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買股票,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虧錢唄!“相信很多讀者,一定會這麼回答。

沒錯,買股票最大最主要的風險是虧錢。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風險也會給投資者帶來巨大損失,那就是踏空風險。

股市的回報,都來自於表現最好的8%的時間

爲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從1927年到2018年,在這92年間,投資美股(標普500指數)的回報,爲每年10.1%。但是如果我們去除回報最好的92個月,還能獲得多少回報呢?答案是:0。

92年,一共有1104個月。這其中回報最好的92個月,大約佔整個樣本量的8%。如果投資者在這8%的時間段裏,沒有買入股票。那麼即使他堅持投資90年,獲得的回報也只是0。

爲什麼這個數據很重要?這是因爲,我們大部分投資者,擔心的是買入股票以後,股市很快下跌X%。但我們現在反過來想:假設投資者持幣觀望,由於各種原因而沒有買股票。然後股市在投資者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忽然上漲X%。這兩種情況,就像一對鏡像組合,它們對於投資者回報造成的影響,是一樣的。

【有些讀者可能會說:虧損是實實在在失去了原本屬於自己的資金,而踏空是沒有賺到更多錢,並不意味着失去已經屬於自己的資金。這樣的想法貌似有理卻不夠嚴謹。更理性的思考方法,應該是這樣的:假設第一天有100塊錢可供投資,你可以把這100塊錢以不同的組合方式放在銀行裏/股市/房市/債市等,我們最後比20年後這100塊錢變成的市值。因此對於這位投資者來說,如果沒有買到上漲的股票,就是實實在在的損失。這個道理,和很多中國人在30年前沒有買房,到今天其銀行中的現金存款購買力大大降低,背後的邏輯是類似的。】

把時間維度拉長,如果一國的股市長期來看是上漲的,那麼股市中上漲的天數和幅度,肯定大於下跌的天數和幅度。從這個角度,你就能想明白,有錢不投,錯過股市上漲的概率,其實反而比投在股市中虧錢的概率更大(前提是堅持長期)。

這個規律,並不僅限於美國股市,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股市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舉例來說,從1970年到2018年的49年間,歐洲和亞太股市(MSCI EAFE)的歷史回報,爲每年9.1%左右。而這期間,上漲最多的49個月(佔樣本量的8%左右)的累計回報,爲每年9.6%左右。也就是說,整整49年的投資回報,其實都是在49個月中獲得的。如果不幸錯過了這些月份,哪怕你堅持投資50年,回報也會讓人大失所望。

發展中國家股市(MSCI EM),也是類似。從1988年到2018年,這31年中,全球新興市場的股市總回報,爲每年10.4%左右。而這期間表現最好的31個月,股市的累計投資回報,爲每年12.5%左右。股市的回報,都來自於表現最好的8%的時間,這個規律再次得到驗證。

我知道,有些朋友可能會問,那我們中國股市怎麼樣,是不是也有這個規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歷史最長的上證綜合指數(000001)。

從1990年12月底算起,到2018年12月底,在這28年間,上證指數從127點上漲到2493點,平均年回報11.2%左右。

其中,回報最好的月份,是1992年5月,單月上漲177%。其次是1994年8月,單月上漲135%。下跌最狠的月份,首推1993年5月,單月下跌31%。其次是1993年3月,單月下跌30%。

在最近15年,上漲最大的月份分別是2006年12月(上漲27%)、2007年4月(上漲20%)和2014年12月(上漲20%)。下跌最大的月份分別是2008年10月(下跌24.6%)和2016年1月(下跌22%)。

如果我們選取上漲最大的28個月(8%的樣本區間),得到的回報是多少呢?答案是:+25%!差不多是28年股市總平均回報的2倍多!

也就是說,在這長達28年的時間裏,如果股民沒有在那8%的時間裏擁有股票,那麼即使他堅持炒股30年,基本肯定虧錢。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上證綜指的編制方法有缺陷,不能代表中國股市。依照相同的邏輯,我們也可以基於滬深300指數做一個類似的分析。

當然,滬深300指數的歷史要短得多(2004年年底開始)。基於這有限的歷史,我們如果對比滬深300指數在14年中的總回報,和期間回報最好的14個月,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2004~2018年年底總回報:每年平均8.19%。上漲最大的14個月(8%的樣本量)的平均回報:17.75%。錯過這14個月的投資者回報:每年平均-9.56%

我們能夠學到什麼?

1)中外股市,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股市中的投資回報,主要來自於少數幾個牛市區間(低於8%的樣本量)。如果錯過了這樣的牛市,那麼投資者的回報,會很糟糕。

2)要想戰勝市場,有兩種方法:擇股,和擇時。大量的研究表明,在A股市場,只有少數基金經理能夠戰勝市場。而他們戰勝市場的方法,主要靠擇股,而非擇時。

3)如果想要靠擇時來戰勝市場,那麼投資者就需要做對兩件事:第一、在市場大跌前撤出。第二、在市場大漲前買入。哪怕只是做對其中的一件,都是非常困難的,更不要提兩件都做對。

熱衷於擇時,或者所謂“智能定投”的投資粉絲,他們想的是,可以通過這些方法在低點買入,在高點賣出。但他們沒有考慮到的,是買入以後市場繼續下跌,賣出以後市場繼續大漲的可能性。

很多時候,市場的大漲,和大跌一樣,是毫無預兆的。往往在整個社會和輿論最悲觀的時候,股市忽然開始發力,開始了一波大牛行情。如果投資者不幸錯過股市大漲的那段時間,那麼他的投資損失,和買入以後大跌的結果是類似的,很可能再過二三十年都無法趕上市場。

4)如果不想折騰選擇買賣的時機,或者對自己的擇時能力有自知之明,那麼投資者更好的選擇,就是通過多元資產配置的方式,長期持有一個低成本的多資產組合。這個方法,可以保證我們能夠抓捕到所有的牛市。同時,由於投資組合多元分散,加上有效的再平衡系統,我們在熊市中反而能夠購入更多下跌的資產,提高自己長期的投資回報。控制成本、長期堅持、有效系統和多元分散,是避免投資者虧錢和踏空的關鍵。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參考資料:

伍治堅:中國的基金經理能否戰勝市場?

Larry Swedroe: Long Term Returns, Short Time Periods, 2019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