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大學》言:“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

  爲什麼?《大學》解釋:“人們對於自己所親近喜愛的人,會有偏心;對自己所輕視厭惡的人,會有偏心;對自己所畏懼恭敬的人,會有偏心;對自己所憐憫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自己所傲視怠慢的人,會有偏心。”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來,人難免以個人的好惡來判定一個人,從而在言行上表現出偏頗的行爲。修身就要克服這種傾向。

  孔子有過類似的失誤。澹臺滅明,字子羽,魯國武城人。他曾在子游手下做過小官,後經子游引薦,跟隨孔子學習。但他相貌醜陋,不象個好人的樣子,孔子不怎麼喜歡他。

  後來他自己退而修行,跟隨子游到江南講學,拜他爲師的有三百多人,各諸侯國都傳頌着他的名字。孔子知道後感慨的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喜愛一個人一定要以正確的方式對待他。在弟子中,孔子最喜歡顏回,孔子的學生也都知道。孔子有一次問子貢,你和顏回哪個聰明?子貢說,我哪裏趕得上顏回。顏回聞一以知十,我聞一隻知二。孔子高興的說,你說的對,我和你都趕不上他。

  但孔子喜歡顏回,絕不逾越禮制的規範。顏回不幸早死,孔子非常的悲痛,顏回的父親向孔子借車來做運棺的禮車。孔子拒絕,說:“孔鯉死時,也是隻有棺沒有禮車。我曾經擔任過大夫,依禮是不可以步行送葬的。”

  顏回的師兄弟想爲顏回舉行隆重的葬禮,孔子不同意。但師兄弟們執意厚葬了顏回。孔子知道了,說:“回啊,你把我看作父親一樣,但我卻不能把你看作兒子一樣。這件不合禮的事情不是我的主意,是你同學們做的呀。”

  愛之以道,所以孔子非常喜歡顏回,其他的弟子不僅不妒忌,反而加以成全。《論語》中除了孔子,最紅的就是顏回,表面上看是孔子這個老師成就了顏回,實則是顏回的師兄弟使顏回留名啊。

  喜愛一個人要幫助他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子貢也是孔子特別欣賞的學生,但子貢言語刻薄,常“方人”,就是指摘別人。

  孔子勸告說:“你已經很傑出了嗎,要是我,就沒有那麼多閒功夫議人是非。”子貢自誇:“我不願意別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不願意以此加在別人身上。”孔子提醒:“這還不是你做得到的。”

  對那些不喜歡的人,要認識到他的優點。孔子說:“君子不會因爲某人的話說得好就推舉他,也不會因爲某人品行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論。”

  孔子在衛國呆了很長的時間,與衛靈公多有交往,衛靈公有種種偏差的行爲,但孔子也認識到他的優點,說他善於用人,所以雖然有許多可指摘的地方,但還沒有弄到國家敗亡的地步。

  人的感情偏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情境的轉換而發生變化。《韓非子》講了一個故事,說私自駕駛國君的車子會被處以斷足的刑罰。彌子瑕在衛靈公面前很得寵,彌子瑕母親病了,彌子瑕假傳命令駕着國君的車子就出去了。

  衛靈公知道了,說:“彌子瑕真孝順。爲了母親,連斷足的刑罰也顧不上了。”還有一次彌子瑕喫到一個很甜的桃子,便把剩下的半個給了衛靈公。衛靈公說:“彌子瑕真愛我,有什麼好喫的都會想到我。”

  等到彌子瑕年老了,寵愛淡薄了,得罪了衛靈公,衛靈公說:“這個人曾經假傳我的命令私駕我的車子,後來竟然把喫剩的半個桃子給我。”同樣的行爲,先前被讚美,後來卻獲罪,原因是衛靈公的愛憎起了變化。

  要正確的看待一個人,一定不能讓情緒影響自己的理性

  《大學》引用一則諺語說:“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人們不知道自己子女的缺點,也不知道自己莊稼的豐碩,因爲自己或喜或厭、或敬或怒的主觀情緒影響了自己的心態,不能夠客觀的認識人與物。所以《大學》總結說,這就是不修身,就規範不好家庭的原因啊。

  王陽明認爲,格物致之誠意正心修身雖然是五個方面,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合起來,不過是修身一件事而己。他說:“何謂修身,爲善去惡之謂也。”前面四個步驟,最終要落實到個人的言行。不能以個人的主觀情緒表現出偏頗的行爲,一旦有所偏頗,在家家難齊,在國國難治。

  不管是喜歡一個人,還是厭惡一個人,抱着善良的心意與之交往,客觀的看待他的優缺點,也許是正確的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