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國博藏《此君軒詩》拓本詩名

內容提要: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宋拓黃文節公《此君軒詩》刻,原詩作於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是黃庭堅題祖元大師居所此君軒之作,後被祖元摹勒刻石於軒中。黃庭堅貶謫戎州期間,共作過三首《此君軒詩》,同韻同調,所贈亦均是祖元和王庠二人;但因詩作產生時間與書寫贈送時間不同步,摹勒上石及黃庭堅詩集編訂所據底稿不同,故三詩的寫作年代頗爲混亂。本文先從文獻、書法碑刻以及黃庭堅與祖元和王庠之交遊着手,釐清三詩的寫作時間和順序,進一步考察此君軒三詩的墨本和拓本流傳情況。國博所藏宋拓本是黃庭堅三詩中唯一保存的宋拓本,彌足珍貴。元符年間是黃庭堅書法創作的黃金時段,存世黃書中約有五分之一的作品創作於此時,且三詩題跋豐富,不但包含着書法見解,還反映了黃庭堅在戎州期間的交遊和人情世故,爲我們全面瞭解黃庭堅書藝與書法見解提供了最直觀可靠的史料。

關鍵詞:

宋拓 黃庭堅 此君軒詩 北宋元符 祖元大師 王庠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宋拓黃文節公(黃庭堅)《此君軒詩》刻,1976年被確認爲宋拓、國家一級文物。《此君軒詩》是黃庭堅貶謫西南黔州(今重慶、兩湖、貴州交界)、戎州(今四川宜賓)時所作的次韻唱和組詩。從詩篇看,原詩今存三首,這三首詩的寫作時間、順序不很清晰。從書法作品看,這組詩黃庭堅書寫過多次,明清兩代各有墨本、拓本流傳,但原書墨跡後來失傳。現僅存《王師學琴三十年》一首的宋拓本,即國家博物館藏本;清道光壬辰年(1831年)之翻刻碑石“此道沉霾多歷年”,現存鄱陽薦福寺。國博所藏宋拓本,是僅存的黃庭堅手跡刻石後的原拓本。本文擬從黃庭堅生平經歷、文學創作、書跡創作和流傳等方面作綜合考證,以期解決有關此帖懸而未決的一些問題。

圖二 國博藏《此君軒詩》拓本跋語

一 黃庭堅《此君軒詩》帖概況

國博藏宋拓黃文節公(黃庭堅)《此君軒詩》刻, 是吳空先生1964年所捐。拓本經過剪裁改裝,有用墨填塗的痕跡,蝴蝶裝, 共十六開半。每開闊36.7釐米, 縱25.7釐米,每開四行,每行二、三、四字不等,行楷書,七言四十句長詩。詩前有“奉題琴師元公此君軒( 後鈐朱印“盤齋珍祕”)庭堅”(圖一)。正文爲:

王師學琴卅年,響如清夜落澗泉。

滿堂洗盡箏琶耳,請師停手恐斷絃。

神人傳書道人命,死生貴賤如看鏡。

晚知直語觸僧嫌,深藏幽寺聽鐘磬。

有酒如澠客滿門,不可一日無此君。

當時手栽數寸碧,聲挾風雨今連雲。

此君傾蓋如故舊,骨相奇恠清且秀。

程嬰忤臼立孤難,伯夷叔齊采薇瘦。

霜鍾堂上弄明月,微風入弦此君說。

君家周彥筆如椽,此君語意當能傳。

詩後有“元符二年冬,元訪予於僰道。約來三月,予必東歸,歸當復來別我。既而如其言,過來相見, 但乞此君軒詩而已。咄嗟而成,文不加點。”總計黃書墨跡共340字(圖二)。

包首有近人張運行書籤題“宋拓黃文節公此君軒詩刻”,籤題下小字“張叔未舊藏本”,旁款:“癸亥冬十月下澣,木鬆先生屬張運署。”並鈐朱印“運”。

引首有清人張廷濟書籤,題“山谷先生詩刻”,下有三行小字行書“宋拓本,清儀閣珍品,道光癸巳九月十八日,廷濟。”下鈐朱印“廷濟”、白印“張尗未”(張廷濟字叔未);詩末有白印“李國鬆藏”;黃庭堅跋語後又有朱印“木公辛亥以後所得”“肥遁廬”,白印“嘉福歡喜”(圖三、圖四)。

圖三 國博藏《此君軒詩》拓本張廷濟書籤

圖四 國博藏《此君軒詩》拓本張廷濟鈐印

後附張廷濟道光十年(1830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跋兩則。第一則跋首有朱印“新篁裏”(張廷濟是浙江嘉興新篁人);跋尾有白印二“張廷濟印”“張尗未”。此跋內容見於《清儀閣金石題識》卷四(文字在刊行過程中,跟此卷題跋略有出入),茲不贅述。

第二則跋尾有白印“張尗未”、朱印“廷濟”,跋雲:

黃文節此詩在《內集》,元符己卯,公在戎州(戎州即僰道),公又有奉答周彥詩用此韻,黃子耕年譜接編於此篇;又有一篇用此韻,是建中靖國元年辛巳,皆在《別集》。周彥和公詩兩篇,載第三篇題注中。周彥,名庠,與祖元同姓王。是跡離奇瀟灑,一偏一正,變動不居,黃跡中之最可珍者,楮墨亦的是宋本。道光十八年戊戌三月廿六日七十一老者張廷濟。此幅亦是宋紙。

卷中鈐印數方,分屬張廷濟與李國鬆。張廷濟鈐印有“張尗未” “廷濟”“張廷濟印”“新篁裏”,李國鬆鈐印有“盤齋珍祕”“李國鬆藏”“木公辛亥以後所得”“肥遁廬”“嘉福歡喜”。

張廷濟前跋釋黃庭堅此君軒詩,兼以證《內集》《外集》此詩系年之誤,認爲這首詩實際作於元符三年(1099年),後文將詳論其非。張廷濟後跋作於九年後,補錄黃庭堅此君軒三詩出處,及與此詩相關的兩人(王庠、祖元)資料。

此帖乃張廷濟不知從何人處“以銀一餅易得”,頗爲珍視。後被民國藏書家李國鬆收藏,李國鬆是李鴻章弟弟李鶴章的孫子,其父李經羲曾任清末雲貴總督。他喜收藏,兼經營典當業,辛亥革命前,曾任合肥商會會長。李國鬆藏書萬卷,並收藏了大量碑帖、金石、書畫,在收藏界享有盛譽。至1940年前後,他因家道中落,曾靠典賣收藏度日,此卷或許在這段時間流出,後爲吳空家族所得。吳空系已故書畫鑑藏家、鑑定家韓慎先之子,曾任故宮博物院辦公室主任,後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此冊或爲韓之藏品。

二 《此君軒詩》組詩考釋

“此君”即竹子。“此君軒”典出《晉書·王徽之傳》,王徽之爲人高雅,尤愛竹,寄居空宅,無餘嗜好,唯令種竹。人問其故,他指竹嘯詠曰:“何可一日無此君。”後蘇軾在《於潛僧綠筠軒》裏借用此典:“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此君”之說於是更加深入人心。當時以竹爲題材的畫作、詩作層出不窮,江南有多處“此君軒”。蘇軾詩中的“綠筠軒”後即因避宋理宗(趙昀)諱更名爲“此君軒”。

現存《此君軒詩》三首分別是:《寄題琴師元公此君軒》,見《山谷內集》(《內集》起初由黃庭堅自定,後經洪炎整理編成,是其平生最得意之作);《戲用題元上人〈此君軒〉詩韻,奉答周彥起予之作,病眼空花,句不及律,書不成字》,見《山谷別集》(《別集》是黃庭堅表弟黃叔敖之孫黃?因其家藏,並蒐集散落在蜀地的墨跡、詩刻編次而成);《元師自榮州來追送餘,於瀘之江安綿水驛,因複用舊賦此君軒詩韻贈之,並簡元師從弟周彥公》,見《山谷別集》。這三首詩均圍繞祖元(又稱“元上人”“元師”)和王庠(字周彥)二人展開,在後世記載、傳寫、刻拓、出版過程中,題目、內容略有出入;又因黃庭堅在歷次抄寫時所加題跋不一,引起理解混亂,衆說紛紜。故要研究書法拓本問題,就要知道刻石墨跡的書寫時間;而要弄清楚墨跡書寫時間,就要搞清楚這幾首詩的創作時間,釐清《此君軒》組詩的內容與順序;而有關此問題的研討,必須在準確掌握作者創作與書寫這一組詩前後幾年間行跡的基礎上進行。

……

圖五 《此君軒詩》提及王庠之

圖六 國博藏《此君軒詩》拓本張運題簽

圖七 《此君軒詩》詩句“王師學琴卅年”

(本文作者單凌寒供職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本文原刊載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9年第1期)

相關鏈接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19年1期目錄

特稿

智慧博物館建設中的機遇和挑戰/王春法

專題: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

開放的前奏:“四三方案”及其對改革開放的影響/陳東林

1979年五四紀念與改革開放初期的思想解放運動/楊紅林

20世紀60年代初安徽省“責任田”名稱及政策變遷研究/李嘉樹 朱清

考古學研究

王墓山坡下遺址仰韶文化聚落用火遺蹟分析/於璞

殷墟王陵區大墓被盜年代的討論/趙俊傑

周原西周水資源利用的初步認識/張煜珧

青銅器研究

黑豆嘴半月形有銎鉞來源探析/鬍子堯 井中偉

山紋考——說環帶紋、波紋、波曲紋、波浪紋應正名爲山紋/李零

中國早期青銅技術中的幾何作圖法/劉彥琪

書畫研究

敦煌椅子圖式的另一種詮釋——以《舍利弗宴坐》爲例/邵曉峯

《枌東老屋校書圖》及相關問題研究/趙曉華

館藏文物研究

宋拓黃庭堅《此君軒詩》帖綜考/單凌寒

且認他鄉作故鄉——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星洲圖畫》相冊考述/劉丹

博物館研究

陶齋博物館與晚清金石文化轉型/李飛

博物館免費開放條件下的志願者細化管理研究/吳新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