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比瑞亞的建國,是一個完全的人工設計事件。賴比瑞亞的建國,是在美國的操控之下完成的。但是很顯然,不管是美國人還是賴比瑞亞人都沒有完全做好建國的準備,不管是在選址還是在人才和制度建設上,都沒有能夠做好充足的準備。很自然地,這樣一個人工設計的國家在運轉過程中就遇到了大量的問題。比如如何處理與周邊英法殖民地的關係,如何處理固有宗族的關係等等。但是,這樣一個國家也有自己的好處。至少在它建國的初期,賴比瑞亞獲得了美國的大量財政援助,搞得還挺風生水起。不過這種財政援助隨著美國自己的內亂很快停止了,賴比瑞亞的外部資源一停止輸入,內部消耗也就開始了。不過隨著二戰的爆發,美國對非洲的支持又回來了。當時的賴比瑞亞政府積極和美國政府合作,推出了一系列開發開放政策,這也是賴比瑞亞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的最後一個黃金增長時代。不過民選政府最終也沒有能夠在根本上解決這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和貧富差距問題。相反,這裡窮人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斷下降,內亂的陰雲正在籠罩這個國家。1980年,土著軍官塞繆爾·卡尼翁·多伊嫌棄叛亂,擊殺了當時的民選總統。可是這位總統自己也很快和同黨陷入路線之爭,一拍兩散,成為了亂軍中的亡魂。由於國內局勢實在太過於動蕩,賴比瑞亞的經濟顯然沒有什麼增長的空間。外國投資資本絕不會傻到選擇這樣一個地方投資。於是,這個國家的經濟情況就陷入了一種失敗-沒有投資-難以吸引投資-經濟更加失敗的惡性循環。沒有人受得了這種國家經濟的摧殘,留下的一定都是些沒有資本和實力的人。終於,在21世紀,在聯合國的干預之下,賴比瑞亞勉強結束了內戰,重新組建民選政府。可是這種嘗試最終也因為民主政府很快倒向民粹政府而失敗。賴比瑞亞的失敗,難道還有什麼意外可言嗎?

因為內戰持續時間長,長期得不到解決。

  20世紀80年代末,由於賴比瑞亞經濟每況愈下,人民不滿情緒高漲,反抗頻繁,幾大勢力為了爭奪國家最高統治權,大打出手,使賴比瑞亞深受內戰的煎熬。

並且,賴比瑞亞從沒在真正意義上建立國家,美國扶植的政府既無力又無用,而且賴比瑞亞的政權主要由來自美國的黑人組成,與土著黑人有巨大的鴻溝,但後來土著黑人自己掌權後連一個表面的政府也無法維持,只有持續的動亂,所以愈來愈窮。

我來介紹下吧:賴比瑞亞,非洲西海岸的濱海國度。因其盛產的椒蔻被歐洲譽為「天堂的穀子」,故此地亦被稱為「穀物海岸」。追根溯源,賴比瑞亞源自19世紀的美國遣返自由黑人運動。

19世紀初期美國廢奴運動的升溫,使大多數白人擔心黑人的解放會衝擊或摧毀傳統的以白人為統治階層的社會結構,南方奴隸主尤為擔心自由黑人的增多會威脅其賴以謀利的奴隸制度的存在。向西非遣返自由黑人運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

1.美國在賴比瑞亞的拓殖

1821年末,美海軍上尉羅伯特·斯托克頓和美國殖民協會代表伊萊·艾爾斯在穀物海岸向當地土著酋長購買了梅蘇拉多角,該角長225公里,寬64公里,而付出的僅為價值300美元的毛瑟槍、火藥、鐵條、鐵鍋、珠子、煙草、煙斗、傘、拐杖及刀叉勺鏟等物品。取得立足點後,美國將國內的部分自由黑人強行遷移至此,解決種族問題的同時亦拓展了殖民勢力。

在同當地土著的對壘中逐漸蓬勃發展起來的定居點在1825年初頒布了《格利憲法》,此塊殖民地被命名為賴比瑞亞,意為「自由之邦」;梅蘇拉多角上的居住地則取名蒙羅維亞(現今賴比瑞亞首都),以紀念美國總統門羅。此後殖民地的規模隨遣返黑人的增多而逐漸擴大:1825年遣返66人,1826年182人,1827年222人。美國對賴比瑞亞的佔領和殖民,揭開了實現「美非帝國」的序幕。

.賴比瑞亞聯邦的誕生

1832年後,美國殖民協會的各地方分會成為遣返自由黑人的主力軍,紛紛在非洲西海岸開拓獨立的移居地。其中馬里蘭州殖民協會在帕爾馬斯角購得土地,建立了以哈帕為中心的馬里蘭殖民地;1834年紐約州分會建立克萊遜港殖民地;1835年賓夕法尼亞州分會在聖約翰河河口建立大巴薩殖民地,1836年又在格林維爾附近建立密西西比殖民地;1838年密西西比分會建立錫諾河口殖民地……

穀物海岸相對艱難的的生存環境激發了各地領導人團結統一的意識。1839年4月1日,除馬里蘭外的殖民地聯合成立以蒙羅維亞為中心的賴比瑞亞聯邦。

3.賴比瑞亞獨立

19世紀40年代,賴比瑞亞聯邦為解決財政危機對進入其轄境的物品進行徵稅。但英國屢次表示不能將一個由慈善協會建立的商業性實體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對待,故數量頗多的英國商人以非主權國家的賴比瑞亞無權徵稅為由拒絕繳納。面對英國的挑釁,賴比瑞亞聯邦立法委員會要求美殖民協會允許其獨立建國。而此時已極端窘困的美殖民協會為卸掉這個需花費巨資供養的包袱而欣然同意。1847年7月26日,通過獨立宣言和憲法的賴比瑞亞共和國正式誕生,成為非洲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的共和國。並且在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潮中,憑藉美國背景而成為20世紀初非洲大陸僅存的兩個獨立國家之一。

4.艱難前行中的經驗教訓

但獨立後的賴比瑞亞政權只掌握在少數美裔賴比瑞亞移民手中,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當地土著則經久處於被歧視和不平等政策環繞的狀態,直至1980年4月土著賴比瑞亞人才首次掌握政權。由於美國的原因,賴比瑞亞在遣返時期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相較非洲其他地方的君主制和部落氏族制,確實是莫大的飛躍。但賴比瑞亞並未形成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照搬美國制度後就一直面臨著內戰和政變頻繁、經濟文化落後的困擾。


非洲歷史上3個未被殖民的國家在相當長的一個階段竟成為了非洲大陸上最貧窮、最落後的國家,這是個發人深思的現象。

賴比瑞亞曾由美國殖民協會管理過若干年,人們習慣上又把賴比瑞亞稱為「美國人的養子」,象一切殖民者一樣,美國對這個國家感情是錯綜複雜的,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最終承認他的獨立。最初的幾個總督都是白種人,後來的非白人總督和總統也大多有白人的基因和美國裔黑人的身份。

賴比瑞亞雖然號稱是由解放的奴隸建立起來的國家,但是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他又實行了一定的奴隸制度,奴隸的對象也就是原住民,早期的統治者們還把原住民販賣到費爾南波多島做奴隸,所以賴比瑞亞雖然是由美國一手拉扯大的,由解放了的黑人奴隸建立的國家,但是並不是黑人的樂土,不僅沒有承繼美國一點民主、自由的精神,美國裔的黑人精英掌權後開始迅速腐敗,賴比瑞亞很快就成了食利國家,官員們都集中在蒙羅維亞等少數城市裡,國土面積有多大,邊境在那裡都不知道,更別談人民的疾苦了。

最終,時間到了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衰退,美國自顧不暇,賴比瑞亞的統治者失去了來自美國的資助,獨裁統治岌岌可危,來自部族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只能當兵,軍營里聚集大量民族意識開始覺醒的年青人,內戰一觸即發。一些下級軍官在軍士長多伊的帶領下發動了流血政變,總統和主要官員全部被殺,美裔利比亞人連續長達一個世紀的統治結束。

其後,賴比瑞亞最慘烈的內戰自1989年一直打到1995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著名的「娃娃軍」就是那個時期的產物。


賴比瑞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淪為歐洲殖民地的國家之一。但是,賴比瑞亞卻被從美國逃出的一些奴隸發現並發展成為了殖民地。這些人掌握了這個國家的大權並且建立了和美國緊密相連的政府。

1980年賴比瑞亞的總統被推翻,緊接著是很長一個時期的內戰。成千上萬的賴比瑞亞人民死於嚴重的經濟危機。統計數據表明大約90%的賴比瑞亞人每天的收入不到1.25美元。

作為世界最窮的第三個國家,賴比瑞亞的失業率高達85%。和他的鄰居獅子山一樣,賴比瑞亞也以血鑽著稱。因此美國禁止從該國進口鑽石。平均每個婦女會生7個孩子-這導致了44年賴比瑞亞的生活發展進步微弱。

還有賴比瑞亞從沒在真正意義上建立國家,美國扶植的政府既無力又無用,而且賴比瑞亞的政權主要由來自美國的黑人組成,與土著黑人有巨大的鴻溝,但後來土著黑人自己掌權後連一個表面的政府也無法維持,只有持續的動亂,所以愈來愈窮。


賴比瑞亞是位於非洲西部的一個小國。一個國家的失敗與否,主要體現在政治穩定、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國民福利、公平正義等方面。賴比瑞亞是在美國的一手操縱下建立起來的黑人國家。無論是從行政司法和立法以及政治制度就是美國的模式,甚至連國旗的樣式都差不多。所以人們多形容美國與賴比瑞亞就是父子關係。這種情況下建立的國家必然先天不足。或許憑其宗主國的強大或各方面的支援,也能夠盛其一時,呈現出表面的繁榮和穩定,但久而久之,國內宗族宗教宗派部族之間的矛盾,外來統治者與與本土居民的矛盾,域外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碰撞等等,都會引發社會混亂,而統治者根本無力解決各類社會衝突和平息社會矛盾,也必然導致國家呈現無序的混亂狀態。

賴比瑞亞因和美國的這種特殊關係一直與台灣保持所謂的外交關係。不過從目前局勢的發展看,有可能會與台灣斷絕所謂的外交關係,然後與中國大陸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其實無所謂,我們將拭目以待。


第一,國內經常出現壓迫人民現象,國內部落已是怨聲載道。

第二,有類似港獨台獨為一己之私太多,利用國內愚民搞分裂。

第三,主要是太目中無人,得罪了美國。

第四,戰爭之所以失敗主要也是西方介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