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根據您的提問,不知道您的側重點在於興趣還是學術研究,而中國古代這一範圍又過於龐大沒有依據,因此,作為一位初入史學界之徒,便斗膽推薦幾本入門書籍,供您參考。

文言版:

1、呂思勉 《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呂思勉文集)》是200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呂思勉。《中國通史》完成於一九三九年,分上、下兩冊,上冊十八章,分門別類地敘述中國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內容包括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類;下冊三十六章,按時間順序敘述中國政治的變革。

對於興起愛好者,以及像我這樣的初學者,這是一本再合適不過的書了。書並不是按照傳統的朝代編年體來撰寫、而是劃分了具體的方面,婚姻、政體、軍事等等,有別於傳統的史學書籍,給我們一種全新的感官。比較推薦群言出版社的這個版本,非常大氣,也很方便閱讀。至於電子版,可給小編留言,私底下發給你。

2、《史記》全篇或《三國志》全本

其二者是什麼,我想不用我多介紹了。我想說,如果一個連一篇二十四史也沒有讀過的人,自然也不好意思自稱「我學歷史」甚至「我喜歡歷史」了。相比《宋書》、《新五代史》這樣我們都不怎麼熟悉的朝代,三國和史記算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了,因此閱讀它們是培養自己閱讀史料能力的第一步。我推薦中華書局的版本,既然讀,也就一定要爭取是最好的,不然讀的書發現根本是一本錯書,也就貽笑大方了。

白話版:

1、《中國文化概要》

這是我們的教材,有點不可思議吧。主編也是我們的任課老師,水平很高、因此書的內容很有價值。如果受不了枯燥的文言文,不妨試一下這本。


書不在多而在於精,若真的能靜下心來把呂思勉先生的書品讀一番,甚於看雞湯文學萬篇。剩下的兩本,前者可以作為具體的參考,而後者可以作為外部的框架。


文化根脈的斷絕始自不讀書,想重拾傳統文化,也必須從讀書開始。在唐諾的《文字的故事》有這樣一條線索:文字背後是故事,故事的背後是時間和歷史,時間和歷史背後,潛伏著的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根脈,是傳統文化本來的樣子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作者:王力 主編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今天給大家推薦王力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王力先生最為人熟知的著作是《古代漢語》和《王力古漢語詞典》。因為主編了《古代漢語》這套教材,王力身上有過好幾個神奇的傳說,其中一個是,因為《古代漢語》發行量極大——全中國所有學中文的學生都用過他的這套教材吧,當時北大附近某個儲蓄所里,有很大一部分儲蓄都是這部書的版稅所得。

因為《古代漢語》太過著名,很容易讓人忽視王力先生編的這本《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兩本書原本就有些淵源,《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基礎,原本是《古代漢語》中關於古代文化的兩章通論。由王力先生主持,動用了當時中國所有的古代文化研究領域最頂尖級的專家,共同編纂這本看似並不厚重的書,我們只需要羅列出他們的名字,就能讓今天的著名學者們鞠躬不已:王力、丁聲樹、朱文叔、洪誠、殷孟倫、陸宗達、張清常、馮至、魏建功、姜亮夫、葉聖陶

他們全都是今天學者難以追慕的大師級學者,而他們合力編纂的這本書竟然只是叫作「常識」。在這些碩學先生眼中,這些內容只是要了解中國古代的必備「常識」,但在今天,卻是很多所謂學者們引以為傲的「學問」。

這個本書出版後先後修訂了4版,1980年由王力教授自己主持,對這部分的書稿進行了第二次比較大的修改。2004年,此時王力教授早已仙逝,由郭錫良教授接棒,再次主持對這部書稿進行了第三次大的修訂。2008年,由美國漢學專家劉樂園出馬,對這部書稿進行了第四次大的修訂。這次修訂主要是從考古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增補一些最新文化研究成果。可以說是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

書中涉獵的內容,包括天文、曆法、地理、職官、官制、科舉、禮俗、宗法、飲食等等,共十四個方面,基本囊括了中國古代生活各個層面的內容。

因為這些大師級學者們的光環,可以直接跳過這本書的重要性,直接討論該如何用它。除非是專門的研究者,其實可以不必按部就班從頭翻讀,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本傳統文化常識文化詞典來用,書中的14個章節搭建起一個完整的傳統文化生活網路,遇到某方面問題需要了解,只需按圖索驥翻查一番,就能對相關情況有大致的了解。

如果說,今天的電子閱讀跟我們這個時代的旅行一樣,是走馬觀花式的,那麼,如果真的想了解我們祖先所生活的世界,先賢們所創造的美好文化,遇到這本書,是需要從馬上下來,用步行的方式,緩緩而來,移步換景,回到古典精緻文化的細節中去,這裡才是真正迷人的地方。

作為讀者,也完全不用擔心這是一本難啃的大部頭,書只有260多頁,並不厚重,雖然全書多是一絲不苟的考證與古本釋義,絕少贅語閑言,但是當做對中國古代文化入門的了解書籍讀起來也並不難。豆瓣書友評論,「這是一本超過六成的知識你甚至沒聽說過但卻能讓你讀下去」的書。可見大師們摩挲文字的功力。

可能有人會問,這樣的書現在讀了到底有什麼用呢?

我講一段我自己的經歷,我父親那一輩四兄弟在族譜中的名字(這個名字不是身份證上的名字,也不日常使用)合起來是「典謨訓誥」,第一次聽到的時候真是哈哈大笑,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名字,陌生到有些字連怎麼念都不知道。

後來到準備翻碩考試的時候讀材料才知道典謨訓誥是 《尚書》中的四種文體。典是記述帝王言行,以作後代常法,如《堯典》;謨是記述君臣謀議國事,如《皋陶謨》;訓是記述訓導言詞,如《伊訓》;誥是施政文告,如《湯誥》;另外還有兩種文體分別是誓和命,誓是臨戰勉勵將士的誓詞,如《牧誓》;命是帝王的詔令,如《顧命》,古裝電視劇裡面常見的顧命大臣為什麼是「顧命」呢?也來自這裡,是帝王臨終前的詔令的意思。

你看,四個字背後表示的居然就是一個國家自上而下的治國方略和施政法規!而我卻只是茫然無知到指著它哈哈大笑。到底誰比較可笑呢?

確實,現在很多文化類的知識對於個體來說真的無足輕重,沒有它我們依然在呼吸在吃飯在生活,可是多知道一點,我們就對自己的來路清晰一點。而這本書存在的態度,不是高高在上的冷眼旁觀也不是佶屈聱牙的與人為難,經過時間和大師的打磨之後,自帶溫潤光彩,它只是自己就在那裡,想要了解的話,隨時都可以前去拜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