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這問題要看鼓勵誰來學習,怎麼學習。

如果只是強調現代社會跟古代不一樣,是否也可以問應該鼓勵學習柏拉圖嗎?應該鼓勵讀託爾斯泰嗎?

作為一個當代社會需要接受教育的人來說,我認為這些都應該鼓勵,不止是四書五經。

當然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不需要接受教育了,或者嘴上說需要,但心裡並沒有真的準備這樣做,那麼也就不必被鼓勵了。的確教育對個體而言不是必需的,但對社會來說是必需的。

怎麼學習呢?是像私塾那麼學習?還是像文史哲的研究生那麼學習?也都不是。經典學習的意義是反思性的,不是灌輸性的。

我覺得在當代中國,這麼多人陷入了各種奇怪的思想境地,民粹如希臘偽史說,又如各種各樣的神奇國學班、女德班,打著讀經的旗號宣傳一些他們自己都不瞭解的東西;反傳統如全盤西化者,對經書的認識還停留在孔家店時代的人,這兩種人羣同時大量存在的情況下,難道不說明至少有相當部分的人,需要認真學習一下四書五經嗎?

我覺得什麼時候大家不用討論這個問題了,那可能就真的不必學習四書五經了吧。

不管你持有的立場是什麼,只要你是當代中國人,生活在中國,與中國兩字會發生聯繫,你都無法迴避傳統中國帶給你的思想烙印。這些烙印讓你無法真的變成西方人,或者完全的世界公民。那麼為了了解今天的一切是從哪裡來的,學習一下古代經典,不是件壞事吧?


對於一般人來講,至少要去讀《四書》,否則你憑什麼說自己是中國人呢?就像一個西方人可以不讀康德、黑格爾,但一定要讀《聖經》。

《五經》中《易經》為首,孔子晚年大量精力都傾注於此,其哲學精義都在《易傳》當中,也是不得不讀的。至於其他四經,一般人未必非讀不可。四書與周易,幾乎就相當於中國人的《聖經》,孔曾思孟四聖之學全在於此。

【註:1) 20世紀疑古過頭,《易傳》幾乎被認為與孔子無關,現在由於大量出土文獻提供的鐵證,學者紛紛呼籲走出疑古,承認司馬遷說孔子作易傳並非無稽之談(或至少是孔子所述、弟子所記),只有陳鼓應仍固執地認為《易傳》屬於(他所專攻的)道家之著作,還出版了以道家思想來解《周易》的《周易今注今譯》;2) 孔曾思孟的著作不可與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西方哲學家的著作等量齊觀,因為西方哲學只是邏輯思辨,而中國思想講的是體悟、修證、知行合一,是超出邏輯思辨、打通理性與神學的天人合一之道,比如孔子「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孟子「雖千萬人吾往矣」顯然都不是思辨出來的;3) 有些人可能認為道家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陳鼓應就強烈宣揚這一觀點),這種說法站不住腳,因為沒有文獻支撐——我們看上古的《尚書》、《詩經》、《周易》都是尚德、尚中的傳統,與老子摒棄仁義、專門尚柔並不相同,《莊子》書中「剖鬥折衡」的說法更是徹底否定人類文明,至於現在學者津津樂道的黃老道家(因為新的出土文獻而吸引一大批學者去研究)不過是老子與法家的綜合體,韓非其實也可以歸入黃老,因為法家原本就是從老子那裡來的。老子的學問固然代表了中國上古傳統的一部分,但這一部分孔子並沒有拋棄,現在出土文獻證明孔子的確有「三無」的講法(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而且孔門最著名的兩個弟子:顏子和曾子,一個愚一個魯,可見孔子的教育與老子大智若愚、鎮之以無名之樸的主張有相通之處。)


關鍵是讀的姿勢。

是跪著讀,還是站著讀?

是俯視角度去讀,還是仰視著讀?

是當「經」來讀,還是當坐歷史知識來讀?

那些尊經復古者恰錯在讀書的姿勢上


別說四書五經了,能把高中選修課的古詩文那一本看完就不錯了!說實在的,就算是知乎,大部分人說不定看英文比看文言文還溜!

一般人五經不必看,四書必須看。最好背一部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