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有價值,了解此道,就是做學問的一種。

宋代離現在900多年,古人作詩就像今天講個段子一樣方便,所以古人詩集有的是自己有手稿,每隔一段自己總結整理,或者由學生或者家人幫忙整理。

有的根本沒有手稿,那時文人有題壁的習慣,走到哪靈感來了就題一首,寫完就不管了。然後別人看到記錄下來,或者沒看到就拉倒了。也不排除有特別滿意的作品,題壁之後又寫入手稿,比如蘇東坡著名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那首。

也有的是走親訪友,別人拿出藏品邀請題詩,就隨手寫下來,並不當回事。這些藏品,像寒食帖、松風閣我們今天天下皆知,但在當時,就是個人私藏品,輕易不出示,所以絕大多數人沒見過,在整理詩集的時候當然也就不會收錄了。

你也許會問,那麼後來人為什麼不增補進去呢?這就是訓詁學的範疇了,要知道,古人對版本非常珍視,一個好的版本,人們會保持它的純潔性,一般都是沿用下來,不會輕易增補內容。道理很簡單,無法證明其真實性。當然除了真實性,還有水平,古人對詩集很挑剔,不是非常精彩的內容絕不輕易收錄。因為低質量作品會拉低整體評價。

所以,一個詩人的詩作在這個集子里有,那個集子里沒有都是很正常的。即使都有,還存在個別字句的誤差,不能說哪個對了錯了,只能說是版本不同。各版本成因也很複雜,有的是抄錄問題,有的是改寫問題,還有的是一詩多用,尤其是書畫家,很可能把自己詩集里的內容再寫到書畫題跋上,出現個別字句的誤差也是常見的。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見,期待方家留言指正!關注我,大家多多交流!


恐怕跟水平無關,跟編審人員的喜好有關,他們喜歡的就收錄,不喜歡的不收錄,很正帶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