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別羨慕有幽默感的人。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工作中,不難發現,那些幽默的人都是談話的主導者,是大家注意力的中心,是人人都喜歡結交的社交王。聚會的時候,只要有個幽默的朋友在場,不用擔心冷場不說,還能段子不斷,笑個不停。

工作的時候,我曾有幸爲一個富有幽默感的老闆做事。雖然工作很繁瑣很累,但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老闆的幽默打趣都能瞬間化解我的擔憂,辦公室裏經常回蕩着笑聲,工作變成了享受,讓我心甘情願地加班。

西方發展心理學中有專門研究幽默這一分支的學者,他們指出,幽默感並不是一種單一的能力,而是一系列認知能力的綜合體現,與智力、自信、語言、想象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關。

幽默感可以給人生帶來巨大的福利和優勢。幽默的人更容易與他人建立友誼,受到別人的喜歡;在遇到不如意時,更懂得如何自我安慰和排解;更擅長用幽默來化解人際衝突和矛盾,贏得別人的合作。

通常情況下,來自幽默父母的子女也會很幽默,那麼幽默感是天生遺傳的嗎?先別沮喪。研究指出,雖然有的孩子天生就笑點低,但幽默主要是後天習得的!就像肌肉一樣,需要通過練習得到加強,學習的對象主要是父母。

什麼是幽默?

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個幽默的人,那我覺得你不需要看這篇文章了。因爲你的幽默一定會感染到孩子,你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這篇文章是寫給缺乏幽默感,又想培養一個幽默孩子的父母看的。

幽默的本質是概念與情境之間的不協調。 換句話說,我們之所以會大笑,是因爲答案和舉動是出乎意料的——製造surpise是幽默的一個重要元素。

0-6歲如何培養幽默感?

當我們在逗孩子笑的過程中,就不知不覺在培養TA的幽默感了。所以,想辦法逗娃笑,其實是早教的一個重要部分。別以爲逗笑沒什麼用,你的每一個看起來傻傻的動作都是在幫助孩子發展幽默感。

幽默感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能get到的玩笑是不同的,這反映的是他們認知能力發展的程度。心理學家可以通過觀察兒童看到、聽到什麼會笑,來判斷一個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

0-1歲嬰兒期:身體遊戲(physical play)

嬰兒時期,由於語言能力有限,寶寶的笑聲通常是由身體遊戲激發的。貼着TA的肚子吹氣發出“噗噗噗”的響聲,假裝啃TA的腳趾頭,撓癢癢。坐在地上,把寶寶放腿上假裝騎馬,一開始慢,然後越來越快,最後馬翻了,寶寶掉入坑裏!(雙腿打開)這是在製造surprise。

半歲以後,寶寶會開始喜歡滑稽表演。這時候我們的表演也可以升級了。誇張而搞笑的表情,突然學鴨子一樣走路,手裏拿着毛絨動物,用誇張而有趣的聲音對寶寶說話。半歲以後的寶寶會開始爲這些意想不到的舉動而捧腹大笑。

最受全世界所有嬰兒歡迎的逗笑遊戲莫過於 peekaboo 了。用雙手遮住臉龐,親愛的媽媽消失了——孩子感到的是緊張和害怕,可是幾秒鐘後媽媽又回來了,一顆懸着的心立刻放下來了——這種像坐過山車一樣起伏的刺激和最終媽媽重現帶來的驚喜,正是幽默的共同點,也是孩子會大笑的原因。

1-3歲學步期:荒誕幽默(absurd humor)

學步期的孩子不僅在學習走路和說話,他們甚至開始懂得欣賞假裝遊戲(pretend play)中幽默的意義。

發展心理學家Paul McGhee在他的著作《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Humor》中指出, 學步期孩子能夠理解"把枕頭當帽子戴,或者把手指放進寶寶嘴裏假裝刷牙”的幽默——這是想象力在萌生的標誌。

Paul McGhee進一步指出,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其實這種荒誕的假裝遊戲是在鼓勵孩子以創造性的方式玩遊戲,有助於孩子成爲creative thinker,對將來的學業和工作都有極大幫助。

大概從14-15個月起,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開始爲反事實、反邏輯的行爲而笑。

如果我們做一些明顯很傻的動作,比如學狗一樣舔盤子裏的食物,寶寶會很確切地知道正常的大人不是這樣喫飯的,大人這種反常的行爲將逗得寶寶哈哈大笑。

也正是從1歲到1歲半之間,寶寶開始模仿大人的幽默行爲——這是幽默感形成的第一步。隨着想象力的進一步發展,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能自己創造幽默了。

伴隨想象力發展而生的是發明以物體爲對象的笑話,最早開始於兩歲。

比如寶寶自己把鞋子放在頭上,把帽子穿在腳上,指着一個娃娃說是卡車,問TA豬怎麼叫,回答“咩”。兩歲寶寶已經get到荒誕幽默的精髓:即越反邏輯、反事實,越好笑。

寶寶會爲自己創造的玩笑感到自豪,看到我們被逗笑,他們會不斷重複自己的這些玩笑,這時候作爲父母我們也要配合好寶寶,即使已經聽過好幾遍了,也要每次都像第一次聽到一樣捧場,這樣寶寶纔有動力繼續創造新的笑話。

同理,這時候的父母適合做一些反常的行爲來逗笑寶寶,比如把襪子掛在耳朵上,把吸管放在鼻子上等。寶寶已有的知識讓TA知道這些東西放錯了位置,而正是這種錯位的“不協調”引爆了笑點。

peekaboo和滑稽表演也依然是學步期孩子的笑點。用奇怪的聲音和動作模仿卡通人物說話,用枕頭撞我們的頭,然後假裝倒下。把鍋蓋戴在頭上,假裝自己是兔子,然後在寶寶面前跳着找胡蘿蔔喫,會讓寶寶爲把鍋蓋想象成兔耳朵而咯咯直笑。

3-6歲幼兒園期:文字遊戲(wordplay)和想象力進階

如果說,前面的幽默還是以physical play(物體和肢體遊戲)爲主,隨着語言能力和詞彙量的不斷提高,3歲後孩子的笑點將越來越發生在基於語言理解的文字遊戲上,這也是更接近成年人的高級幽默方式。

其實,早在兩歲時,孩子就已經對基於文字遊戲的玩笑產生了一定興趣,如果我們嘗試對兩歲孩子說一堆#¥%**@#鳥語發音,孩子會哈哈大笑,因爲他們能區分有意義的語言和鳥語。

這時候你問三歲的孩子,TA鼻子在哪裏,TA故意指着耳朵說那是TA的鼻子,目的就是爲了逗我們大人笑。

他們開始對押韻的繞口令感興趣,喜歡將類似發音的詞放在一起,組成無釐頭的句子。

開始聽得懂反邏輯的笑話。“大象爲什麼要塗紅色的指甲油?因爲它想把自己藏在草莓園裏。” 哈哈哈

能夠區分真實和假裝。孩子正在假裝成老虎走過來嚇唬媽媽,媽媽卻裝出一副渾然不覺的樣子,雖然孩子知道媽媽已經看見自己了,但媽媽的投入演戲還是令孩子覺得有趣,繼續沉浸在想象的遊戲之中——知道媽媽在演戲,這是認知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體現。更小的孩子在玩這個遊戲的時候,是真的以爲媽媽沒有察覺到自己的靠近的。

開始理解反諷。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向孩子們組織了一場木偶戲,在戲中一個孩子打碎了盤子,另一個孩子對TA說:“哦,你的媽媽會很高興!” 實驗中有最小3歲和大部分5歲孩子,聽懂了這個反諷的玩笑。

與語言能力同時發展的是想象力,喜歡主動與大人開玩笑,探測父母的底線。這時候孩子甚至能憑空想象出一些舉動來獲得大人的反應。比如他們會圍着餐桌轉,說着“看我把食物都丟到地上了,地上好髒!(其實沒有)”,這時父母如果呼應孩子,假裝出生氣的樣子去抓孩子,會讓孩子興奮——能在安全範圍內體驗大人“生氣”是一件好玩的事。

故意張開塞滿食物的嘴巴給媽媽看:“媽媽你看,這是稀飯粥吧?” 媽媽回一句:“艾瑪,真香!” 反而會逗得孩子大笑不已,因爲他們已經懂得反諷了藝術。

把自己想象成超級英雄,穿嘉年華服裝,把自己假扮成其他角色,都是這個年齡段表達幽默的方式。

幽默也是育兒利器

很多育兒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用家長的幽默智慧來解決,其實也就是運用“遊戲力”,這一招考驗的是家長的幽默感和演技。

前段時間有媽媽跟我留言,問:“我在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書裏面有個掉在地上的杯子,孩子一直要求我把杯子撿起來,我跟他解釋了書裏的杯子是撿不起來的,他就一直哭。怎麼辦?”

孩子太小聽不懂物理規律的解釋,我們不妨拿出點演技,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你想媽媽把書裏的杯子撿起來啊,好啊我來撿!撿了一個放在桌上,咦?地上怎麼又蹦出來一個?再撿!咦?又來一個!再撿!我撿我撿我撿!” 我相信,只要演技到位,寶寶一定會被我們的語言和動作逗樂。

這時候趁機問:“啊,寶寶,不管我怎麼撿,地上還是有一個杯子啊,要不你來撿撿試試看?” 等到孩子嘗試未果後,再做出個無奈的表情,攤手:“書裏的杯子我們怎麼撿也撿不起來啊,我們下次再試試吧!” (此處需根據孩子年齡來調整答案)

幽默還是給孩子立規矩的神器,是發生摩擦時的潤滑劑。幽默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親近。

孩子換尿布的時候不配合,哭哭鬧鬧?試着把尿不溼頂在頭上逗一逗TA?

孩子不願坐安全座椅?試着把眼睛鼓得大大的,學卡通人物用高一個音調的聲音哄哄孩子?

還記得前幾天,悠悠洗完澡,光着身子從浴室跑出來,一臉的興奮,嘴裏唱着鴨子歌,學着鴨子搖頭晃腦地走路,我在後面喊她不聽。突然她踩到一灘水滑倒了,小屁屁重重地摔在地上,立刻哇哇大哭起來。那個畫面實在太搞笑了,連作爲親媽的我都忍不住笑起來!

我學着悠悠剛纔的樣子,邊走邊搖頭晃腦,就在歌曲唱到結尾時,假裝“beng”地摔在地上。悠悠看到我模仿她的滑稽動作,馬上破涕爲笑,根本不用我去哄她。我又連着學了好幾次,最後她自己也跑過來加入我。

那之後,悠悠每次洗完澡亂跑的時候,我都會學她摔倒的動作,小妞在哈哈大笑的同時,也明白了亂跑會摔倒的道理,不用我苦口婆心講道理,她自己就停下來了。

育兒中遇到問題時,不妨別那麼嚴肅,而是用幽默的態度去化解衝突,這麼做不僅能讓育兒更輕鬆,還能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習得幽默感。

其實逗孩子笑,要遠比逗成人笑容易。與成人相比,孩子的幽默方式總體來說還處於比較低級的階段。家長只要用心,達到逗笑孩子的幽默水平並不難。

從現在開始做起,培養一個有幽默感的孩子,TA以後的人生都會順利很多呢。

如果你希望閱讀以上更多關於中西教育理念碰撞、兒童情商培養、性格養成、家庭早教和英語啓蒙等方面的乾貨文章,可關注悠悠媽的微信公衆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300多篇原創文章,全部是滿滿的乾貨,不灌雞湯,真實、生動、簡單、實用性強,看後讓人不焦慮、不盲從,給予家長在教育上篤定從容的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