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出去玩,要吃,當然也要拍照,曬朋友圈,曬朋友圈,還是曬朋友圈。滿桌美食的精緻擺拍,大海背景下大波浪的遮陽帽,雄威建築前齜牙的微笑……這些都記錄着旅行的快樂。但,我們試想一下,在古代,古人出去玩會幹些什麼事?沒有手機,沒有相機,沒有朋友圈。他們有的是一匹瘦削的小毛驢,一頂久經風雨的草織帽,一個重逢相伴的知心好友。同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必須得有筆和紙。一時興致盎然,執筆揮墨,擲出一袖錦繡文章。妙哉,妙哉!

當年,是宋朝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蘇軾寫下一首《浣溪沙》來紀念泗州之旅。

蘇軾《浣溪沙》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細雨斜風作曉寒”,“細雨斜風”引典於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的最後一句“斜風細雨不須歸”。不得不說,把前人的字詞顛倒順序,既達到引典的效果,還能帶着典故的逆行走紅。“輕寒”,不免想到宋祁的“綠楊煙外曉寒輕”。“輕寒”與“寒輕”,哈哈哈。我不禁拿起小本本,記下這個寫詞技巧,註明出自蘇軾大大的現場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和宋祁詞寫的都是春天的情景,蘇軾此處引用這個典故,暗示的也是春天的時節。

“淡煙疏柳媚晴灘”,其實是與上句“細雨斜風作曉寒”是對仗的,同時下闕的“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也是對仗的。從對仗的角度來看,“媚”字作動詞,將疏柳擬人化,凸顯柳姿旖旎婀娜。“淡煙”,淡淡的煙霧,與上句的“細雨斜風”對照。“晴灘”指南山附近的十里灘。南山位於泗州附近,洛河的南岸。“晴灘”引出下句的“清洛”。

“入淮清洛漸漫漫”,指從清澈的源頭洛澗流出的水漫漫滔滔匯入淮水。不知,蘇軾站在南山上俯瞰流逝的淮水,連綿不絕,浩浩蕩蕩時,會不會把心頭積壓的煩惱拋進淮水中,任其離自己遠去?抑或是聯想到自己看不到盡頭的仕途,不知去往何處?又或者是想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感嘆人生短暫,白駒過隙。

上闋記錄泗州之旅途經的景色,春回大地,山清水秀,怡然自樂。而下闕記錄人物活動與心情感受。

“雪沫乳花浮午盞”,“雪沫乳花”形容的是宋代的點茶的茶末。宋代流行鬥茶,茶越白越好。(有本關於茶的長篇小說叫《茶人三部曲》)用“雪”與“乳”來形容,可見茶品甚好。“午盞”點明吃茶的時刻,交代遊玩的時間,從早晨到中午。

“蓼茸蒿筍試春盤”,點出吃的菜品。蓼菜的嫩芽與蒿莖,是早春的時鮮菜,也是鄉間野味。“試春盤”是舊俗立春日饋贈親友,以蔬菜水果、糕餅等裝盤,謂“春盤”。因時近立春,故此雲“試”。

“人間有味是清歡”,淺顯的可以認爲是在人間可以吃到這般美味的菜餚真是清淡的歡愉。也可能是,蘇軾大大一掃而光這些鄉間野菜,覺得鮮美至極,咂吧着油光光的嘴脣,拍着脹鼓鼓的肚子,仰頭朝天,滿足的說了句“人間有味是清歡”。吃貨的快樂就是吃佳餚啊。(東坡粉一定要饒過我,我保證並沒有把蘇軾大大說成大腹便便的中年油膩大叔啊,他依然是美男子)

但,細想之下,“人間有味是清歡”或許並非字面之意而已。那時,蘇軾正從黃州調任到汝州,擔任練副使一職。赴任途經泗州,恰逢朋友劉倩書。經過烏臺詩案的身心折磨,蘇軾的心境與剛入世時大不相同,放下了一些,看淡了一些。

遊歷泗州的山河和親嘗時令野菜後,蘇軾或許嚮往田園恬淡寧靜的生活,日落而作,日落而息。或許,仕途的波折,人心的真假,人情的冷暖,他早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或許想過退儒還道,不鹹不淡,清淡過活,再也不應該死的不合時宜而被人陰。或許啊,農家田園生活纔是最適合自己的生活。那一刻,蘇軾經歷泗州田園行的治癒後,羨慕起靠山吃山的人家生活,羨慕起那內心的寧靜。

人,一輩子會得到很多東西,也會失去很多東西。但是,失去的未必可惜,想要的擁有了就不可惜,是可喜。

番外話:本期節目爲連載,將系統介紹蘇軾所作的《浣溪沙》名篇。浣溪沙,作爲最常見的一個詞牌上下各三句,相傳浙江紹興南二十里的若耶溪是越國美女西施浣紗之地,後逐漸演變爲詞牌“浣溪沙”,當這個詞牌到了蘇東坡手上,自然也是出了很多名篇,大家不妨跟隨我一起尋找若耶溪畔的蘇東坡吧。

歡迎你們監督我更完東坡的《浣溪沙》系列,如果你也喜歡,可以與我交流,鼓勵分享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