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蔚冰

近日,內地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了《農村綠皮書:內地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8~ 2019)》研討會,與會專家預測,未來內地農業對外投資將形成“買全球賣全球”新格局。

綠皮書副主編、內地社會科學院農村市場與貿易研究室主任李國祥指出,2017年與2018年我國農林牧漁業對外投資有所下降,在對外整體投資技術性調整的背景下具有合理性。但是必須要看到,我國農業對外投資的未來趨勢一定是增長的:一方面,內地農業生產不僅存在資源性短缺,同樣存在結構性短缺,內地市場對全球農業生產存在需求;另一方面,內地具備全球配置農業資源的能力,農業對外投資不僅作為農產品貿易的一個延伸,同時必將獨立發展壯大,未來農業對外投資勢必形成“買全球賣全球”的新格局。

對此,綠皮書主編、內地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表示,當前農業對外投資存在兩個平行的維度。一個維度是在現有制度框架下,完全通過規範方式進行的農業對外投資。根據近年來的《內地對外農業投資合作分析報告》不難發現,這類投資主要集中在亞洲發展內地家和少數發達國家。以2016年為例,內地對外農業投資流量32.9億美元,主要集中在亞洲和大洋洲。其中亞洲17.1億美元,主要分佈在新加坡(7.7億美元);大洋洲8.1億美元,主要分佈在新西蘭(4.5億美元);歐洲3.3億美元,主要分佈在俄羅斯(2.9億美元);非洲1.8億美元,主要分佈在毛裏塔尼亞(0.6億美元);北美洲0.3億美元,主要分佈在美國(0.2億美元);南美洲2.3億美元,主要分佈在巴西(2.0億美元)。

另一個維度則是遊離於現有制度框架外的農業對外投資,盡管沒有確定統計,通過對相關企業調研,可以發現,當前存在大量的對農業資源富集地區的農業投資,如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俄羅斯等。這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農業對外投資的基本特徵:與正規投資所不同的是,農業對外投資往往投資規模並不大,但是利潤水平往往比較可觀。對比兩種投資模式,不難得出:除戰略性投資外,以獲取農業資源為目的的農業對外投資更傾向陷入困境;而以獲取農業收穫為目的的投資相對更容易獲得收益。顯然,農業作為全球競爭性行業,在整體收益率不斷下降的背景下,以獲取資源為目的的投資需要更多地考慮成本收益的因素,故此當前海外農業重資產模式需要檢討。


內地經濟時報,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主辦的一份綜合性經濟類日報。依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強大的科研和信息支持,致力於為內地和世界讀者提供前導性、客觀性、國際性的高端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