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最主要的問題,或者說投資者最大的敵人,就是他自己。」

--本傑明·格雷厄姆

行為金融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它建立於傳統的金融理論之上,加入了人作為變數,以金融邏輯去研究人的普遍投資行為,從而分析投資行為的合理性,並形成一套理論系統。

本文筆者將行為金融與二級市場結合,向各位讀者介紹二級市場中的投資者行為誤區(悖論)之一:處置效應,即投資者為何總是賣盈持虧。

這是一個所有人在二級市場中都會踩的坑。

大家試想2個場景:

(一)假設你2017年花100萬買了一套房子,房子2018年只值80萬,你將要搬離這座城市。

(二)假設你2016年花60萬買了這套房子,房子2018年同樣值80萬,但你2018年在股市虧了40萬,你將要搬離這座城市。

大家想想,在哪個場景中,你更願意賣掉房子?我想答案應該都是場景二吧。

燒腦的來了:

有一個很牛X的金融學家,我們姑且稱之為阿蛋(Odean, 1999),曾經做過一個研究。他拿到了一個股票經紀公司1987-1993年間10000個客戶的交易數據。阿蛋對每隻股票每天的表現進行定義,分成:

(1)實際收益股:在當前價格高於購買價格時賣掉的股票;

(2)賬面收益股:當前價格高於購買價格,但是沒有賣;

(3)實際損失股:在當前價格低於購買價格時賣掉的股票;

(4)賬面損失股:當前價格低於購買價格,但是沒有賣。

完事之後,阿蛋拿著這些數據計算了兩個比率:

第一個叫實際收益比率,公式和結果為實際收益比率=實際收益股/(實際收益股+賬面收益股)=0.148;

第二個叫實際損失比率,公式和結果為實際損失比率=實際損失股/(實際損失股+賬面損失股)=0.098。

很明顯,實際收益比率大於實際損失比率。因此阿蛋得出結論:

投資者更傾向於在當前價格高於購買價格時賣出股票(資產),而在當前價格低於購買價格時不太樂意賣出。這就是處置效應。

當然,這個效應在中國的二級市場中早已被證實存在(Feng and Seasholes, 2005)。

處置效應會讓你賣盈持虧,錯失擴大盈利的可能性,同時造成持續的虧損。

回到文章一開始的場景,你的房子是一樣的,但你的買點不一樣;場景一中你的房子浮虧20萬,場景二中你的房子浮盈20萬,但你炒股虧了40萬。相信大多數朋友在場景一中都會選擇繼續持有房子,而在場景二中卻都有賣出房子的衝動,雖然兩個場景裏,你最終都浮虧20萬。

這就是處置效應在個人身上的經典反應。換成股市,你的買點和賣點就會像文章開始的那幅圖片一樣,呈現出賣盈持虧的現象,在好的趨勢下賣出,在壞的趨勢下不斷加倉。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研究這個現象的潛在解釋:

(一)解釋一:投資者相信均值回歸。

用人話來說就是投資者相信升上去的股票遲早會跌下來,而跌下去的股票遲早會升回來。在這種情況下的處置效應應該是理性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們相信這個,為什麼你們現在不去直接買現在跌的一塌糊塗的股票?同時,在實際中,研究發現上文中的實際收益股在持有兩年後的收益比實際損失股要高。

(二)解釋二:後悔理論。

投資者在投資失誤時總會極度後悔。比如沒有及時介入看好的票而它一飛衝天;自己的股票無所作為而別人推薦的票連拉幾個漲停;當賣出了自己半死不活的股票同時買入專家推薦的股票之後,發現原來的那隻股票上天了等等。在經歷過這些事情之後,投資者心態變得優柔寡斷,就會採取一些非理性的行為。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害怕後悔而採取手段來避免後悔的發生,比如延遲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不想看到虧損的事實;比如加速賣出價值已經增加的股票,避免它跌下來,而不管股票進一步上漲擴大盈利的可能性。

(三)解釋三:自我辯解。

自我辯解是基於認知不和諧理論的一個假設。比如投資者在虧損之後產生的「我投資失敗了「,和在盈利之後產生的「我是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這兩種認知有差異。人總是試圖證明過去的決策是正確的,從而避免決策錯誤產生的結果不利於他們的形象。在這種條件下,如果賣出了股票就意味著過去的決策是錯的,因為投資者會進一步產生一個認識,即」損失是暫時的「,從而繼續持有。

(四)處置效應不一定是理性的,也不一定是非理性的。

比如投資者設立了心理的賣點價位,或者採用反向交易策略,當股價上漲後,投資者可能降低股價進一步上漲的預期,售出股票也在情理之中;當股票價格下跌,投資者可能預期股價反轉的可能性加大,也有理由繼續持有虧損股票。

處置效應能不能被避免呢?

處置效應是可以避免的!但是重點在於我們要不斷充實我們的投資知識和能力。

首先要培養交易的紀律性,不要想著戰勝市場,應當順勢而為。

其次,學會止損。筆者認為股票交易中的賣點研究永遠比買點研究重要,在買入一支股票時就應當設立止損價位,但這也要長期的交易才能摸索出止損的方法。

最後是構建一套自己的交易系統,包括設置買點,設置止盈和止損法則和倉位控制等,這樣纔能有效的避免上述情況。

當然,關注本公眾號,與我們共同成長,能快速幫助你脫離投資者的困境哦!

相關文獻:

Barberis, Nicholas, and Wei ong. "WhatDrives the Disposition Effect? An Analysis of a Long‐Standing Preference‐BasedExplana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 64.2 (2009): 751-784.

Barberis, Nicholas, and Wei ong."Realization utilit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04.2 (2012):251-271.

Dhar, Ravi, and Ning Zhu. 「Up close andpersonal: An individual level analysis of the disposition effect.」 ManagementScience, 2006, 52, 726–740.

Feng, Lei, and Mark Seasholes. 「Do investorsophistication and trading experience eliminate behavioral biases in financemarkets?」 Review of Finance, 2005, 9, 305–351.

Grinblatt, Mark, and Matti Keloharju. 「Whatmakes investors trade?」 Journal of Finance, 2001, 56, 589–616.

Odean, Terrance. "Are investors reluctantto realize their loss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3.5 (1998): 1775-1798.

Weber, Martin, and Colin F. Camerer. "Thedisposition effect in securities trading: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33.2 (1998): 167-184.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