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進入或退出一個國家的市場,一般與以下因素有關:

一是國家宏觀發展環境。包括政治環境、政策環境、法制環境、社會環境、產業環境、科技環境、信用環境等。這些環境好,就會吸引跨國企業來發展。如果戰亂頻發,社會極度不穩定,誰也不回來。當然也有個別例外,比如發國難財的。

二是生產要素的成本。勞動力的成本、資金資本的成本、水電氣暖成本、土地成本、環保成本、物流成本、資源成本、原材物料成本等。如果與別國比較,這些成本相對較低,跨國企業也會來發展,這是成本優勢。

三是稅收、行政收費成本。如果稅率低、納稅相對少,行政性收費少,主觀隨意性小,以及亂收費幾乎沒有,跨過企業也會來發展。

四是審批成本。如果審批依法、科學、簡單,沒有那麼多的行政審批程序,沒有那麼多的章要蓋,沒有那麼多的不合理不規範不接規的審批制約,跨過企業也會來發展。

五是資金資本市場。如果資金資本市場發達,融資渠道暢通,沒有那麼高的利率,特別是銀行以及金融機構不是吸血鬼似的壓榨企業,不是不講信用,而是與企業共度難關,同時匯率市場化程度高,也會有跨國公司來發展。

六是盈利水平。跨國公司退出一個國家的市場,歸根結底與盈利水平直接相關,如果各種成本費用急劇上升,在國內也沒有任何的市場、產業來替代,而其他國家相對成本低,也必然會退出。

七是跨國企業退出,如果是同業競爭導致的,說明本土企業發展壯大了。如果不是或不完全是,那並不意味著本土企業發展壯大了,雖然有些關係,但總體兩者風馬牛不相及。


首先,時代變了 ,傳統工業時代的商業流程,佈局已經不適應新時代要求。2)建工廠,開實體店,成本越來越高。維持成本也越來越高。3)人工成本也增速太快。4)大環境競爭加劇,在大電商平臺的打壓下,產品價格透明、下降,利潤越來越低,所以,趁亂,做資產重組,賣個好價格,現金落地為安。

本土公司從大趨勢看,接盤各有目的。更多是從股市掙錢,從實體掙錢的機會幾乎為零。

跨國公司接連退出中國市場,我認為只是方式的變化,外國公司退出,並不等於外國資本退出,只是換個方式持有。公司不過是資本運作的一個殼而已。在大時代轉折時期,賣個高價,轉型投資其他新時代企業。

所以,最終結論不能推導出本土企業在振興???!!!


營商環境惡化,高稅負高社保負擔,超國民待遇結束,盈利結匯被設置門檻,競爭保護主義政策(雲計算自主可控),不確定的政治走向等等,總之時代變了;內資企業也未見的就能搶佔外資留下的市場真空


有這個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跨國公司,絕大多數是發達國家設立的。發達國家企業一般處於產業鏈高端,和發展中國家企業很少發生直接競爭。跨國公司一般是根據產業鏈需要,實行全球佈局,以獲取利潤最大化。核心部門一般留在母國,佈置在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多數是加工環節等低附加值部分,這部分附加值低,所以對宏觀政策和要素價格比較敏感,一旦出現成本提高,就會面臨競爭性綜合比較。遷移到低成本區域的問題就會凸現。如果是受到本地企業競爭,或者是退出該領域,或者是轉移。


資本轉移,資本要尋求利益最大化。隨著中國消費升級,

1.目前中國的人力、房租、交通成本不如南亞、東南亞區域優勢明顯。

2.中國本土中產階級日益興起,對跨國企業也變得沒有這麼感冒。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本土公司也在掙扎中,但是跨國公司的上游和市場都在外面,他們退出中國很容易。本土公司跨出國界,遇到不止這些跨界公司所沒有的問題,還有政治問題。華為在美國就例子。


別人退出肯定有原因,但本土公司是否在振興,先看看科技方面的新聞吧,技術快速進步短時間內達不到,人文進步更是不可能,其他的進步暫時是看不到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