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課程是公認挑戰很大的一套國際課程體系。復旦附中國際部16歲美籍華裔女生丁靜雯獲得滿分45分,當年全世界共有135531名學生參加了IB考試,僅有146人獲得滿分。丁靜雯的滿分祕笈是什麼?她又是如何學習IB課程的?這篇來自外灘教育的採訪稿或許能給你答案。

1

IB分數達到30分,即可申請進入英美澳中等以上的大學,38分以上可以嘗試申請牛津劍橋以及美國TOP30的大學。讓人稱道的是,獲得IB滿分的學生丁靜雯,居然只有16歲。

一般來說,再優秀的IB學生,總會在一些科目上丟掉一些分數,IB考查的是學生對於基本概念的理解力,口頭與書面交流能力,研究能力以及論文寫作能力等。

比如IB六的經濟學,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大量的經濟學知識,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撰寫論文的技巧,同時要用英文非常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除了6門科目考試外,還有TOK(知識理論)和EE(拓展性論文)共3分「獎勵分」,特別是拓展性論文,需要學生對研究主題有自己獨到的、深刻的見解。

丁靜雯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超強的學習能力在她幼年就已顯現。幼兒園畢業後,她直接跳讀美國當地一所公立學校2年級。讀完7年級,她隨家人搬回中國上海定居,直接跳讀復旦附中國際部9年級。

在大家的普遍印象中,一位美國公立中學7年級生的水平,轉到國內名校,完全沒有跳級的可能。丁靜雯解釋說,原來她所就讀的美國公立學校設置了「TAG班」(全稱為「Talented Gifted Class「),這個班級專門針對成績卓越的尖子生開設。國內有人把它翻譯成「神童班」或者「天才班」。

丁靜雯在美國就讀的小學,在3年級時會選拔成績 TOP30的學生,4年級再選拔30位,組成這個特殊班級。丁靜雯就是在小學3年級首批被選入「TAG班」的學生。班級的學生水平有多高?丁靜雯告訴記者,自己6年級時,已經在學美國公立學校普通班級8年級的數學了,所以來到中國跳一級後,完全不影響她的學業。

2

那麼,她如何學習IB課程?如何平衡門類眾多的科目學習之間的關係?

以下是國際文憑組織大學預科項目(IBDP)的課程設置,以及丁靜雯的學科選擇。

註:每年5月舉行的IB考試,可以由考生選擇考試的科目和考試難度,其中語言文學、第二語言和數學為必選課,每個學生選修6門學科,其中必須有3門學科為高水平,每門學科滿分7分。

第一組:語言A,第一語言(丁靜雯的母語是英文,於是選擇的是英文文學,標準水平) 7分

第二組:語言B,第二語言(丁靜雯選擇的是中文,高水平)7分第三組:個人與社會學(歷史、地理、經濟學、哲學、心理學等)(丁靜雯選擇的是經濟學,高水平)7分

第四組:實驗科學(物理、化學、生物、設計、環境系統等)(丁靜雯選擇的是物理標準水平)7分

第五組:數學(數學高水平、數學標準水平,高等數學標準等級、數學學習等)(丁靜雯選擇的是數學,高水平)7分第六組:藝術與選修(美術設計、音樂、戲劇藝術等),或從第三組、第四組中再選一科,或高等數學標準等級,或選擇第三語言(丁靜雯選的是第四組實驗科學裡的化學,標準水平) 7分

除了六門基礎學科滿分共42分之外,學生還必須學習TOK(Theory of knowledge--知識理論)和EE(Extend Essay--拓展論文),通過提交論文和口頭展示,獲得相應的「獎勵分」,共3分。

此外,必須參加滿150個小時的CAS(creativity, action and service--創造、行動與服務)活動,CAS不計算在IB考試總分內,但不能滿足CAS活動要求的,無法拿到IB文憑。

滿分祕笈之一:美籍華裔的語言優勢

和中國學生相比,出生在美國的丁靜雯,有著得天獨厚的語言優勢。而語言問題,正是IB課程的第一要點。

從出生開始,丁靜雯的父母親一直和她說中文,但她和姐姐之間說英文。從幼稚園開始,她便一直浸潤在英語環境之中。在復旦附中國際部,除了和中文老師交流外,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外籍老師交流幾乎都使用英文。

IB學生要求具備一定的英文能力,不僅是因為語言考試的需要,英語作為教學語言,若達不到一定的要求,會限制一個人的思考,影響對學科概念的理解,同時會影響自己思想的表達與傳遞,因此,計劃入讀IB項目的學生一定要具備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思的能力。

比如說,丁靜雯選擇的是「經濟學」高難度課程,在為期2年時間裡,她需要完成240課時的「經濟學」課程學習。平均每週上6節「經濟學課」,每節40分鐘,除了應對最後的畢業考試,她還需要在撰寫3篇經濟學論文。這些論文由學校老師按照國際文憑組織的規則評分,由IB制定的考官做最終評判,這些論文佔經濟學成績的20%。

同樣的,丁靜雯選擇的英語文學、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均需要用英文完成論文與實驗報告,如果英語能力高,寫出來的文章會比較流暢,表達地道,還可以避免學生因為語言轉換帶來的思維障礙。

滿分祕笈之二:抄筆記+「照相機記憶」

丁靜雯有一套與眾不同的複習方法:反覆抄筆記,深化記憶,對知識進行深加工。在復旦附中就讀的四年,不算課堂筆記,她已累積擁有10本寫滿字的複習筆記。

在複習迎考期間,她的同學通常採用畫思維導圖,通過形象記憶等方法來記知識點。但丁靜雯的方法顯得特別傳統。上課時,她把課堂筆記完整記錄下來,當中有一些留白處,用於記錄備註。考前複習期間,她會把課堂筆記全封不動重新抄錄在一本A5大小的筆記錄裏,字寫的很小,密密麻麻,但很乾凈。

每次寫完兩頁紙,她會沉下心來,十分專註地對著那兩頁紙,默默地看幾秒到幾十秒不等的時間。神奇的是,她可以一字不差,記住紙上的所有內容。「我就是用這種『照相機記憶功能』來複習的,可以記住每一個字的位置。這個方法對背誦物理、化學的知識點定義,以及經濟學理論非常有用。」

這特別像一種叫「記憶宮殿」的記憶力訓練方法。據說,接受宮殿記憶法訓練的人,可以快速記住自己想要的信息,並且長久的儲存。記憶過程中,它把大腦想像成一個宮殿,有很多間房子,每個房間有很多格子,這樣把需要記憶的東西都放在裡面,同時通過生動的聯想,達到記憶的目的。

丁靜雯表示說,她的「照相機記憶」更多是一種自然反應,並沒有特意接受類似的訓練。而她的父親在十多歲時也有相同的超強記憶能力,只是到18歲之後就慢慢退化消失了。

不過,丁靜雯表示,「照相機記憶」功能也並非每時每刻都靈驗。

由於每次考試前,她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抄寫筆記。就讀12年級時,她每週平均有三四天,要複習到凌晨兩三點才睡覺,這導致她睡眠不足,白天也總犯困,複習效率變低,「照相機記憶」功能變得不太好使了

另外,「照相機記憶」必須配合自己的筆記,才能奏效。在一次IB模擬考試中,由於之前忙於申請美國大學和參加SAT2的考試,讓她十分疲累。為了節省時間,她採用網路上流傳的IB科目筆記進行直接背誦記憶,而沒有重抄自己的課堂筆記。結果那次考試的成績並不十分理想。6門科目考試中,她的4門科目獲得7分滿分,2門科目獲得6分。

滿分祕笈之三:超強的獨立研究能力

IB課程的精華之處,在於它不僅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就是IB課程近些年在全球開始流行的原因。它也符合了信息爆炸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成為什麼都能思考,而不是什麼都知道的人。

丁靜雯的獨立鑽研精神,以及紮實的獨立研究能力,纔是她取得IB滿分的主要原因。IB成績想要獲得高分,尤其是在TOK(知識理論)和EE(拓展性論文)項目上獲得3分滿分,必須具備以下三種能力:

1)語言能力

2)對學科知識的深加工能力與學科概念的理解力

2)批判性思維與獨立研究與論文寫作能力

丁靜雯選擇的EE(拓展性論文)是針對「英文文學」科目的書評。「不能選擇太常見或者太經典的書。閱卷老師會產生審美疲勞。」她分析說,在11和12年級IB「英文文學」科目的學習中,文學老師曾帶領學生精讀過大約10本文學書,但她從來沒想過從中挑一本寫書評,「老師都教過了,就不是獨立研究了。」

當時,她找來英語名著《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m with a View)進行研究。這部作品是英國作家愛德華·摩根·福斯最為浪漫、也最為樂觀的一部小說。相比其他英文著作,它的名字並不被經常提及。

在此之前,她還初步研究過託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以及英國作家司各特最出名的小說《艾凡赫》。通過研究比較,她發現《德伯家的苔絲》的單詞很難,《艾凡赫》太長,《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相對簡單,也容易抓主題,容易寫出彩。

TOK(知識理論)考試分為兩部分:口試部分是讓學生就一個感興趣的論題進行闡述展示;論文部分是在國際文憑組織給定的6個問題中,選擇一題撰寫一篇小論文。相比拓展性論文,TOK更強調「融合」,學生需具備「跨學科」的知識與問題研究能力。

當初,丁靜雯選擇的是第四題:

「That which is accepted as knowledge today is sometimes discardedtomorrow"

Consider the knowledge issues raised bythis statement in two areas of knowledge.

「6道題目中,有一些比較抽象,有一些比較簡單。結果,班級裏一共12名學生,9名都選擇了這道題目。」丁靜雯回憶說。

她用1408個單詞完成了這篇小論文。論文中,她把之前課堂上所學的數學和化學課知識結合起來,用一些例子,闡述她的觀點。值得一提的是,在撰寫這篇論文的過程中,丁靜雯完全是通常自己思考來回答問題,期間並未向任何數學和化學老師尋找指導和幫助。

1

對話丁靜雯。

B:在美國,AP課程更為普遍。復旦附中也提供AP課程的學習,當時你為什麼選擇IB?

D:我是這樣考慮的。在美國,一些頂尖的公立學校,學生從9年級入學時就學習1至2門AP課程,10年級又學習2門,11和12年級,幾乎全部在上AP課程。這樣,等到他們申請學校時,已經學習了10多門AP課程了。

我來到復旦附中之後,如果11年級和12年級再開始學AP,肯定趕不上公立學校的尖子生。

選擇IB的原因,也是因為知道IB課程是學校發展的重點課程。學生是經過10年級的老師評估可以讀IB的學生。老師給這門課的學生很多關注,時常會有老師push我們,這讓我們的學習動力更強了。

B:你是否在課外參加補習?補習的是哪些科目?

D:由於我是美國籍,所以不需要參加托福考試。我在10年級的時候就考了SAT,當時的分數是2310。

11年級和12年級時,我在課外補習類似AP文學,AP數學和美國歷史等科目。這些科目看上去和IB英文文學課、IB數學課重合,實際學的內容差異很大。學習這三門課,是為了應對SAT2的考試。

申請美國大學的時候,SAT的分數是必看的,而SAT2的分數是作為參考的,我的理解是參加越多越好,分數越高越好。最終,我的SAT2數學考了800人,SAT2 英文文學 780分,SAT2 美國歷史是裡面相對最難的一門,我考了710分。

B:在申請美國大學時,我知道當時學校給你的IB考試預估分就是45分。這個成績後來沒有幫助你申請到」常春藤「名校。你能否分析一下原因?

D:我申請了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5所」常春藤「名校。後來都沒有錄取,我總結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我的年齡較小。我聽說美國大學寧可選擇年級稍大的學生,比如20歲的學生,也不願意選擇16歲的學生,可能是出於安全的考慮吧。所以,我可能會在大二時,申請轉學去牛津大學或者劍橋大學,我感覺英國的大學可能更青睞學習成績好的學生。

第二,可能是因為我的SAT分數不高。我只考了一次SAT,就是我10年級的時候,我記得是1月份的考試。這是我最後悔的事。如果在11或者12年級再多考幾次,我感覺應該可以拿到2350分。

我記得有一個學校因為我SAT考試太早而拒絕我。那是我在申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香檳分校的時候,校方得知我的高中四年在上海的學校讀書,要求我出示英語水平證明,由於我沒有考過託福,就詢問校方能否以SAT的成績代替。結果學校說」可以「,但學校規定一定要是2年內的SAT成績,我考的太早,學校後來認為那個成績是無效的。

B:根據你的經驗,什麼樣的學生不適合學IB?

D:首先是很拖拉的學生。IB本來的課業就很緊張,還要寫很多論文。如果平常拖拉,很容易完成不了作業,更加沒有複習的時間。

其次,學生需要具有「多重任務」的能力才能選IB。我發現一些同學為了考SAT,把IB其他課業全部推到一邊,一門心思複習SAT。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到了11年級和12年級才考SAT的,這樣會把IB課程忽略,顧此失彼,影響整個學習進度。

說實話,我感覺自己做得也很不足。我經常不滿意自己的速度,覺得自己的學習效率不高。我不是特別聰明的學生,只是複習比較用功。我比較喜歡抄課堂筆記。這是一個不斷反覆深加工的過程。抄完了,也就理解更深了。我很喜歡一個字一個字把筆記全部背出來,雖然這在其他人看來,有些浪費時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