛亮為劉禪留下的接班人。事實上,不但是諸葛亮在為劉禪鋪路,劉備早就為劉禪留下兩個人才,這兩個人才也都得到諸葛亮的認同和重用,這兩人就是被劉備任命為「太子舍人」的費禕和董允。太子舍人就是負責東宮劉禪的宿衛,以及文書處理等等。後來,董允又擔任「太子洗馬」,費禕則擔任「太子庶子」,這兩個職務都有教導太子的責任了。因此,諸葛亮的《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

費禕和董允才能和品格都是上上之選,二人後來也同為「蜀漢四相」之一。劉禪繼位後,費禕和董允的地位自然更重要了,費禕之後深入參與北伐事務以及朝政中,宮中劉禪的身邊主要就是董允了。所以,我們常常看到董允嚴厲教導劉禪,多次責備黃皓。但是,既然都知道黃皓不是什麼「好貨」,為何諸葛亮不幹脆廢了黃皓,絕了後患?最重要的原因,諸葛亮信任董允,諸葛亮和董允的父親董和是至交,自然了解董允,可以放心把宮中的事務交給他。除此外,還有幾個原因。

第一,劉禪對國事不熱衷,前期別說黃皓,連劉禪都沒掣肘蜀漢政務,對蜀漢危害很有限。第二,黃皓地位不高,終董允一世,不過黃門丞,屬於少府或者黃門令的屬官。第三,黃皓的性質更像是劉禪的「玩伴」。第四,劉禪此時有小過,就此拿掉黃皓,相當於打劉禪的臉,搞不好適得其反。第五,董允在時,對劉禪,黃皓很嚴厲,黃皓也最怕董允。第六,諸葛亮為了北伐,已經心力交瘁了,再負責宮中事務,豈非更快累死。諸葛亮去世於234年,董允去世於246年,過了十二年的時間,黃皓才跳出來和接替董允「侍中」職位的陳祗合作,參與朝政。

所以,不要把所有的事都算到諸葛亮頭上,而且還是十二年後的事。黃皓能跳出去來參與朝政,自然和蜀漢人才不濟,進入時代後期有關。「蜀漢四相」的最後一人董允去世後,姜維帶兵在外,接替董允「尚書令「職務的呂乂資歷和才能不夠,對劉禪的影響力很有限,這才讓陳祗和黃皓趁機崛起。而「心有餘力不足」的諸葛瞻了,直到261年才和董闕執掌尚書台,這時陳祗都去世後,蜀漢離滅亡也不遠了。


謝謝悟空邀請,我是歷史直男A,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來說說諸葛亮為何要除掉魏延和楊儀。魏延是劉備生平最信任的大將之一,長期鎮守蜀漢命根子漢中郡,威望和能力僅次於「五虎」,為人性情高傲,孤僻,擅長練兵,但是不擅長交際,朝中無人是魏延朋友,假如諸葛亮一死,將無人能夠壓制魏延。

而楊儀很明顯是諸葛亮培養來對付魏延的,楊儀政治能力出眾,是蜀漢北伐的後勤部長,是諸葛亮得以不斷北伐的運輸中心,但是為人斤斤計較,平生處處與魏延惡鬥。

諸葛亮預計自己死後,以魏延的能力和威望,劉禪難以壓制,才設下一個局,讓本來有矛盾的楊儀和魏延倆人自傷殘殺。但是這裡要魏延伸冤,魏延臨死前只想殺掉楊儀,至於造反,魏延還真沒想過。諸葛亮死後,魏延依然想繼續北上伐魏,就算最後大軍不聽魏延指揮,他僅僅歸咎於和自己有矛盾的楊儀,而沒有做出造反的舉動。

北伐大軍往成都撤退,魏延燒毀了北上的棧道,而南下追趕楊儀,欲報一己之仇,沒想到被小人楊儀提前污衊造反,魏延也不甘示弱,也上告楊儀造反,結果整個蜀漢朝廷沒人幫魏延說話,魏延造反成立。等魏延人頭落地,楊儀狠狠的踩踏魏延的頭顱,狂罵魏延。到魏延人頭送往成都,劉禪依然沒有相信魏延造反,僅僅命人厚葬魏延。畢竟劉禪再笨,也知道魏延是父皇劉備寵幸的大將,要說魏延造反,劉禪打死都不信,但是劉禪此時早就被諸葛亮架空了權力,愛莫能助而已。

而自以為殺掉「造反」魏延有功的楊儀正得意洋洋向劉禪邀功的時候,一桶冷水潑了下來,劉禪不單止不賞賜楊儀,反而架空了楊儀的權力,封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官職給楊儀。從此楊儀心生怨恨,整天散布些造反的言論,結果被費禕打了個小報告,劉禪當即大怒,準備殺掉楊儀,要不是蔣琬求情,小人楊儀早就人頭落地。但是就算這樣依然躲不過流放的命運,流放途中,楊儀得了抑鬱症掛了,就這樣,諸葛亮的一個局殺掉了魏延和楊儀。

其次再來說說為何諸葛亮沒有順手除掉黃皓。一來,諸葛亮生前,黃皓只是宮中普通的小宦官,根本無法觸及權力的尖端,想要掌控後宮簡直痴人妄想。更何況當時真正掌權的是諸葛亮,宦官敢染指後宮的權力,簡直就是把脖子洗乾淨了,等諸葛亮宰。黃皓每次面對諸葛亮都小心謹慎戰戰兢兢,根本沒有能力和膽量去為非作歹。而在諸葛亮看來,這樣的小人物就跟蒼蠅一樣,隨手就能拍死,根本不值得自己費心考慮,因此才會將其忽略。

二來諸葛亮凡事親力親為,多次忙於政事和北伐,精力有限。劉備託孤後,諸葛亮為了挽回蜀漢的禿勢,諸葛亮不是在北伐的路上,就是正在北伐的路上。此外,諸葛亮喜歡凡事都插上一手,整個國家大事小情都要他親自操心。不單止要考慮和魏吳兩國的關係,還要調停蜀漢內部各派別的利益衝突。根本沒精力管劉禪的後宮,更何況此時黃皓只是一個小小的太監。

三來,等黃皓真正掌權,諸葛亮其實早就掛了N年,就連繼任蔣琬和董允等人通通都掛了,只剩姜維死死撐著,但是姜維正忙著北伐,根本管不了黃皓,諸葛亮根本就沒想到一個小太監能有顛覆蜀漢的能力。很多人都忽略了劉禪才是決定性因素,假如劉禪要墮落,沒有黃皓,還有張皓,吳皓,黃皓只是劉禪墮落的代言人而已。

劉備一輩子最痛恨的就是宦官,平生掛在嘴邊的就是「親賢臣,遠小人」,沒想到自己的蜀漢江山卻被宦官葬送,真是諷刺!

蜀漢滅亡後,黃皓被司馬昭梟首示眾,一個亡國的替罪羊黃皓就結束了他的一生,但是卻沒人注意到劉禪的墮落才是蜀漢滅亡的關鍵。


黃皓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只是一個地位很低的小宦官,諸葛亮不會知道他以後的情況。直到諸葛亮去世後,黃皓才開始阿諛獻媚,謀求陞官。侍中董允知道後,多次勸諫劉禪、責備黃皓,黃皓十分懼怕董允,始終不敢為非作歹。董允在世時,黃皓的官位一直不高,直到董允在246年去世後,由陳祗接任侍中,不再排斥宦官黃皓。使得黃皓開始有機會參與政事,禍亂朝政,並且向劉禪進讒言,大將軍姜維被迫去沓中屯田,使魏國在263年南侵伐蜀有了可乘之機。


原因如下:

A,黃皓是後主劉禪最寵信的大宦官,諸葛亮誅殺他必引起劉禪不滿,甚至遭到後主猜疑,造成不必要麻煩。

B,受劉備托弧之恩,諸葛亮鞠躬盡瘁,一心北伐,誓死完成統大業,無遐顧及後方。

C,五丈原時黃皓對蜀漢威脅還沒做大。

D,當時朝中尚有費褘,董允,姜維,馬岱等賢臣名將。他們能壓制黃皓。


這個魏延和楊儀的死和諸葛亮是沒有關係的,在說前期黃皓還是很老實的。


首先,在諸葛再世時,黃皓還不敢有異動,充其量就是劉禪身邊一個宦官;自諸葛死後,蔣琬、費偉當政,黃皓的動作也沒有太大,況且朝中還有董允這個賢臣,黃皓此時是劉禪最喜愛的宦官,只是在皇宮給劉禪吹吹風扇扇火,並無真正干預朝政;董允死、姜維當政,黃皓的動作開始逐漸變大,在朝在野四處斂財,向劉禪污衊以前得罪過自己的人,姜維注重軍事,對朝政並無過多用心,放置黃皓的行為越演越烈。


諸葛亮內心有怕,怕劉禪對他猜忌。劉備託孤,說劉禪能扶則輔,不能則讓。作為臣,他也嚇死了,所以他一般對劉禪很恭敬,不敢露一點不敬,怕劉禪多想,也怕眾臣多想。老讓人懷疑你想篡權,那還不夾著尾巴做人?黃皓作內侍,主要陪劉禪玩,寵信的很,要不劉禪昏庸呢。黃皓也使一次祁山出兵失敗,還讓劉禪很羞愧,覺得對不起相父諸葛亮,但轉眼就忘。


諸葛亮不殺黃浩是因劉禪是君而諸葛亮是臣,諸葛亮不能管得太多跟劉禪鬧僵;再就是諸葛亮不善用人不善識人,不看功過只是偏面猜測就殺魏延,守街亍的重任不交王平而是交給從未帶過兵的馬儍,馬儍也可能是不錯的將才,但需要在不太重要的陣地煉煉後,看實際情況再給予相對的職位才是,一開始就給要位豈不誤大事。所以說諸葛亮在識人用人上,是他事業的一大敗筆。


諸葛亮是丞相,主要是對外的,對內的是皇帝。蜀漢承東漢的舊制,桓靈之亂不是一大群武將強攻皇宮誅殺宦官還死過哪個太監?宦官就是皇帝的家臣,打狗也要看主人的。諸葛亮越權行事不會有任何的結果反而會被劉禪猜忌的。再說了,就算殺了一個黃皓皇帝不賢明還會有李皓張皓的。


這問題不好回答,諸葛亮在世有黃皓的空間?別外魏延是被諸葛亮殺的嗎?魏延同諸葛亮同屬荊州利益集團,是蜀漢行政的基石,諸葛亮後期的人才代替是平化益州本土集團,這是不得不步吳國用人之道的後塵,他死後巨大的利益真空對誰更有利?況且魏延當時在何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