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們在故事FM的微信公衆號上,和提倡「創享歡聚」的國際酒業巨頭保樂力加,發起了#我的家鄉這樣聚#的故事徵集活動。

我們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投稿,有的還附帶了照片和視頻。其中大部分的聚會方式啊,我們連聽都沒聽過,比如山東青島的元宵喜樂會,貴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退老爺酒,廣東江門的撈魚生……

有意思的是,儘管這些相聚要麼流程繁複,要麼耗時費力,但大家都提到共同的一點,就是希望這種聚可以延續下去。

我們從這些投稿中選擇了三個故事分享給你。

故事FM第 193 期

/講述者/興梅、張唯唯、田有肘

/製作人/@李幸倍、@劉軍

—下面是本期故事的文字版—

1.雲南楚雄松香縈繞的上山祭祖晚餐

講述者:興梅

我叫興梅,我的家鄉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下面的一個小鎮。在我小時候的印象裏,家鄉很遙遠,每一次回老家都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

我們那兒有一個風俗,每年大年初二都要上山去祭祖,並且在山上做一頓飯吃。這是一個很有儀式感的事情,但操作起來並不簡單,因爲所有的食材和炊具,還有水,全部都要用人力從家裏背到山上去。

所有的炊具都是用人力背上山的

我們家有兩塊墳地,其中一塊叫「白沙水井箐」,從家到那塊墳地,我不拿任何東西都需要走將近兩個小時。我的體力其實是不差的,但去祭祖的山路每次都可以把我累到崩潰。

大年初二的上午,吃過早飯後,大家會商量如何分配任務,有的人家抱一隻大公雞上去,有的人家拿鍋碗,有的人家負責擔水,有的人家負責把宰好的的羊肉帶上去。

大家坐在鋪了松毛的地上

去到山上之後,大家分工合作,男人們找柴打竈,女人們切菜炒菜,小朋友們背上小揹簍,去山上扯松樹的葉子,我們這兒叫松毛。松毛很香,綠綠的,一根一根像人的頭髮一樣。過年的時候,每家都會採來很多松葉墊在地上,大家坐在松葉上吃飯或者打牌。每頓飯吃完之後又會撒上一層新的松葉,這樣就能免去清掃,這樣一直撒到正月十五,地上便是厚厚的一層了,松葉的香氣久久不散。

雞是一定要拿到山上去殺的,殺好之後,會用雞身上的羽毛蘸取雞血,貼到山神樹上去。我們會在墳地上選一棵長得最醜的松樹作爲山神樹。山神樹長得歪歪扭扭的,所以沒有人會砍掉拿去做傢俱,我們祭拜它,請它保佑我們家族的墳地安安穩穩、平平靜靜。

雞肉配蘸水

飯熟了之後,由家裏的長輩帶着我們挨個兒墳去祭拜,然後便是正式的晚餐了。飯後大家一起收拾打掃,撲滅火焰以防引起山火,把背上山的東西再帶下山,各家認領各家的東西,祭祀活動就這樣結束。

前幾年回去,家裏還沒有網絡信號,連電話信號也沒有。每次只有到了墳山上接收到信號,才能用手機給親戚朋友打電話拜年。這幾年信號好了起來,不過去山上祭祀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一代的小孩都長大了,叔叔嬸嬸年紀也越來越大,這樣的活動以後可能會逐漸地消失,但我還是很希望能把這樣的祭祀活動延續下去。

2.重慶合川竹林裏的竹筒飯

講述者:張唯唯

我是張唯唯,我的家鄉在重慶合川,我們老家那兒的人會聚在一起做竹筒飯。

合川是一個三江匯流的地方,常年都是水霧瀰漫,有時候甚至能見度不足五米。夏天的溫度能到40度,冬天只有3到5度,特別溼冷。

我們那邊的農村,每家每戶在自己的宅基地背後都有一片竹林,在裏面可以養雞,竹子可以拿來做一些「篾貨」,就是竹篾,比如小揹簍之類的。

竹筒飯聚餐也在竹林裏面進行,春節期間的下午,一般都能聚上個三四十個親戚。這種聚會不需要商定,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大家都知道這天下午該去竹林裏做竹筒飯了。

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的青壯年負責把竹子砍好,整段砍下來之後再砍成一節一節的,一般都挑當年生的細嫩竹子。

老人們往往是大指揮,站在一旁爲每一個準備工作把關。小孩子也不閒着,去找來蘿蔔和白菜。

竹筒飯本身,用大米或糯米作基底,放一些臘腸臘肉,臘貨自帶鹹味,還增添了煙燻和花椒的香氣。然後再放一些豌豆、玉米這種小小的顆粒狀的東西在裏面。

蘿蔔和白菜怎麼做成塞子呢?如果是蘿蔔,我們用刀一點一點削成能塞進去的粗細大小。如果是白菜,就直接把葉子扒掉,扒到能夠完整塞進去的大小就可以了。小時候媽媽會告訴我,千萬不要站在竹筒飯的正對面,因爲在燒製的過程中,氣壓增大,蘿蔔和白菜會像沖天炮一樣「嘣」地飛出來。

蘿蔔塞子

有一小撮人負責去池塘裏撈魚,撈起的魚去掉鱗片和內臟,稍微用蔥姜鹽醃一下,然後找一根小樹枝,削尖後串起魚放在火上烤。

看着火苗燃起來的一瞬間,會特別興奮和開心。不一樣的木材燒出來的味道也不一樣,我們還會特意去找桉樹的樹皮,因爲它燒出來的煙是有香氣的。

竹林烤魚

火熄了之後,我們還會塞幾個紅薯進炭灰裏,隨後的一兩個小時裏就慢慢等待餘溫把紅薯燜熟。土豆也可以塞進去,土雞蛋也好。水分烤乾了,留下食物本身的那種風味物質,蘸一點鹽或者辣椒麪,特別香。

現在大家都在網上抱怨,春節期間親戚互相攀比啊,扯閒話啊,但我們有這個活動,極大地避免了家裏烏煙瘴氣的氛圍,因爲在這個活動裏面呢,無論男女老少都有事可幹,大家就不會在那說些有的沒的。

說實話,親戚聚在一起,其實沒有那麼多話說的,做竹筒飯給了我們一個一起做事一起說話的機會,大家可能沒有辦法一起交流觀點、交流生活,但是還可以借這個機會交流一下感情

小時候是外婆帶着我媽去做竹筒飯,現在是我媽我舅那一代帶着我,今年我都開始帶自己男朋友回家了,有可能以後能帶着自己的小孩,讓這個活動一直延續下去。

3.河南洛陽七夕節就應該吃肘子啊

講述者:田有肘

我叫田有肘,我是河南洛陽人。

我家聚的時候會吃肘子,這雖然不是我們洛陽的特色,但是我們家的一個小傳統,一個小儀式。

大概是我小時候某次吃肘子時表現出來的對肘子的喜愛,被我爸注意到了,之後逢年過節或有什麼開心事的時候家裏就都會買一個肘子來吃。

我們家一直從一個大伯那兒買肘子,其實就是一個簡易的罩着玻璃棚的三輪車,一大盆肘子用煤火慢慢燉着。大伯見着我,總是喜歡直接切塊肉遞到我嘴邊來。

挑好肘子,大伯把它切成塊,拌點兒香菜和蔥,再從盆裏盛出兩勺黑乎乎的滷水醬汁,聞着就特別香。

手上拎着肘子,我跟我爸都很開心,不管是騎車還是走路,都比平時更快地回到家裏。趁肘子還熱,澆在我媽剛蒸出來的白米飯上,真的特別美味。

有一件事兒我印象很深。當時我高二,在一個英語老師家裏補習。那個英語老師當時將近30歲,未婚,課教得很好,人很優秀也很漂亮,我很喜歡她。

那天是七夕,她給我們講課的時候講了一點對婚姻的感慨,我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對婚姻的迷茫吧。

她問我們,「你們家在七夕這天都有什麼活動沒有?」

我說,「吃肘子!」

她又問,「吃肘子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我說,「沒有,只是我們家有什麼好事都會吃肘子慶祝!」

那天英語老師剛好要去和一位男士相親,她就說,「女生在相親的時候,吃肘子會不會顯得不太淑女?」我也沒多想,上完課就走了。

第二天老師給我們上課的時候很開心,跟我說她昨天也吃了肘子。我有一點震驚,她會記住我講的這麼小的一個事情,一個屬於我們家的儀式居然可以給老師也帶去快樂。

十年過去了,我時不時地還會想到這件事。一是我現在也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也有了對婚姻的迷茫,可能再過兩年,也會走上相親的道路,我甚至想過我以後相親的時候也要點一個肘子來吃。

二是自從我到外地上大學之後,父母也被醫生勸說盡量少吃大魚大肉,我們家吃肘子這個儀式就慢慢消失了。但一家人在飯桌上吃飯的那個畫面,永遠都是溫馨的回憶。

*有人,有聚,纔有趣。這一次故事徵集的時候,我們有說過故事入選的福利。本集故事的講述者,你的故事將會由專業插畫師畫成明信片送回給你,同時你還會獲得「保樂力加」贈送的百齡壇特醇蘇格蘭威士忌一瓶。

感謝所有給我們投稿的聽衆!

*本期配圖部分由講述者提供

感謝分享故事到朋友圈

文字 | 幸倍運營 | 劉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