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大院

公眾號ID:kexuedayuan

關注

另類鄉村搖滾樂隊Wilco 的靈魂人物傑夫·特維迪(Jeff Tweedy) 深陷各種藥物成癮中,尤其是處方止痛藥、酒精和香煙。同時還伴有慢性偏頭痛、嚴重抑鬱症和困擾他多年的恐慌發作症,而有些成癮正是由這些病痛引起的。自從特維迪成功戒斷成癮後,已經有好幾年都沒有嗑藥了,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

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舒服、健康……我每週堅持跑步4~5 次,每次跑四五公里,但去年夏天因為跑得太多,我弄壞了腿,兩邊脛骨發生了壓力性骨折。要知道,一旦你對什麼上了癮,你就永遠都是個成癮者。雖然我找到了一件有益的事情來做,但並不代表 我就不會傷害自己。

是的,接下來我們會談到,

運動也能激活愉悅迴路

。運動像尼古丁、食物和賭博一樣會令人上癮。這裡說的是真正的上癮,而不是嘴上隨便說說的「我對600 紗織的高級牀單上癮」。真正的運動成癮者也會表現出物質成癮者的所有癥狀:耐受性、渴望、戒斷、非要運動「才覺得舒服」的慾望。那麼,運動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呢?

眾所周知,

無論是跑步、游泳、騎自行車還是其他有氧運動,持續性的運動對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能改善心血管、肺部、內分泌系統的功能。

自主性的運動還可以長期改善心智功能,這也是延緩伴隨衰老的認知功能衰退的最佳方法。不僅如此,運動還對抗抑鬱有奇效,它能減輕大腦對身心壓力的反應。定期運動能促使大腦產生諸多變化,包括小血管的再生和分支生成以及促進某些神經元樹突的複雜伸展。運動還與互相聯繫的生化變化有關,包括可以增加一種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 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重要蛋白質的含量。目前,我們還不清楚自主性的運動對大腦功能的有利影響究竟是來自於形態還是生化變化,不過科學家們正在積極探索這一領域。

持續運動不僅對身體有長期積極的影響,還能在運動後1~2 個小時內帶來短效的益處,包括提高疼痛的閾限、降低急性焦慮和體驗「跑者的 愉悅感」(runner』s high)。

不僅是跑步,任何有氧運動都會體驗到「跑者的愉悅感」,它是指個體在劇烈運動之後經歷的短暫卻強烈的興奮感,並 不是簡單的放鬆或身心平靜。

關於這方面的細緻研究還不多:大部分運動員,不管是業餘的還是專業的,大多沒有體驗過「跑者的愉悅感」,而經歷過的人也只是偶爾會感到欣悅。事實上,許多長跑運動員和游泳運動員經過長時間訓練之後,更多的是感到筋疲力盡甚至想吐,而不是興奮。從 20 世紀 70 年代起,人們普遍認為「跑者的愉悅感」是由於運動引發了腦內嗎啡類的分子——腦內啡的分泌。這一觀點來源於一系列研究,研究人員讓被試者在劇烈運動前後接受抽血檢查,結果表明,

被試者血液裏的某種腦內啡——β-內啡肽(beta-endorphin)的水平提高了。

然而,把「跑者的愉悅感」與血液循環中的 β-內啡肽聯繫起來仍有一個主要問題。

因為β-內啡肽幾乎不可能穿過血液和大腦之間的細胞屏障,如果血液中的β-內啡肽確實引發了「跑者的愉悅感」,那麼,其他化學傳遞信號的水平也應該會提高,進而傳到大腦中發揮作用。

或許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大腦內部能合成不同類型的腦內啡,即腦啡肽(enkephalins),它是與腦內啡有關的分子,兩者合稱為內源性阿片肽(endogenous opioids)。因此,它們在無須穿過血液和大腦之間的細胞屏障的情況下,也能引發欣快感。

為瞭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給運動後的被試者做了脊髓穿刺術,然後觀察被試者腦脊液的阿片肽水平是否有提高。但脊髓穿刺術會造成疼痛,而且還有併發症的風險。因此,大多數臨牀實驗機構的倫理審查委員會認定這類研究有違道德。

德國波恩大學的神經科學家亨寧·伯克爾(Henning Boecker)博士和同事想到一個辦法:即使不使用脊髓穿刺術,也能利用腦成像技術來測量運動員體驗「跑者的愉悅感」時的阿片肽水平。他們招募了10名業餘長跑運動員,這些被試者聲稱自己經歷過「跑者的愉悅感」。首先,每名被試者要接受腦部的基線掃描,同時用放射性標記藥物來測量所有內源性阿片肽的分泌(它能與腦內許多阿片肽的受體結合),最後再完成一個情緒調查。當被試者長跑兩個小時並休息半小時後,再做一次腦部掃描和情緒調查。研究人員發現,被試者長跑後,大腦中的阿片肽分泌增加了,尤其是在前額葉皮質(負責計劃和評估的腦區)、前扣帶皮質和腦島(負責痛苦和快樂情緒的腦區)區域。而且,報告自己經歷了「跑者的愉悅感」的被試者的阿片肽水平最高。

這項研究邁出了有趣的第一步,不過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我有一個實用的建議:不妨用特定的阿片肽受體探測劑(opioid receptor drug probes)來重複這個實驗,從而確定「跑者的愉悅感」究竟是由哪種內源性阿片肽分泌的,然後再用受體拮抗劑觀察「跑者的愉悅感」是否減弱。「跑者的愉悅感」很可能不是完全由阿片肽系統調節的:

運動也能提高血液中內源性大麻素的水平,它是大腦自然產生的像大麻一樣的分子。

β-腦內啡無法通過血液與大腦之間的細胞屏障,但內源性大麻素卻能輕易在體內流淌。所以,運動導致的血液中內源性大麻素水平的提高也會在大腦中反映出來,同時也能促使跑步者產生亢奮情緒。

綜上所述,

我們知道劇烈運動能帶來短暫的欣快感、降低焦慮和提高疼痛閾限。同時,腦內阿片肽、內源性大麻素的水平也都會提高,它們都能產生以上所有短暫的精神刺激的效果

。我們還知道,內源性大麻素和阿片肽能夠間接激活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細胞,從而刺激內側前腦束愉悅迴路。我們知道運動可以讓人上癮,而其他物質成癮和成癮行為都有一個共性,即它們都能促使腹側被蓋區目標區域的多巴胺分泌增加。例如,不斷開展跑輪運動的老鼠,其伏隔核和腹側被蓋區相關區域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老鼠也會對運動上癮,例如,受過訓練的老鼠會為了爬到跑輪而格外賣力(與按壓很多次槓桿同理)。

所有的證據表明,劇烈運動可以激活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神經元,這一過程至少和「跑者的愉悅感」的產生有部分關係。但可惜的是,這方面以人作為被試者進行實驗的證據還很少。

美國布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醫學部主任王金捷(Gene-Jack  Wang)和同事招募了12 名被試者,讓他們在跑步機上跑半小時, 接著休息 10 分鐘。研究人員讓被試者在運動前後接受腦部掃描, 以觀察他們的伏隔核與背側紋狀體的多巴胺分泌情況。結果顯示, 被試者在運動前後,D2多巴胺受體的佔用情況(測量多巴胺釋放的方法)沒有變化。由於研究人員沒有調查被試者的情緒,所以,我們無法得知被試者是否經歷了「跑者的愉悅感」。如果使用情緒評價量表和更劇烈的運動來重複這一實驗,就像伯克爾和他的同事測量內源性阿片肽的研究那樣,結論或許會更有價值。

本期我們送這本書

本期話題:運動真的能讓你開心起來嗎?你在運動中體會到的愉悅感是怎樣的?

在留言區

具體描述一下吧!

截止到

10月10號中午12點

,精選留言點贊前3名的幸運讀者們,大院er將為你送上《

尋找爽點

》一書。本期文章正是選自此書。

圖書簡介:

在《尋找爽點》一書中,大衛?林登科學地闡釋了快樂在大腦中的產生來源,嚴肅地探討了愉悅迴路如何重塑人生。林登以超有趣的方式告訴讀者,人類如何從日常的飲食、學習、娛樂、運動中尋求快樂,同時,林登也為你解析了產品設計的底層科學邏輯,告訴讀者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欲罷不能。

2018諾獎季傳送門

1. 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獎深度解讀】因為他們,癌症或將成為可以治癒的慢性病

【漫畫諾獎】一文看懂癌症免疫療法

【諾獎拓展閱讀】免疫療法獲獎了 癌症細胞療法也瞭解一下?

2. 物理學獎

【諾獎深度解讀】激光物理技術,為什麼要用鳥叫命名?

【諾獎深度解讀】獲得物理學獎的CPA 原來是激光放大器啊

【八卦諾獎】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這個女人拿諾獎

3. 化學獎

【諾獎深度解讀】生物統治諾獎?不!「酶的定向進化」回歸化學

【諾獎深度解讀】噬菌體展示技術為啥獲得了化學獎?

文章首發於科學大院,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大院熱門文章top榜

點擊文章標題,可直接閱讀哦~

1. 

我為「科」狂| 科學大院徵文啟事

  

2. 

借「刀」殺癌 瘧原蟲立功了!

3. 

科學家們天天研究 這酒到底是能不能喝?

4. 

年輕爸爸們:播種最好在冬季

5. 

發論文為嘛這麼難?靈魂畫手扒一扒「同行評審」那些事

6. 

Ta常常被忽略,卻養活了世界七分之一的人口

7. 

七夕故事裡的天文學祕密

8. 

蟲?蟲,怎麼那麼多蟲?

9. 

巨齒鯊是虛構的,而這個「海洋殺手」是真的存在

10. 

炭疽來了?!還能不能愉快地涮火鍋了?

科學大院

ID:kexuedayuan

從此,愛上科學~


長按二維碼,即刻關注

轉載授權、合作、投稿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今天你運動了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