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考试都快挂了,好在有爱情哲学的讲座能滋润心灵,结束后深深觉得哲学思维能使我们看清解不开的自我冲突,决定来分享 ! 为了厘清有关爱情哲学的问题,我们先讨论了 :

 

1. 两极谬误 : 利用问题或是语言等等,去导致人被局限于两难情境。

举例,世界上常使用二元分法去判定性别,使人无法联想到其他可能性。事实是,在中南美洲的许多国家本来就有跨性别者的传统观念,只是我们不知晓。我们能不能学习在两极谬误中,去思考第三种选择 ?

 

2. 许多班上同学提出的爱情大哉问里,背后核心所要探讨的其实是社会学问题,例如其中一题 : 「为什么很多人会攻击台女跟洋人交往 ( 不论是一夜情、纯肉体关系还是固定交往 ) ,却很少看到有人攻击台男和洋女交往 ?」老师点出,这里的「洋人」其实被提问者指定了白人,为什么我们常把外国人限定于白种人 ? 原题目又牵扯到台湾人的自我贬低 ( self-degradation ),属于社会结构、阶级的面向,和哲学有了分别,而社会学和哲学的共通点便是「叙事」,我们怎么去解读一件事的 ?

 

3. 有哲学家曾言 : 人是万物的尺度。意即,物或是事之所以有了意义,是因为人赋予其解释,并非它本身即有的特质,现在多数人会在讨论时,用心理学、演化学诸如此类的学说或数据去引证,我们在思考时能否看清楚这点 ?

 

再来,是针对大家大哉问老师的回答 :

 

提问一 : 该不该吃回头草ㄇ?

在电影王牌冤家里,男女主角因为彼此相恋过于痛苦,因而选择了一种可以洗掉这段记忆的特殊方法,没想到,即使重新开始,两人还是会相遇、相识、相爱,后来他们才发现原来身旁所爱之人,竟然就是当初导致清洗记忆的源头。究竟我们有没有勇气去面对曾经失败过的爱情 ?甚至在知道结局有可能还是会不尽人意的状态下,愿意再拚一次 ? 这跟提问有些类似。

 

说真的,每个问题的答案方可是 "It depends." 没有该或不该,借由观察他/她,我们才更有机会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人选,有些人会因自身的一次经验,就坚决认为绝对不要吃回头草or回锅肉,但是这是举证错误,当事情没有通则时,( 再加上人类世界变数之多 ),不能以一例去证全部。不要把造成一次阻碍的因素归纳成人生信念,不然你会错过本该有的机会,也许得不偿失,宣称自己是真爱无敌派的老师如是说。

 

针对这题,老师另外提到了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会过度偏重先前的看法,第一印象常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感知。

 

提问二 : 古今怎么去看待 May December relationship ( 老少恋 ) ?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年龄差距大的恋爱是恶心的 ?

其实很多国家的大部分的婚姻都是老少恋,看看南亚的童婚,再次强调,事的解释是人所建构出来的,会觉得恶心,其实亦是如此。

 

后来我们就偏题了,聊到了最近要公投的同婚案与一夫一妻制。

 

老师问了一个问题邀请班上一同讨论 : 在一夫一妻的体制下,是男生还是女生比较受惠 ?

有同学拿一夫多妻制去比较,直到有另一同学道破我们的思考逻辑 : 为什么我们优先考虑的比较点是一夫多妻,却没想到一妻多夫的case?这就是昨天哲学选修课所提的第二性,女生通常是第二个才被考虑到的性别,跟父权有些关联。回到老师的题目,答案是男生的利益较大,若是没有加以规定只能一夫一妻,有钱有势之人通常有多妻,因为养得起,然而造成了在权贵上无优势的男性如同罗汉脚,当女人的数量是有限的时候,他们就结不了婚。当一夫一妻制确立后,男性之间的竞争力不再容易对男性群体促成威胁,所以对男生而言是效益变大。

 

至于提问二,我们连接了另一提问 : 有老师曾说,当你去爱上一个年纪比你大二十几岁以上的人时,不禁会令人怀疑你的原生家庭可能有点问题。你的见解为何 ?

 

此提问又掀起了那位老师的另一个陈述 : 当你吸引到的对象经常是不好的 ( 例 : 恐怖情人 ),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可能是也有问题的。

针对陈述,老师只有一句总结,我们不该去检讨受害者。然而,有时候会说此话的用意是一种提醒,既然身旁周遭是无法预期的,也难以改变,我们只好从自己身上检讨,是不是好像避免了某些因素,便能躲掉恐怖情人 ?

 

老师又做了回应,即便当那句陈述为事实,这样的事实也藏著标签,像是说出,在美国黑人犯罪率高于白人,因此要特别提防黑人,就是一种贴上标签的作为。

 

后来,我们回到了那一题 : 「为什么很多人会攻击台女跟洋人交往 ( 不论是一夜情、纯肉体关系还是固定交往 ) ,却很少看到有人攻击台男和洋女交往 ?」

因为当我们看到比我们 ( 指台湾异性恋男 )更占这世界便宜的族群,比我们更轻易地交到女朋友,这些异性恋白人直接伤害到了台湾异男的自尊心,我们的自我贬低 ( self-degradation ) 被启动,把怒气出在和白人展开 CCR 恋情的台湾女生,「台女就是贱,喜欢大GG。」这种言论的背后即是出自于此,不管是更进一一步去贬低比自己更没有特权的女生群体,又或是用性器官的大小去贬低自己,毕竟我之所以没有被选,那个我唯一最先想到的、最冲击的原因,就是我的雄性特征没他大呢。

 

因为我们还有讨论到异性恋霸权,老师做了一个结语 : 文明能有所进展的关键,便是在于人有了能力,开始去照顾那些在过去时代会被淘汰的人 ( 例 : 残障人士、同性恋等等 ) 。因著这些在过往又或者是被现今所认知的弱势,我们的文明才能变得复杂、丰富,我们学习去体会人。

 

小结是我今天最喜欢的一段话。

 

后来因为我还是有些疑问,就又和老师多聊了...... 三小时 ! ( 超夸张的)

 

与晋吾老师的课后问答 :

 

1. 为什么我们不能单纯相信,有女生就是因为自身喜好及因认同宗教文化,而穿 Burka ? 为什么不能给予她们自由 ?

 

首先,我们要来追溯自由的意义,中文只有自由一词,不过在英文里表达自由的有二字, 在 Cambridge 字典里是这样被定义的,顺便补一下 liberty 的第二种解释 ( 出处则是韦氏字典 ) :

 

(1) freedom-the condition or right og being able or allowed to do, say, think etc. whatever you want to, without being controlled or limited

(2) liberty-the freedom to live as you wish or go where you want

-a right or immunity enjoyed by prescription or by grant : PRIVILEGE
 

两种之间的差异在于, freedom 比较像是基本的自由,像是吃东西、喝水等等,并不会被纳入法条,是一种不被控制的自由;liberty 则是强调人格的自主,是被法律列举保障的自由,如迁徙自由,是需要被争取而来的,透过一项项人权的出现,被解放出来。而 freedom 的基础是建立在当社会或是你身处的环境,承认 liberty,同意你的作为时」,才可有所展现,像是罗尔斯的正义论前提之一,也就是平等自由权,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去享有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毕竟当每个人的 freedom 过大时,反而会失去,假设每个人都不受现今法条的绑缚,虽然各种事都能做了,但同时大家会害怕自己原先的生命权、财产权被剥夺,反而自由缺少了保障,因此 freedom 是需要有 liberty 的支撑,liberty 又是为求平等而使人开始拥有的特权 ( 说起来有些矛盾,简单来说,就是其实能够拥有和其余人相同且平等的权利也算是一种特权,因为相较之下,有人身处的环境是根本没有 liberty 的观念)。

 

回到 Burka,我想引述这篇文章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596

「所谓世俗主义,白话来说就是政教分离,让宗教跟公众生活保持距离。法国人认为,宗教自由是私人的,私底下要信仰哪种神祇是个人自由,但不应该带到公众生活中。这样的世俗主义,最早反的是罗马天主教。甚至在1905年的反教权之争后,政教分离正式成为法国法律的一部分。政教分离的界线虽然有些模糊,比如说法国还是有耶稣升天节;但在法国绝对看不到总统就职时,手按圣经宣示,或是说公立小学中,孩童去演耶稣诞生的戏码。而因为法国境内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口大幅增加,导致原本针对天主教的政教分离,慢慢转向伊斯兰教。过去原本对于配戴头巾一事,法国并没有划出明确的界线,但在2004年时,法国政府规定,在公立学校或是任何官方场合中,禁止配戴任何「明显的」宗教饰物,这当然包含伊斯兰女性的头巾,但也包括锡克教的头巾帽(Turban)或是犹太教男性的小帽。法国尊重任何人私底下的信仰自由,但同时也希望在公众场域维护其他非信仰者的自由,两者应该要分开。」

 

老师说,当你在学术的殿堂里,透露出了一个象征 ( 有可能是权力 ),这样尽管只是服饰的有别,都有潜力使展开对话的双方有不平等的基础,在法国,穿 Burka 的 freedom 并非平等 liberty 下的最广泛基本自由。

 

再来,政治上通常指的自由,是不包括「被压迫的情况下,所做出任何选择」。举例,当有人拿枪抵著你的太阳穴,要你做出利他 ( 拿枪人要求 ) 的选择,那你所做出的决定,并非是出自于自由,虽然有人表示 : 你可以选择死啊 ! 但那已是超越政治上所认同的自由定义。

 

有研究指出,伊斯兰女性若是生长于普遍受了教育的地区,是完全不会考虑穿 Burka 的,也不认同。这使我们很难去相信,Burka,这个来自于父权体制,用来拘束女性的穿衣方式,不是一种压迫,因认同而穿 Burka 的女生所表现出的自由,并非是自由。

 

「被压迫的情况下,所做出任何选择」这点让我们又重提了电车难题,现实中我们根本很难陷入如此棘手又急迫的情况,这问题会被设计出来,不是在于有无正解或是选了哪条道路,重点是你下决定背后的思维是甚么。

 

2. 为什么要用女性主义的名义,去追求性别平等,而非反性别歧视主义」之类的 ?

 

许多在twitter上一波又一波的#hashtag响应,不也是使用被压迫那方的名称,去强调他们的身分认同吗 ? 假使有天现况改变时,我们当然可以变成 anti-sexism,但是目前男女生就是同工不同酬、女生被社会要求在家得要免费劳动。老师延伸,在性别打结一书里,作者并不认为男生可以直接参与女权运动,你可以给予 distance support,但男生无法在此代表女性,因为那是身分认同,男生当然可以支持与尊重,但他们在普遍的情况下终究是不可能变成女生。

 

因为对话太多,所以之后有时间我再来补齐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