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以為他識大體,但打仗都是差點就能贏卻總是敗。曾流落他營中接觸過他的歐陽直說他殘忍暴躁,史籍中又有幾條他他崇佛謙退的記載,還有,劉文秀的遺策可行度如何?


南明諸將中,除三傑外,其中佼佼者,必劉文秀也。

在大西軍中,國主驕縱,定國剛勇,按照小說的套路,三人組自然需要安排一個和稀泥的角色,而劉文秀,也一直作為大西軍的調劑,中和著孫李二人的矛盾。

說來也怪,當年太湖、漢水裡游泳,鳳凰山下齊心協力飛渡長江的三兄弟(艾哥哥早夭,不提),在復了半壁江山後直接兄弟鬩牆,反目成仇。

可能迴天無力的,不僅僅是李定國,還有劉文秀。

自製MOD《明末風雲》中的蜀王

————————————————————————————————————————

劉文秀,延安人,城市戶口,從名字來判斷,應該受過不錯的教育(高迎祥應該不是城市戶口)。出自書香門第(假設)的劉文秀,早早的就扛著傢伙跟著張獻忠東徵西討。而張獻忠所到之處又是燒殺搶虐,劉文秀耳濡目染之下,幹點不符合自己人設的事情也是意料之中的。

如:

文秀儀度溫雅,柔和謹慎。入滇之初,曾屠武定,已而悔之,自是不妄殺一人。

——南明史·劉文秀傳

這大概就是題主所說,歐陽直認為一直以循循之風著稱的劉文秀殘忍暴躁的原因。

個人到是覺得劉文秀幹了這些事反而很好的彌補了自己扮演土匪角色時期的一些不足。

且說張獻忠入主四川,時川中諸鎮並立,其中不乏有能御賊者,而最能刷張獻忠的人,便是曾公子,曾英。

自製MOD《明末風雲》中的曾公子

掃蕩川中諸鎮應該是大西軍的黑歷史,即便是李定國也難逃例外。此時的大西軍,大抵就是當年的孫十萬,被上任的明軍新將當做新手副本一樣的刷著。

這段時間,劉文秀也背了不少鍋,畢竟戰績掛彩不好看,在於曾英的一戰中,直接連帶著張獻忠一起被打出了川中,而曾英本人也憑藉此績,威震川東,後來在川蜀中攪和的那些人大部分也出自曾英的手下。

且說大西軍在成都建國碰了壁,無奈只能北上,於是孫國主就上位了。(鳳凰山之戰,張獻忠戰死,大西軍決定南下)這時候大概是劉文秀人生中的第一個高光時刻:

獻忠死,隨孫可望攻重慶,阻江不得渡。文秀善泅,水行如平地,頃刻數十里,沒而往,奪南岸舟渡。已過烏江,亦如之。 ——南明史·劉文秀傳

雖說劉文秀是個陝西人,但是水性卻很好,在緊急關頭飛渡長江,渡重慶,破貴州,入雲南,一氣呵成。

而這段時期,劉文秀在大西軍受挫後,思想也發生了轉變,和艾能奇、李定國背著孫國主私下商量「尊王攘夷」。在平定沙定洲之亂後,勢窮的永曆小朝廷向大西軍伸出了橄欖枝,在楊畏知的好說歹說下,於是孫國主決定轉正,當然過程一波三折,甚至為未來大西軍內亂,三兄弟同室操戈埋下了伏筆,而永曆王朝的智障操作也不僅限於這一次。

在這期間,劉文秀經營川蜀。因為楊展之死,川中大亂。於是,劉文秀在烏江大敗強藩王祥,盡收其眾;在川南降服殺害楊展的袁韜、武大定;其部將盧名臣因重慶為清軍圍攻,入涪州,執殺李佔春,逼走於大海。至此為止,曾經活躍在川中的曾英部將們,已盡數為劉文秀所滅。

因得益於隆武時期,何騰蛟、堵胤錫等人推行的合營之策,大西軍順勢成為了永曆朝的頂樑柱,給這個一直在跟農民糾纏著的王朝注入了一股嶄新的來自農民的血液。

此時幾位新晉的王爺們,準備著幹一番大事。

1652年,也就是永曆六年,這個獲得新生的小朝廷為了拆清廷分兵南下的招,兩路開戰。

東路是即將和孔有德決戰李定國。

北路則是本文的主角(好像存在感有點低),劉文秀。

劉文秀的對手和孔有德不怎麼像,嚴格來說,差距很大。因為這個人是吳三桂。

由遊俠網論壇白帝子繪製的吳三桂

此時的吳三桂基本上已經放棄治療了。身在北國,看著自己的母國不斷的被吊打、滅國,真不知是一種怎樣的滋味。

剃了頭的吳三桂,那個平西王吳三桂,和他麾下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以十萬兵進駐保寧,陷成都、重慶、嘉定、敘州諸府,並擊退了名將白文選。

而劉文秀,身經百戰,自然知道該做足準備來應對吳三桂的攻勢。

夏,可望復命文秀率王復臣、賀九儀、韜、大定、張先壁、張光萃將步騎八萬、舟千,自烏撒、雪山關、永寧、瀘州出敘州,會文選嘉定,向成都,復陝西。 ——南明史·劉文秀傳

如此陣勢,再加上十餘頭戰象,不知道吳三桂怎麼打?

劉文秀大手一揮,大西軍瞬間收復了幾乎除了保寧外的四川全境。可那吳三桂是何許人也,怎能忍受這樣的敗績?於是吳三桂決定親自出擊會一會劉文秀,被大象騎臉,於是單騎突圍,退守保寧。

此時李國翰也逃到了保寧,於是吳三桂開始商議是不是要放棄四川撤回漢中。

至此,大西軍完成了對吳三桂的全境封鎖,保寧之戰也即將打響。

「西軍必勝!」在保寧之戰的前一刻,料想劉文秀心中應該也迴響著這樣的話語。

可惜,意外發生了,畢竟穩如飛龍騎臉也是可以輸的。

戰前,劉文秀的副將王復臣諫曰:三桂,勁敵也。我軍驕矣,彼方致死。以驕軍當死敵,能無失乎?

這是王復臣在此戰中給劉文秀提出的第一條軍事建議,劉文秀可能覺得吳三桂養老多年,狀態早已大不如前,怎能跟自己相比呢?沒聽。

於是,王復臣又給出了第二條建議:毋圍城,圍則師分而弱。

劉文秀聽完,覺得王復臣這個人太膽小了,還在老子面前玩謹慎?於是回答道:三桂坐守孤城,計日可下,將軍何怯也!

劉文秀說完,便讓工程造浮橋於七星壩上渡河索戰,然後安排兵馬把保寧城周圍的要點全佔了,還擺了個圓月陣給吳三桂觀賞。並讓張先壁以長矛大隊擺在大軍西南陣尾的蟠龍山下。而這一擺,就擺出事來了。

先壁勇而輕敵,三桂登城見之,曰:「是可襲而破之。」出精騎突其壘,果驚潰。

——南明史·王復臣傳

《明末風雲》中的張先壁

張先壁這個人呢,滇營出身,靠刷張獻忠起家,被稱作「黑神」,部下三千人號稱滇奇營,在何騰蛟那混的風生水起。後來何騰蛟死了,沒人管飯,靠孫可望拉了一把,就跟了孫可望混了,被封為沅國公。

從簡歷來看,張先壁本身呢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他的弟弟張先軫就有問題了。

吳三桂悉銳突陣,先軫慮兵恇怯,軍濟斷其橋,先軫死,文秀軍退,多溺死。先壁歸,可望杖之死。 ——南明史·張先壁傳

總之,吳三桂在這一仗中完美的發揮了他作為一員邊軍宿將的基本素養。面對劉文秀堅不可摧、士氣高漲的軍陣,吳三桂並沒有選擇依城據守,反而主動出擊與劉文秀對峙。並準確的抓住了劉文秀軍陣中那一絲弱點,將之迅速的擊破,短時間取勝後又佯裝敗退,引誘劉文秀開陣追擊,完成翻盤。

似乎當年小師橋下,也有這麼一出呢。可惜張先壁這員猛將卻沒能成為太史慈。

不說劉文秀與吳三桂的軍事水平上的高低,單看幾年後的七星關之戰、磨盤山之戰中吳三桂的軍事表現,不得不說,真是大明氣數已盡哉!

保寧之戰,大西軍大優被翻,似乎真是天命難違?

即便劉文秀聽了王復臣的話又能如何呢?無論是白文選的援軍,還是張先壁的殿後,都已經沒什麼用了。

且說劉文秀兵敗回雲南,此時東路的李定國已經兩厥名王,天下震動,孫國主心中自然不爽。於是強行令劉文秀出徵湖廣刷一波戰績。作為和事老的劉文秀決定拒絕。

文秀聞之,單騎見可望,言力劣不任,可望強起之。

這時是永曆七年,順治十年,為了彌補李定國撕開的缺口,大清派出了洪承疇南下來找場子。

次年,劉文秀以兵十萬餘,象四十頭東徵(不得不說孫國主運營能力真是極強的)。半路遇到個隱士,於是便送了點東西,一見如故,結為好友,喜不自勝。

起初,劉文秀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於是水陸並進,讓盧明臣率水師先行,大軍隨後。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正當盧明臣的舟師準備框框A上去時,七月到了,李商隱有詩云,巴山夜雨漲秋池,時值秋雨季節,江水泛濫,水流湍急,於是劉文秀掉隊了。而盧明臣因為秋漲流迅,在常德一帶中了清軍埋伏,六戰不敵,敗退龍陽,身中數箭,焚舟赴水而死。

先頭部隊GG,劉文秀沒轍了,打下去也不是辦法,遂還師貴陽。

如果說保寧之戰是劉文秀不聽副將諫言的鍋,那麼此次東徵應該是完全的天命難違了。

鑒於以上所述的兩次以劉文秀為主帥的軍事行動,雖然這兩次皆以失敗告終,但結合前因後果,不難看出劉文秀其實自帶槍兵的debuff。無論是擺陣行軍劉文秀都挺得心應手,既能復川蜀全境,又可以舟師競速長江,完全可以擔得起名將之風的評價。

之後,孫李爭鬥,劉文秀私以數騎詣定國,言明國家大義,直指孫可望為董卓,並借誅董之後的局勢諫定國,也算是糾正了晉王那顆可能會成為曹操的心吧。在孫可望兵敗北遁的時候,劉文秀又刺血書來挽回兄弟三人曾經的情義以及大明最後的隱患,可誰又能想到呢?當年一起在襄陽城下戲耍楊閣老的幾名小將,如今已形同陌路。

「追之不殺,激之投虜,滇南之禍不遠矣!」

至於遺書勸諫永曆北走川蜀,大概是劉文秀最後的波紋了吧。

徐鼒稱蜀王循循之風,又讓我想起了軍中長者的李典。縱觀劉文秀身平,佛學道法皆有涉獵,不免看上去有些儒將的形象,恐怕這就是蜀王能得到劉玄初的輔佐的原因吧。孫李內訌時,蜀王又以大局為重,東勸晉王,西勸秦王,嘔心瀝血,終於染病於背,不久病逝。

私以為,劉文秀國士無雙,應該不過分吧。


劉文秀人如其名,性格偏軟,缺乏主謀決斷力和統帥力。作為四將軍之一,其獨自承擔的多次重要軍事行動均以失敗告終。(反攻重慶失敗導致張獻忠無法在四川立足;攻打保寧失敗使南明穩固四川的計劃功虧一簣;出擊湖廣對天時地利判斷不明亦遭到失敗)他的長處是性格總體上謹慎,善於做軍隊思想工作,適合當副手,卻不是殺伐決斷的主帥之材。由於性格的原因,在多次被解除兵權賦閑在家時學佛向道是跟自然的事情,也是由於性格原因,他無法調和李定國孫可望的矛盾,最終導致西南大好局面的喪失。劉文秀建議永曆帝入四川確是比入馬吉翔等人的入緬甸計劃好得多,但是當時全國的局面基本上大定,四川經過兵災後人口凋零,土地荒蕪,南明在四川估計也只能多延續一段時間,中興的可能性不大。

手頭史料不多,張獻忠的義子之一,作戰非常勇猛,身材高大,最後起碼堅持抗清了。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罵我。


統籌運營可圈可點,應變決斷有所不足。類似於諸葛瑾。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