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集郵的人士都知道,郵票錯版、或出現印刷失誤而形成的“變體票”,十分珍貴。書畫作品也有類似現象。

文革之前,名家字畫非常廉價。北京琉璃廠的幾家畫店掛有乾隆皇帝的親筆楹聯,索價只在四五十元人民幣左右,還可以適當還一點兒價。

石開書法作品

偶然間,發現同出乾隆帝之手的一副對子卻要價一百二十元,看看與其它的沒有什麼不同,感到奇怪,於是詢問店主。

店主指着該七言聯首字的第一筆說,你沒瞧見那第一筆是淡墨寫的嗎?

乾隆御題穿洞至石室詩保利2010春拍 成交價380.8萬元

原來皇帝寫字非同一般百姓,大概很是莊嚴慎重的,侍候筆墨的太監又豈敢絲毫懈怠,想是墨未磨濃時必不敢讓皇上老兒親筆的,究竟如何會出現淡墨痕實在不得而知。

據店主說,像這樣的“情節”,百中也難得一,所以要格外要價了。

齊白石書法作品

齊白石向來作畫認真,偶爾畫好鈐印時失望 ,卻被有心的收藏者“慧眼識珠”,這實在是“市場”在起作用,而非創造者的本意。

藝術原本應追求完美,但審美心理有時會注重“缺陷”和“未完成感”,人們欣賞斷臂維納斯和《祭侄稿》一類的手稿,便出於這種審美需求。

石開書法作品

當創作者瞭解到人們這種特殊的審美需求時,有時會有意製造一些“情節”去迎合這種需求,茲舉例如下:

潘天壽喜歡在自己的大畫上長題、每長題便脫字,每脫字便在它處更正題記。因爲這種情況屢屢出現,不得不使人懷疑這閃失是否是有意的安排,但無意也罷 ,安排也罷,終因這些“情節”屢見不鮮,而失去了物稀而貴的價值。

潘天壽書法作品

畢伽索有時會在自己完美的畫面上,用小尖刀劃出道道不規則的刮痕以造成被破壞的感覺。這與吳昌碩用布鞋磨擦印面使之受損似乎是異曲同工。

無疑這是在製造“情節”,只因這種製造法已與創作技巧混同,也就不覺得怎麼可貴了。

潘天壽書法作品

“情節”可以製造,而只有在自然狀態下的製造才得可貴

人們喜歡詩人的手稿,就因爲那些塗改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產生的,如今有些書寫者模仿這種塗改,無病呻吟,雖然作品有時也確有些“缺陷美”的效果,但其創作心態是不好見人的。

齊白石書法作品

解放初期,齊白石聞知家鄉湘潭進行土改,他大兒子在老家掌管的四百畝不僅要被沒收,還要扣地主的頭銜而吃苦頭。便上書××,苦陳那些田地是他平生賣畫收入購置的,非剝削得來,請求格外開恩。

毛主席戀鄉情,將信批給湘潭縣處理,雖然最終大部分田地還是充公,但總算沒有扣上地主帽子。

石開書法作品

當時處理此事的縣委書記楊第甫數年後進京見到齊氏,老人仍然感激涕零,畫了一幅牽牛花相贈,題款爲“第甫鄉先生,白石白石白石,九十六”。

老人邊題字邊說:“我年歲大了,腿不方便了,這裏就算給你三叩首了”

石開書法作品

以簽名代替叩頭的不知古人有否先例,但一連籤三個名的,不僅未見於前人作品,就是在齊氏大量畫作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像這樣的情節大概在古今中外藝術品中也屬既稀罕又動人的了。

————

石開,福建省福州市人,歷任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等。

丨關注後每天第一時間閱讀精彩書畫內容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