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漢江的襄陽作為(2)

本報記者 魏昊星王靜穎 望少輝

漢江的流域面積達1.73萬平方公里,在它的兩岸,是超過600萬襄陽人的生活家園,亦是襄陽市全力捍衞的生態環境保護“主戰區”。從上游到下游,從鄉村到城鎮,隨着一江碧水向東流,保護漢江流域生態環境已經成為襄陽市上下齊心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必要前提。

科學“清磷”

直面工業污染挑戰

襄陽市磷礦資源豐富,以磷肥製造為主的磷化工產業一直以來在襄陽市經濟結構中佔有較大比重。而由於磷石膏利用率偏低,處置磷石膏的方式主要以堆存為主,在露天環境下如遇雨水沖刷,磷石膏會滲透進土壤,污染地下水,對漢江水體產生威脅。

為解決襄陽市磷石膏處置利用問題,襄陽市設立磷石膏綜合利用專項資金每年3000萬元,用於磷石膏綜合利用企業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和磷石膏綜合利用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品牌培育、推廣應用。

根據現有的生產工藝和能力,襄陽市制定了磷石膏綜合利用規劃,構建“磷礦開發—磷化工—磷石膏利用”的產業鏈條,計劃引進、培育年綜合利用磷石膏30萬噸以上企業5至10家。而在控減磷石膏產排量的過程中,襄陽市實施“一堆一策”的整治方式,淘汰能耗、環保、質量、安全達不到標準的磷肥產能。

城鄉共治

守護漢江生態家園

污水處理一直是城市發展繞不開的治理難題,近年來襄陽市城市人口快速增長,生活生產污水的排放量也隨之飆升。

4月22日,記者來到襄陽恩菲環保能源有限公司,該公司門口的池水清澈透明,魚羣遊動。該公司副總經理毛略生介紹,水池中的水原是垃圾滲濾液,經過處理後水質達到一級A標準,可以養魚、澆花。為保護生態環境,恩菲環保能源有限公司投資2300萬元對滲濾液處理系統進行提標改造,垃圾滲濾液在經過一系列生化處理後,進入生產系統二次利用,減少了污染物排放量,也節約了大量的水資源。2018年恩菲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共處理滲濾液污水115789噸,回用94000噸。

長期以來,鄉鎮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於發展需要,襄陽市多個鄉鎮在很長時間內都處於“先污染,後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狀態,急需建設標準化污水收集與污水處理設施。

一輪直面“污水挑戰”的鄉鎮基礎設施建設浪潮在襄陽市全面鋪開。目前,襄陽市鄉鎮污水處理項目共有139個建設點,覆蓋9個縣(市、區)、78個建制鎮。漢江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積極籌措資金推進鄉鎮污水統一集中收集和處理,擔負起其中118個設施建設重任,以提高鄉鎮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生態轉型

培育綠色發展動能

從全面治理漢江王甫洲庫區內的大型違建建築到以信息化手段推動綠色農特產業發展,境內富有茶葉、香菇、油茶等特色農產品350多個品種的谷城縣,始終堅持在綠色生態發展上做文章。

一手以鐵腕態勢抓生態治理,一手借生態優勢綠色動能培育,谷城縣在繼續拆除漢江王甫洲庫區圍堰的同時,摒棄高污染高耗能的不可持續性產業,將信息進村入戶工程與農村電商發展有機結合,運用“電商+大數據”分析,精準銷售當地各類特色農產品,加速城鄉資源流動,助推農民增收。

2018年“雙11”購物節,谷城縣“內地有機谷電商產業園”內的400多家電商企業通過淘寶、京東、天貓等各大電商平臺參與“雙11”狂歡,助力農產品銷往全國,創造了910多萬元的銷售紀錄。

谷城縣目前直接從事電子商務的工作人員達1.2萬人,網絡平臺線上線下年交易額已突破20億元。依靠生態農業+互聯網的發展模式,谷城縣讓久居山區的資源從“土疙瘩”變成“金疙瘩”,推進經濟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


內地經濟時報,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主辦的一份綜合性經濟類日報。依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強大的科研和信息支持,致力於為內地和世界讀者提供前導性、客觀性、國際性的高端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