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微凉周六向晚,我站在城市边缘的月台上,想著一种轨道,两种生命。 身处纽约,想著台北~

Brighton Beach Station   

相较于纽约地铁B线最末端的月台,是一个铁道再生的故事...

在法国诗人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笔下所创造城市里的漫游者(flâneur)所经验的都市空间你可曾体验过? 一座废弃铁道的重生记,写实地再现了诗中的场景:

「对flâneur 来说,城市的街道就是他的居室;而周遭建筑物的外墙,就宛如其居室的四面墙壁...」当游走在2011年的夏天才开放的Highline第二区段,正是有如此的感受。

_MG_9585

_MG_5411  

  (摄影:林政亿)

自第一段Highline2009年的夏天开放以来,短短两年时间,超越了两百万到访人次。这废弃的铁道非但没有随周遭屠宰场产业走入历史;相反的,在金融风暴后低弥的纽约氛围下创造了新型态公园,也带动了观光经济,并借由人潮的汇集力让周边的土地价值大幅提升。

这条漫延曼哈顿西边将近廿几条街(2.4公里)的高架铁道如同Fulton Fish Market一般在十九世纪时都曾经扮演著城市居民生活的补给线

old highline 

(By New York Magazine)

随著时代的演进,州际间的货物运输系通的便捷,铁道的使用频率逐年降低在一九八零年的感恩节,以运送了最后一只火鸡,吹了熄灯号几十年的光景过去这个农业及肉食品的加工生产运输线,已是荒烟蔓草在与新兴建筑物的激烈争地过程中逐节被拆除。似乎那么顺理成章,九一一之后,在一些民的游说下,亟欲想办法增加政府收入的纽约市政府,也认为剩下的高架铁道,是城市发展的毒瘤,当时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就这样批准,将它彻底拆除。

 

一个反对声浪,由具体的行动悄然成形 - Friends of The Highline企图为这条曾经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命脉请愿

 

当地居民由Joshua David and Robert Hammond发起了Friends of The Highline的组织企图为这条曾经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命脉请愿对他们而言这是孩童时跟玩伴嬉戏时的户外遮阳伞因为它的存在为纽约市的都市质感增加了独特性的阳刚铸铁结构曾经站上荒废铁道上的Robert认为这意外的原始自然生成的绿意与生态在建筑密度如此高的曼哈顿而言简直是得天独厚的资产他想像著沿著穿梭繁忙街道的蜿蜒高架铁道行走的人们,正以不同的视角认识纽约

过去在纽约市的街道行走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专注于目不暇给的商家曾几何时有机会站在一个抬高的地平面仔细端详纽约的独特建筑之美。 在这新的高度,纽约多数建筑的精致屋凸设计及专属于纽约的木造蓄水塔也已成为除了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像外的纽约意象」。_MG_9565  

(摄影:林政亿)

同时因为曼哈顿的理性格子状的都市街道系统让你对纽约的街道印象总是笔直的如纪念性大道般的消逝在绝对置中的端点 High Line因为它蜿蜒地穿越建筑也斜切过街道让你在如欧洲浪漫花园般地在羊肠小径上在建筑物车流及自然景观之间的三度空间漫游

Friends of The Highline在纽约市长Giuliani 决议拆除的政策后决定以都市公园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如以带动周边土地价值及增加税收说服市政府保留这个存在在纽约市里的独特资产

 

曾几何时,沿交通便利性买房的建商典型卖点,也有了另一种可能性。在这里,带动价值的不是川流不息的捷运系统,而是真正提升都市人生活品质的开放公园!

 

2004年,终于获得现任纽约市长Bloomberg的支持Friends of The Highline举办了公开竞图企图寻找一个可以延续原始花园特色提案以最不喧嚣似的方式扩大民众们充分想要参与并经验此空中花园的欲望。 最后的设计案由纽约的景观建筑团队Field Operations 跟建筑师Diller Scofidio + Renfro 的提案胜出。

Highline在市民的奔走下起死回生,曾是荒烟蔓草的断裂铁道蜕变成纽约除了中央公园外的一片独特的线性绿地。在景观设计师重新整理铁道被废弃的三十年下所自然生成的两百一十种植栽过后,加上细长水泥地板缝隙间奋力挣脱的绿草的妆点下,企图让人感受到这个被赋予新生命的空中花园还持续的与纽约市一同成长。

_MG_9546

(摄影:林政亿) 

谁料想得到,这毫不喧嚣的再造公园手法,非但让这曾被弃如敝屣的都市残骸再生,也带动了卅个建案在沿线上开工。

在打造第二段Highline的同时,纽约开发商们兴建的公寓住宅时,透过建筑造型设计,企图让铁道上的绿意成了新入 住的居民生活空间的后花园。曾几何时,沿交通便利性买房的建商典型卖点,也有了另一种可能性。

在这里,带动价值的不是川流不息的捷运系统,而是真正提升都市人生活品质的开放公园!

 

少了对人潮漫游都市开放空间的想像,都市空间无法成功缝合,更无法让都市经济与生活机能串连。

 

谁又能想像,这曾经被视为都市发展毒瘤的空间,如今在巧妙的整理下,让新的邻近住宅都能「傍公园而居」。谁又说,私人与开放空间一定要是敬渭分明呢,在这里,如果没有安全考量的 话,居民巴不得直接爬出自家厨房的窗户,与早已躺在草坪一下午的游客一起晒日光浴、跟友人野餐、聊聊天、交朋友。

_MG_9594  

(摄影:林政亿)

Highline成功证明高品质及独特的都市开放性空间一样也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为公部门增加税收为私部门创造人潮及土地开发价值

这是一个社会里由下而上的力量以务实的经济考量为所谓难以衡量价值的文化资产请愿进而成功地扭转政府决策为纽约的居民与政府创造双赢的局面

现在对来纽约观光客来说朋友间打招呼的一句话通常是「你去High Line了没?足见其游客人潮并成为曼哈顿的新地标

_MG_9592  

(摄影:林政亿)

在台北,一样是城市里功成身退的线性都市空间,如多数高架的桥下空间、曾是台铁淡水线的南京西路廿五巷,似乎在铁路地下化之后,剩下的开放空间除了更便利于车流外,对于都市里最重要的人流的照顾似乎相对偏废了。

在南京西路廿五巷,刻意的磁砖舖面公园,设计者想要透过地面上几何图形的高高低低增加开放空间的趣味性,却因此更造成都市闲逛者的阻碍,对于行动不便的人,更是路障。

多数高架后的快速道路及地下化的铁路所留下来的桥下空间,也希望透过花圃的设置及鹅卵石的舖面,创造更亲和的都市空间,让都市人可以在桥下休憩,但是因为没有适切的灯光设计,这原本开放空间的美意,没能真正发挥。少了对人潮漫游都市开放空间的想像,都市空间无法成功缝合,更无法让都市经济与生活机能串连。

Highline的设计,完全展现对时间推演下自然生成元素的尊重,并整合纽约人对开放空间生活的期待,造就了它的耀眼成功。一样低调的都市缝合,极大差异的成果,就是少了对城市活动的深入了解与透过设计予以彻底改善的认知。 

_MG_9550 

(摄影:林政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