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雲,因飄浮於天空或山間,在古詩詞中,常被用來喻指,最常被用來象徵浪跡天涯的遊子,因爲其行蹤無定的特點與浮雲的飄浮不定相似。也常被用來表現超脫世俗或個性自由之意,所以在詩詞中,它顯得很美……

  一、《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詩人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在詩中,李白巧妙地用“浮雲”來比喻友人:就象天邊的浮雲,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會飄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徐緩,把最後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彷彿不忍離開。

  二、《登金陵鳳凰臺》(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同樣爲李白的詩,而詩中的“浮雲”所象徵的不再是遊子,而是喻指“矇蔽聖君的奸邪”,因爲“浮”字也有“在表面、遮擋事物”之意;而且,這首詩作於李白被“賜金還山”、排擠出長安後,南遊金陵之時。古人云“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在這裏表達的就是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的意思。

  三、《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南宋·辛棄疾)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辛棄疾受到主和派饞害誣陷而落職,貶到福建任安撫使,在他途經南劍州,登覽歷史上有名的雙溪樓,有感而作此詞。在這首登臨懷古詞中,詞人用“浮雲”隱喻中原河山淪陷於金人之手,詞人以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爲己任,他雖身處福建南平的一個小小雙溪樓上,心裏裝的卻是整個中國。

  四、《登飛來峯》(北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公元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途經杭州時,前去飛來峯遊玩,寫下這首詩。當時的詩人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峯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在這首詩中,“浮雲”並無特指,指的就是在山間浮動的雲霧。

  五、《夢李白二首·其二》(唐·杜甫)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杜甫自從與李白同遊後於山東兗州石門分別之後就再也沒見過,但彼此一直深深懷念。後來杜甫流寓秦州,地方僻遠,消息隔絕,只聽說李白被流放了,不知已被赦還,所以仍在爲李白憂慮,常常於夢中思念。於是,杜甫寫了兩首《夢李白》的詩,這是其中的第二首;在這首詩中,“浮雲”比喻飄遊不定的遊子。

  六、《折桂令·春情》(元·徐再思)

  平生不會相思,纔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

  空一縷餘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詞題爲春情,寫的是少女的相思之情,說一位少女害了相思病,不能自拔。用“浮雲、飛絮、遊絲”比喻她病得魂不守舍,恍惚迷離,非常貼切。在這裏,“浮雲”形容走路暈暈乎乎,搖搖晃晃,像飄浮的雲一樣。

  七、《淮上喜會樑川故人》(唐·韋應物)

  江漢曾爲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詩人在淮上(今江蘇淮陰一帶)遇見了十年前在梁州江漢一帶有過交往的故人,故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在這裏,“浮雲”也被用來喻指漂泊不定、變幻無常之意。

  八、《橫波亭爲青口帥賦》(金·元好問)

  孤亭突兀插飛流,氣壓元龍百尺樓。

  萬里風濤接瀛海,千年豪傑壯山丘。

  疏星淡月魚龍夜,老木清霜鴻雁秋。

  倚劍長歌一杯酒,浮雲西北是神州。

  金末年間,金派統帥移剌瑗率軍駐守青口,人稱青口帥,元好問與他私交不錯。當北方蒙古軍攻城略地不斷南侵時,元好問逃難至青口奔於他。故人的到來令移剌瑗很是高興,他在青口獨特的風景處橫波亭宴請元好問。坐於橫波亭之中,面對一望無垠、推波逐浪的大海,元好問爲之動容,觸景生情,寫下這首詩。最後一句抒發詩人悲壯的情懷,遙望西北,神州大片土地處於蒙古軍的鐵蹄之下,“倚劍長歌”,是詩人寄希望於老朋友移剌瑗,能重振軍威,收復失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