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說來這些年已經去過三次篁嶺了,前幾天去婺源掃黃,又正好在篁嶺古村住了一晚,昨天中午才從篁嶺返回南昌,就從一個旅遊自媒體人的角度來談談篁嶺吧!

篁嶺位於婺源的東北部,以前也是古徽州的一個普通的小山村,距今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因為篁嶺地處偏遠的山上,交通也不算便利,一直就是一個破敗的窮山溝。

六年前,幾個有經濟頭腦的企業家看中了這裡,在篁嶺搞起了旅遊開發。於是,這個依山而建的小山村有了索道,所有的村民都離開了這裡,搬到了山下為他們新建的村子裡,住房條件更寬敞更舒適也更方便了。而篁嶺古村就成了景區,以前老百姓的房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景區裏供遊客住宿的高檔酒店。於是,「掛在山崖上」的篁嶺古村集古村落、古樹羣、梯田花海、民俗曬秋為一體,成了婺源旅遊的濃縮版……

六年多來,由於獨特的經營模式,管理工作到家位再加上景區非常重視宣傳,篁嶺自然就成了婺源最美的鄉村景緻和婺源鄉村旅遊的大咖了。就說一個我們那天初到篁嶺景區的一個小細節吧,那天我們在山下的售票處買好門票,辦好在山上的住宿後就坐索道上山了,而那天遊客比較多,排隊耽誤了近半個小時的時間,而當我們走出索道後,發現路邊有一輛電瓶車在等我們,司機是個女孩,她說當她接到山下給她的消息後就立馬趕到了索道站來接我們,在那裡等了我們二十多分鐘……從這個小小的細節就可以看出篁嶺服務的周到了。

「哥種的不是油菜,是風景」,篁嶺是一個古香古色的徽派小村,這裡的的「梯田花海」和「曬秋」一樣,已經成為了篁嶺美麗風景的名片。而篁嶺的油菜花海和其他地方又不一樣,在一片金黃的襯託下,梨花賽雪,桃花嫣紅,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更加上掩映其中的粉牆黛瓦、裊裊雲霧,篁嶺,就是一個美麗的鄉村童話!


3年時間,窮山村變4A景區!我現在就在篁嶺,幾天的旅程下來,讓我來對這一個藏匿深山的小村真的刮目相看。

坐落在江西上饒婺源縣的篁嶺村,雖然僅有300多名村民,佔地面積僅15平方公里,每年卻能接待110萬的國內外遊客,更憑藉獨特的「曬秋」景觀,成功入選「最美中國符號」。

在過去,由於地形閉塞、交通不便,篁嶺一直是一個偏僻落後、與世隔絕的窮困小山村。或許正因如此,傳承數百年的「曬秋習俗」,與古老精緻的徽派建築才得以在篁嶺保存。

2009年,當地投資3.5億元對篁嶺村進行規劃開發。擁有5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落,變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篁嶺就成為婺源、乃至江西的一張旅遊名片。

與此同時,篁嶺300多位村民也嘗到了甜頭。10年前的篁嶺還是一個缺水、缺電的貧困小山村,如今這裡人均收入高達3萬元,過著「白天上山做匠人,晚上下山住別墅」的日子。


謝謝邀請!我雖然不是特別熟悉這裡,但是還是說說:

首先,這個地方得有先天的條件,為什麼呢?因為一個沒有特色或者是不適宜的地方想要打造成景區是非常困難的,如果他本身就有吸引人的地方,比如牛背山,在打造成景區之前就很出名,那麼難度就小很多。

其次不得不說是經營者的實力。說實話,一個地方再漂亮,沒人知道也是白搭,所以推廣營銷很重要,有時候不是說做一次營銷會立刻帶來多大的人流量,關鍵還是打出了知名度,讓人熟知,帶來潛在客戶。

最後,還得有較好的基礎設施,人流是一個雙刃劍,可能越來越好,也可能越來越差,所以,基礎設施設備很重要,比如酒店環境,門票價格,乾淨程度等等,比如海螺溝,所有景區小賣部明碼實價,就讓人感覺很舒服!

希望景區越來越好

(圖:老家莫溝,也是一個正在打造的景點)

我去過幾次婺源,所以對這個問題,從我角度回答一下。篁嶺這裡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文化底蘊優勢。

惟妙惟肖的徽派建築。讓這個小山村充滿了別樣的韻味。同時,獨特的房子坐落。讓這裡成為曬秋的景像先天條件。

這當中離不開政府的先進的旅遊開發戰略目光。以及開發商的高瞻遠矚的投資遠光。將這個交通偏僻的小山村,打造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以至於現在,江西的很多秀美鄉村建設絕大部分是仿照婺源的風格進行改造。讓這裡成為了一個模板。

離不開當地老百姓的配合。當地百姓用長遠性目光來看待篁嶺的改造。如今真是財運滾滾。

同時還有當地的宣傳。讓這個小村莊聞名於全國。


與經營者的格局,眼光有很大關係,在處理景區民眾分利模式與整體利益上,政府方面也給了幫助。營銷方面創意不斷,社會資本的跟進,共同促進了景區的發展。一切都圍繞著人,就解決了產權不清晰,發展不敢邁大步的困境,十幾年前的村落我很清晰記得那破敗模樣,如今的浴火重生讓外人羨慕,希望篁嶺越走越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