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9102年了,如果身邊還有同業說:「我看明年美股要不行了,還是不要買海外對沖基金了」,那這個人的基金從業資格證一定是蒙過的。

如果有同業能問出:」CTA策略明年會不會有機會「,那他起碼還是見過一些世面的。

如果遇到同業討論:「 市場週期波動到來,此時中性策略,宏觀策略和結構性信貸策略,什麼比例配置比較穩妥」,那趕緊上前握手,值得深度交流一番。

2015年開始,大家慢慢聽到了資產配置這個概念,也就是這個時候,FOF, FOHF開始發展了起來。受限於國內交易方式的單一,國內大部分私募策略都是股票多頭,CTA,債券策略,小部分是量化中性和高頻策略。但是交易方向都只能是買漲,所以大家的慣性配置思路都是尋求有上漲機會的資產。再進階一點的,做全球配置,也是把國內那套買漲資產的思路套在海外,只看海外哪些市場有上漲機會,就去配置。歸根結底,這些方式都屬於資產配置。

如果FOF只能做資產配置的話,那它存在的意義就不是很大,畢竟經濟和市場週期是客觀存在的,沒有什麼資產是一直上漲的。而經濟和市場週期又是非常難以準確預測的,如果一個FOF只憑藉主觀判斷市場漲跌而去配置資產的話,那也無異於賭博。所以這些年我們看到,國內持續賺錢的FOF基本沒有。而反面典型倒是很多,包括2018年初中信證券集齊6顆龍珠而成的大FOF,2018全年虧損15%。

從資產配置到策略配置,是FOF發展的過程。對沖基金策略細分非常之多,不同的策略適應不同的市場環境,總有一款策略能在特定的市場盈利。簡單舉例,股票多空策略適合穩定牛市,CTA策略適合確定性熊市,中性策略宏觀策略適合波動性市場。而市場環境千變萬化,這些策略什麼時間配置,按照什麼比例配置,就是FOHF管理人需要研究的事情了。

金融街對比華爾街,我們能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金融街大佬都是股災前逃頂後出名發家的。華爾街之王都是金融危機時刻反殺市場創造高收益的。從這點就能看出,市場週期來臨時,金融街靠的是賭,華爾街靠的是策略。兩者之間,勝率孰大孰小自然明瞭。而逃頂之後的金融街大佬們,往往在下一輪週期就不靈了(可參考神州牧謝偉玉)。華爾街也並不是沒有賭徒,而這部分賭徒因為經不起市場考驗,在一輪週期過後就被洗牌了。

巴菲特為什麼在中國的名氣這麼大呢,因為巴菲特的價值投資(長期持有)策略在中國是適用的。中國投資人認同他是因為「人們偏向於相信自己希望發生的事情」。而巴菲特在華爾街早已是過氣之人,他的量子基金業績在2018年也並不理想。他鼓吹的對沖基金無法跑贏市場指數,只是因為過去美股是一個近10年的長牛市,指數領先基金業績很正常。而對沖基金最大的魅力在於熊市賺錢的能力。現在,市場波動來臨,巴菲特的那套恐怕就不靈了。

2019年值得每一個同業好好反思。當前國內的FOF確實發展到了一個瓶頸,2019年各類資產看起來都不會太好,股債不再是對沖型資產,這時候單純做資產配置是無法獲取有效alpha的。而策略配置卻可以給FOF基金管理人帶來一些新的思路。儘管現在國內交易受限,很多策略還無法實現。但隨著國內股指期貨的逐步開放,管理人們還是應該提前做好準備,用靈活的策略來迎接市場週期。

最後推薦同業們一本書,聶軍的《解密對沖基金組合基金》,作為入門參考,並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