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一直默默無聞的石家莊在這一週迎來了高光時刻。3月18日,石家莊市提出進一步推動戶籍管理“效能革命”向縱深發展,全面放開了城區、城鎮落戶限制,也就是說羣衆僅憑居民身份證、戶口簿就可向落戶地派出所申請戶口遷入市區、縣(市)城區和建制鎮,配偶、子女、雙方父母戶口可一併隨遷。這意味着石家莊徹底拆除了一切戶籍藩籬,真正實現了零門檻落戶。

  戶籍制度改革的呼聲由來已久,由此釋放出的人口紅利也顯而易見,諸如對經濟增長和城鎮化的促進,對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而這種人口紅利在都市圈概念下更加突顯。當下,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落地實施,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爲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加速推進,城市羣、都市圈成爲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各城市羣、都市圈在加速打造一小時交通圈,地域的壁壘被加速打破,此時戶籍的藩籬成爲都市圈發展的最大障礙。

  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近日就表示,“房地產、基建還會發揮重要作用,但房地產更多是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參與,這就要靠進一步放開戶籍,推動大城市發展,推動都市圈發展,以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羣發展的方式來推動本輪經濟復甦。”

  2月19日,國家發改委發佈《培養髮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其中強調,“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率先實現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積互認,加快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統籌推進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市民化,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佈和社會融合”。這一指導意見爲都市圈的戶籍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也爲石家莊突破戶籍藩籬提供了理論依據。

  石家莊作爲河北省省會城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處境尷尬,即使在省內也有“存在感”。經濟上與唐山的距離越來越大,戰略地位上更是難與後起之秀雄安相提並論。隨着勞動人口數量下降、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以及雄安新區的“虹吸效應”,石家莊的“焦慮症”日益凸顯。

  正是基於此,在戶籍制度改革上石家莊始終稱得上“激進者”。早在2001年石家莊就曾突破戶籍制度禁區,市內六區戶口全面放開,在直系親屬投靠、外來投資、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外來務工人羣戶籍管理上有重大突破。石家莊此番祭出零門檻落戶政策,與其說是響應國家發改委號召,倒不如說是挽回頹勢的無奈之策。

  石家莊的零門檻落戶政策也因此被很多業內人士解讀爲升級版的“搶人大戰”,“變相放開限購”的“救市”之舉。儘管如此,我們也絲毫不能否認石家莊在打破戶籍政策方面的現實意義,在其示範效應之下,相信會有更多的城市突破戶籍藩籬,人口紅利的邊際效應也會隨之遞減,而與戶籍相關聯的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和發展纔是真正留住人才的關鍵。

  (此文刊於中國房地產報3月25日01版)

  流程編輯:劉凱

  審讀:戴士潮

  中國房地產報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