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視覺中國

作者 | 市界 許芸

編輯 | 成靜衛

自2006年一舉拿下上市券商營收、利潤“冠王”後,中信證券再沒有從“券商一哥”的王座上下來。

3月21日晚,中信證券發佈2018年戰績:營收372.21億元,同比下滑14.02%,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3.9億元,同比下滑17.87%。

雖然自身業績下滑,上市券商們2018年業績發佈工作也纔剛剛開始,但中信證券已經在年報中毫不諱言地揭示戰果:繼續位居國內證券公司首位。開啓第13年的“券商一哥”生涯。

經紀業務仍是收入大頭

2018年營收利潤滑坡背後,是中信證券各大業務板塊表現的差強人意。

中信證券營收按行業劃分,來自經紀業務、資產管理業務、證券投資業務、證券承銷業務和其他業務。

其中,資產管理業務實現營收64.68億元,同比下降14.62%;證券承銷業務實現營收27.88億元,同比下降30.33%;其他業務實現營收89.10億元,同比下降32.35%。

2018年,傳統的經紀業務仍然是中信證券的收入大頭,實現收入98.94億元,雖同比下滑8.52%,佔總營收的比重卻從2017年的24.98%增加到了26.58%。

中信證券表示,2018年,公司經紀業務持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代理股票基金交易總額11.05萬億元(不含場內貨幣基金交易量),市場份額6.09%,同比提升7%,排名保持行業第二。

證券投資業務成爲萬綠叢中一點紅,實現營收91.61億元,同比增長18.52%,在中信證券總營收中佔比24.61%,僅次於經紀業務收入。

中信證券以自身的投資能力爲豪。其在年報中表示,“2018年,股票自營業務根據市場環境變化,及時調整投資策略,審慎配置資金,強化倉位管理,嚴格管理市場風險。同時,加強研究體系建設及基本面研究力度,積極把握市場機會,取得了優於市場的收益率。”

所謂自營業務,簡單來說就是證券經營機構以自己的名義和資金買賣證券從而獲取利潤的業務。

一哥乏力

2018年資本寒冬下,券商們的日子並不好過。

券商收入與股市發展高度掛鉤。2015年牛市結束後,股市便一路走熊,市場總成交額在2018年降至89.76萬億元,創下新低。

券商們也迎來了最難熬的時候。雖然券商數量在增加,但總收入卻在不斷下降。

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18年盈利的證券公司上年的120家下降到了106家。131家證券公司2018年實現營收2662.87億元,同比下滑14.47%;實現淨利潤666.20億元,同比下滑41.04%。

2018年的熊市,給了所有券商一個下馬威,行業老大中信證券也敵不過大趨勢。

中信證券近幾年業績增長乏力。2016年-2018年,營收同比增長率分別爲-32.16%、13.92%、-14.02%;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長率分別爲-47.65%、10.31%、-17.87%。

2018年中信證券372.21億元的營收、93.9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已經是2015年以來的最低值。

熊市之殤

熊市帶給中信證券的不僅是業績下滑,還有無盡的糾紛。

2018年初截止年報披露日,中信證券自身捲入金額超1000萬元的訴訟、仲裁就有30條,其下屬公司涉及3條。據市界粗略統計,總涉案金額近73億元。

從案件事由來看,中信證券捲入的大多是融資融券糾紛、債券違約和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糾紛。這也是2018年A股風險最爲集中爆發的幾大領域。

2018年,市場猛然下行,不少高槓桿炒股的股民血本無歸。中信證券披露的融資融券中,以與自然人投資者的融資融券糾紛最多,最少的涉案金額1029.77萬元,最多的涉案金額接近2000萬元,基本都未能償還融資本息。

中信證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高新技術開發總公司之間的融資融券交易糾紛,涉案金額更是達到4.19億元。中信證券無奈申請了強制執行,並對該項交易計提相應減值準備。

在股票質押上,中信證券踩了幾個頗爲知名的雷。

如,科瑞天誠將其持有的上海萊士(002252)流通股質押給中信證券,後來發生交易違約,中信證券要求其償還的本金高達9.5億元。

再如,豐實雲蘭將其持有的1.02億股康得新(002450)限售股質押給中信證券,融資13億元,由康得集團提供擔保。後來豐實雲蘭違約,康得集團也未能及時履行保證責任代償債務。中信證券只能自救,在2019年2月完成兩次自主平倉,收回部分資金,加上紅利回款,將涉案金額降到了12.86億元。目前,康得集團也是自身難保。

據市界粗略統計,僅融資融券糾紛、債券違約和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糾紛三方面,涉案金額就超過42億元。中信證券已對其中多起項目計提了相應減值準備。

此外,中信證券管理的定向資產管理計劃也發生多起踩雷事件。

未雨綢繆

事實上,坐穩“券商一哥”的位置並非易事。

長期以來,海通證券、國泰君安在券商老二、老三的位置上虎視眈眈,稍有不慎,中信證券可能就要被反超。

2016年,中信證券業績大幅下滑,淨利潤一度被國泰君安反超3.72億元,後來在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上險險小勝5.24億元。

隨着券商紛紛上市補血,證券業之間的競爭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不止是國內券商,外資控股券商也來分一杯羹。

2018年11月30日晚,證監會發布公告,覈準瑞銀集團增持瑞銀證券股份至51%,標誌着瑞銀證券成爲首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野村控股株式會社和摩根大通集團也先後遞交申請設立外商控股證券公司。同時,合資證券公司也在加快佈局全牌照,積極拓展中國境內業務。

瑞銀集團亞太區執委會委員、瑞銀證券總經理錢于軍此前直言,“外資進來能夠加大整合力度。130家券商太多了,中國市場不應該容得下。”

中信證券年報中坦言,外資證券公司將在海外客戶、國內機構客戶和高淨值客戶、人才方面產生強力爭奪。

中信證券在謀求改變。

2018年,中信證券將“經紀業務發展與管理委員會”更名爲“財富管理委員會”,啓動向財富管理轉型。並大手筆擬以134.6億元收購廣州證券100%股權,提升在華南地區的競爭力。

根據Choice統計的數據,2018年、2019年至今,廣東地區爲滬深兩市貢獻的總成交額僅次於上海,居第二位。但2018年中信證券營收按地區分佈,廣東省未能排進前三名,收購廣州證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月4日,中信證券推出證券業少見的員工持股計劃草案,引發廣泛關注,該計劃有效期長達10年,按上限估算涉及金額近300億元。此舉被外界解讀爲中信證券對高盛合夥人制的效仿,意在留住精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